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封建等级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封建等级制

西欧封建主之间依据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在上的称封君,在下的称封臣。这种制度9世纪以后于西欧各地逐渐形成。为扩大势力,封建主之间竞相封受土地,形成复杂的封建等级关系。一个人同时可以有几个封君和若干封臣。13世纪以后渐趋衰落。

封建等级制

封建等级制fengjian dengjizhi

封建主阶级内部按经济、政治地位划分为不同等级或社会集团的制度,目的是协调封建主阶级的内部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各个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上下尊卑,界限森严,象金字塔似的层层排列,故称封建等级制。在西欧各国,封建等级制是以土地的层层封授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国王把大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又叫边疆伯爵),后者把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封给中等封建主,如子爵和男爵,中等封建主再把土地封给最低的封建主——骑士。每个等级的成员是其下一级的封主(领主),下级成员是上一级的封臣(陪臣、附庸)。实际上, 一个封主可以有许多封臣, 一个封臣也可以有几个封主。如12世纪法国的香槟伯爵,最初只是法王的封臣,后来竟成理姆斯大主教、朗格里主教、勃艮第公爵等9个领主的封臣。13世纪的英王“无地王”约翰,由于袭任安茹伯爵而同时是法王的封臣,使英、法两国关系复杂化。有时候,封臣只承认直接受封的封主是自己的封主,对封主的封主没有臣属关系,出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天主教会也按照封建等级制分为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助祭和副助祭等不同的品位,各有不同级别的神权,即教阶制。东正教除无教皇和红衣主教外,其教阶制与天主教类似。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完全被排斥在封建等级制之外。城市市民称第三等级,位列僧侣和贵族之下,也处于政治上无权的状态。建立封主和封臣关系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称分封礼(又称“臣服礼”、“敕封式”)。封臣跪下,双手合掌放在封主手里,宣誓竭尽一切效忠封主。封主赐给封臣一小撮泥土、树枝或茅草,象征封给土地。教会里的分封式称“授职礼”(或“策封式”),授给下级僧侣以象征宗教权力的指环和牧杖。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教皇发生争夺策封权的长期斗争,后达成协议(1122年的沃姆斯和约),当选主教由皇帝授予象征土地的权力,教会授给象征宗教的权力。封主要保护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主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如为封主出兵打仗,一般每年不超过40天;封主被俘、长女出嫁、长子行骑士礼时要交纳一笔钱支援,称献金;出席封主的法庭,帮助封主解决争讼等。

☚ 封建庄园制   手工业行会 ☛
封建等级制

封建等级制Fengjian dengjizhi

随着法兰克封建化过程而诞生的等级制度。查理·马特为加强王权,使国家长治久安,废除了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办法,以采邑制取而代之。采邑只供终身享用,不得世袭。采邑以土地为纽带建立了领主与附庸间的封建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骑兵制度,从而奠定了欧洲骑士制度。由于采邑连同土地上的农民一起封给受封者,受封者要为封主尽一定的义务。9世纪,采邑制成为世袭领地。采邑制促进了农民的分化,也促进了封建等级制的形成。采邑制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开端。在封建制发展过程中,国王以下各级大封建主也按采邑的模式,把土地作为采邑向下分封。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公爵、伯爵、子爵、骑士等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这种分封的等级的上下级之间都是封主与附庸的关系。封主要保护附庸,附庸要效忠封主。附庸与封主之间建立关系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附庸对封主有各种义务,但封主对附庸的附庸没有任何约束力。“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常规。这种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也造成了国王中央集权的软弱。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后,封建主独自行使各种权力,各霸一方,称雄割据。封建制度在英、法两国确立之后,曾实行过等级君主制。法国的三级会议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市民3个等级组成。英国国会上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

☚ 封建庄园制   凡尔登条约 ☛

封建等级制

西欧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按经济、政治和法律地位将居民分为不同社会集团以维护其统治的制度。实质是阶级制度。等级一般世袭,各等级间界限森严。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被取消。但其影响长期存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