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寻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寻橦xún chuáng古代杂技百戏的一种。一人持竿,其他人在竿上表演。郑嵎《津阳门诗》: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 寻橦 寻橦古代的一种技艺表演。大约同现代杂技中的“顶竿”相似。东汉张衡《西京赋》已有记载。通常由一人用头顶长竿,另一至三人缘竿而上,进行表演。唐宋时亦称“戴竿”、“上竿”、“立竿”(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鱼龙曼衍 )狭">冲( ![]() 寻橦 寻橦古代百戏节目。东汉张衡《西京赋》已有记载。据现存汉画,均系一人以头顶长竿,另外一至三人缘竿而上,进行表演。《国语·晋语》中曾有“侏儒扶卢”的记载。所谓“扶卢”,就是爬竿的意思。唐代也有此节目的表演。或称“戴竿”、“上竿”、“立竿”。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有此记载。现代杂技中仍有此表演,竿竖地上者称“爬竿”,以头或肩承竿者称“顶竿”或“夯竿”。 ☚ 跳丸 散乐 ☛ 寻橦xún chuáng缘竿表演的杂技。橦,高竿。王建《寻橦歌》:“人间百戏皆可学,寻橦不比诸余乐。” 寻橦 寻橦汉代杂技名。橦,竿木;缘竿演技,叫寻橦。《文选》汉张衡《西京赋》:“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唐王建有《寻橦歌》。《旧唐书·恒山王承乾传》:“命户奴数十百人,专习伎乐,学胡人椎结,剪彩为舞衣,寻橦跳剑,昼夜不绝。”参见“都卢”条。 ☚ 丸剑 吞刀吐火 ☛ 寻橦古时百戏之一。橦,杆。系一人手持或头顶长竿,另有数人缘竿而上,进行表演。《文选》二汉张衡《西京赋》:“乌获扛鼎,都卢寻橦。” 寻橦 寻橦中国古代体操爬竿活动,又称缘橦。百戏之一。东汉张衡《西京赋》:“临回望文广场,程角抵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寻橦。”在竖立的长橦上表演技巧,是战国时扶卢的发展(参见“缘竿”)。 ☚ 缘竿 冲狭 ☛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體育部 > 雜藝 > 尋橦 尋橦 xúntóng 亦稱“緣橦”、“危竿”、“竿木”、“上竿”。古百戲名。類似今日雜技頂竿或爬竿表演。始見於春秋,秦漢已盛,沿襲於今。其法爲在竪起的長竿之上表演技藝。有竪地之“爬竿”和以頭頂肩杠之“頂竿”兩種。《文選·張衡<;西京賦>;》:“臨迥望之廣場,程角觝之妙戲。烏獲扛鼎,都盧尋橦。”李善注引《漢書音義》:“〔都盧〕體輕善緣。”唐·韋元旦《奉和聖製春日幸望春宫應制》詩:“危竿競捧中街日,戲馬争銜上苑花。”《文獻通考·樂考》:“雖有各異,要之同爲緣橦之一戲也,唐曰竿木,今曰上竿。蓋古今異名而同實也。” 尋橦圖 寻橦见“缘竿”。 寻橦 寻橦见“缘竿”。 ☚ 缘竿 水秋千 ☛ 寻橦 寻橦见“缘竿”。 ☚ 缘竿 水秋千 ☛ 寻橦 寻橦汉代缘竿而演的一种百戏节目。“橦” 即长木竿,艺人用来作表演节目的道具。最初是将橦木插在牢固的戏车上,表演者缘木而上做出种种惊险动作;后来发展为由人担着橦木进行表演,难度更大。表演时一般由一人头顶长竿,另外一至三人顺竿上爬,在竿上表演各种动作。我国山东沂南汉墓壁画上绘有古代寻橦的情形:一男子额头顶一上端有横竿的长竿,竿顶还有圆板,一个小孩两手张开,腹部着板,伏在上面旋转;横竿的两头各悬一个小孩,一边的小孩弯身向上,另一边的小孩脚勾横竿,身子倒悬,从衣袖中抛出长长的绸带。可见那时寻橦的技艺已经很高了。南北朝时也有此戏,后人编有一个“杂技皇帝”的故事,他是当时南齐的东昏侯萧宝卷(449—501年)。他沉迷杂技,不仅能肩担橦木,还首创了牙叼橦木的高难动作,为此不惜碰掉牙齿,满口流血。最后终于练成了绝技。唐宋时寻橦又被称作“戴竿”、“上竿”、“立竿”,表演上也有发展。此戏历代沿续继承下来,发展为现代杂技节目中的“顶竿”。 ☚ 走索 叠案 ☛ 寻橦 寻橦也称“缘橦”。是汉代盛行的体育活动,也是“百戏”之一。它有多种竖橦形式,人额上承竿,名“戴竿”。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刻“戴竿图”,图中1健男额顶一长竿,竿顶一横木,2小童分别在横木两端作“跟挂倒绝”、“虬萦龙蟠”动作,顶端1童作“旋腹”动作。安丘汉墓画像石有一乐舞百戏图。图中1人双手紧握“干”字形杆,2人顺杆上爬,4人倒悬于横杆之上,其中两端者单足倒挂,居内者则用双足,又有3人翻身倒立于横竿和竿顶之上,除举竿者外,竿上共有9人做着不同动作。它的某些动作和当今竞技体操中的单杠、双杠、吊环中的“引体向上”、“挂足悬垂悬”、“悬垂收腹举腿中穿腿成后悬垂”等动作相似。 ☚ 齐人隆技击 孙膑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