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学研究对外贸易领域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商品流通,即国际间的商品买卖活动。国际经济联系最一般的形式是由进口贸易 (商品输入)和出口贸易(商品输出)两个部分组成的,故也称“进出口贸易”。对外贸易是各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对外贸易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对外贸易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国际经济联系的一条重要桥梁和纽带。 我国的对外贸易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贸易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一般称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概论。对外贸易学是各个对外贸易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对外贸易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揭示对外贸易活动的各种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服务。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我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口贸易及出口战略;进口贸易及引进技术、利用外资的战略; 对外贸易价格; 我国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等等。 对外贸易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主要分支,是对外贸易实务,它研究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法规、惯例及贸易程序与环节的理论和方法。 对外贸易实务 (Foreign TradePractice),是指一国的贸易当事人与外国当事人通过缔结契约进行贸易的一系列具体业务。包括进出口商品(或是劳务和技术)的买卖和贸易方式;进出口商品的运输与保管业务; 进出口商品的检验工作; 对进出口商品的海关监管业务; 进出口商品的货运保险业务; 为进出口商品结算货款和提供资金的国际结算与银行信用业务; 解决进出口业务纠纷的仲裁工作和司法审理; 进出口业务的经营与管理,等等。还包括国家间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买卖以及国家间货币的结算与支付等方面的业务和法律方面的关系,故亦称进出口业务。 对外贸易实务的研究领域是国际上的贸易活动。其研究对象是对外贸易过程的政策、法令和业务操作方法。学科任务是系统总结和介绍进出口贸易中的国际惯例、法律规定及各个环节的业务要求,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工作水平。主要研究内容有: 贸易前的市场调查; 贸易合同的谈判和签订以及运、发(收)货物和收(付)货款等的具体程序;贸易国的贸易政策、民族习惯和各种特殊的规定; 各种贸易方式和不同的运输、价格、支付方式及其优劣;对外贸易的经济评价等。 虽然我国在秦、汉时代就同四邻各国建立了贸易关系,但是到了近代,却因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而遭到阻隔和摧残。因此,在我国研究贸易这一经济现象的工作起步较晚。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几本中国对外贸易著述内容简单,未能建立起科学的体系。五十年代初期,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 “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原理”的课程(Принципывнешней торговли СССР иКНР),不久即独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原理”,标志着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后来,学科名称虽几经变更,但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要研究领域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对外贸易学的学科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科的名称及其内容至今并未完全定型,需要我们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来对外贸易的实践经验,并使之理论化; 有批判地吸收国外相关学科建设的新成就,以丰富和发展该学科,并使学科内容逐步定型化和系统化。 对外贸易学应包括对外贸易管理学、对外贸易实务、海关管理学等分支学科,它与国际贸易学都研究国际间的买卖活动,有较多的交叉,但由于前者是建立在我国同他国的经济联系基础上的,而后者是以他国与他国的经济关系为依据的,所以两者又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 阅读书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概论》该书编写组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外贸实务手册》赵承壁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对外贸易理论与实务概论》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对外贸易系编著,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试用教材)陈英等编著,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参〕 国际贸易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