三黄丸
【方源】: 《千金》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 【异名】: 加减三黄丸(《准绳·类方》卷五)、四季三黄泻心丸(《审视瑶函》卷六)、四季三黄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用法】: 上药随时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大。饮服五丸,一日三次;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 【主治】: ❶ 《千金》: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 ❷ 《审视瑶函》:男妇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疼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生痈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或下鲜血,小儿积热。 【宜忌】: ❶ 《外台》:忌猪肉。 ❷ 《千金方衍义》:津枯血燥慎勿投。 【方论选录】: ❶ 《千金方衍义》:巴蜀风土刚厚,民多血气刚强,虽有劳伤消渴肌肉不生,多属水亏火旺。故巴郡所奏之方专取伊尹三黄随四序而为加减,在春阳气方强之时,虽当寒折,只宜平调以分解之;夏月阴气在内,总有湿热,反堪以苦燥之;又秋燥令司权,热邪伤表居多,故取轻剂以外泄之;平冬阳气潜藏,热邪内伏,专事苦寒以内夺之,药虽峻削,日服无几,可无伤中之虑,妇人湿热带下亦不出此。 ❷ 《医方考》:上件皆火证也。火炎则水干,故令消渴;燥万物者,莫 于火,故令羸瘦,不生肌肉;火甚则速于传化,故善谷。芩、连、大黄,苦寒物也,寒能胜热,苦能泻火,火去而阴自生,阴生而肌肉自长矣。 ❸ 《审视瑶函》:味之苦者能降火,黄芩味苦而质枯,黄连味苦而气燥,大黄苦寒而味厚。质枯则上浮,故能泻火于膈;气燥则就火,故能泻火于心;味厚则喜降,故能荡邪攻实。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水流湿,火就燥之义也。 【备考】: 原书注:一本云,夏三月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