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统计学研究对外贸易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分支。 对外贸易统计又叫对外贸易商品流转统计,是指外贸部门通过买卖行为把进出口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的各项统计工作的总称。按照商品流转的业务环节,我国对外贸易统计的种类有: 出口商品收购统计,出口业务统计,进口业务统计,出口商品国内销售统计,国内商品调拨统计和对外贸易商品库存统计等。对外贸易统计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进出口商品的构成、金额和国别等情况,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关部门检查和监督对外贸易实际执行结果,制订对外贸易方针、政策和计划的依据之一。 对外贸易统计学以对外贸易商品流转的数量表现及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学科任务是从贸易国和产、销国统计的对比研究中,揭示各国对外贸易的状态、变动、发展趋势及其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理论上探讨如何用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的统计方法、手段,准确、及时地反映对外贸易执行情况。 据历史记载,英国的对外贸易统计始于十七世纪末(1696年),法国始于十八世纪,我国正规的对外贸易统计始于1859年(咸丰九年)。建国后,有关部门开始系统地积累我国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的统计资料,为分析研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变化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提供了重要数据,并在不断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外贸易学的学科体系。从195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开始讲授 “对外贸易统计”的课程。1958年,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陈及时、刘伯年合编的《对外贸易统计学》,标志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建立。近年来,随着对外贸易的日益扩大,对外贸易统计学进一步受到重视。 目前,对外贸易统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对外贸易统计的性质、方针、任务; 对外贸易统计的范围、种类和国别; 对外贸易统计的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对外贸易统计的分析;对外贸易统计的方法论等。同时,结合研究搜集实际进出国境货物统计资料的原理与方法; 从静态和动态方面说明对外贸易的数量、构成、国别及变动的原因等。 阅读书目:《对外贸易统计》《对外贸易统计》编写组编,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