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娱目醒心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娱目醒心编 娱目醒心编拟话本小说集。清杜纲作。题玉山草亭老人编。凡十六卷,三十九回。每卷一题目,演一故事。多取材于史传杂记,间亦袭用前人话本。多谈忠说孝,宣扬宿命思想。有清乾隆年间原刊本。又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标点排印本。 ☚ 十二楼 豆棚闲话 ☛ 娱目醒心编此为清代拟话本小说集,十六卷,一卷一题,演一个故事,每卷分二、三回不等。 现载北京图书馆的原刊本上有 “自怡轩主人”序。这位“自怡轩主人”是作者杜纲的朋友许善。《序》云“草亭老人(按: 指杜纲)……老不得志,著书自娱。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感触,皆笔之于书”,说明此书创作完成于杜纲的晚年,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见闻。杜纲加以必要的艺术提炼而成。但这十六篇小说中,也有少量的作品题材采之于他书,甚至是袭取其它小说而成。如卷二《马元美为儿求淑女,唐长姑聘妹配衰翁》叙写的故事,基本同 《明斋小识》卷三所载青浦县徐氏女之事; 卷五《执国法直臣锄恶,造冤狱奸小害良》所述徐福达之狱,源自 《明史》; 卷八《御群凶顿遭惨变,动公愤始泄奇冤》讲述的烈女张氏,可证《归震川集》的有关记载; 卷十一《诈平民恃官灭法,置美妾藉妓营生》 皆类《石点头》卷八《贪婪汉六院卖风流》; 卷十四《遇赏音穷途吐气,酬知己狱底抒忠》的第一回采自于《古今小说》卷八《吴保安弃家赎友》;卷十三《争嗣议力折群言,冒贪名阴行厚德》的第一回,乃从《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衍化而来。尽管如此,《娱目醒心编》仍不失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小说集。 正如书名所表明,杜纲的创作主旨是“娱目”和“醒心”。所谓“娱目”,是指小说的可读性,也即艺术上的审美追求;而“醒心”,系指小说的思想教育作用。他在卷十《图葬地诡联秦晋,欺贫女怒触雷霆》中说:“心即是天,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一定之理。”这表明,杜纲眼中的 “心”,是至高无上的 “天”。他要“醒心”,也就是要唤醒人们的天理良知。对此,“自怡轩主人”说得十分明确。其《序》云: 这十六篇小说,“考必典核,语必醇正。其间可惊可愕,可敬可慕之事,千态万状,如蛟龙变化,不可测识,能使悲者流涕,喜者起舞,无一迂拘尘腐之辞,而无不处处引人于忠孝节义之路。既可娱目,即以醒心。而因果报应之理,隐寓于惊魂眩魄之内,俾阅者渐入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于人心风俗不无有补焉。”这就是说,杜纲企望把人世间的种种“可惊可愕、可敬可慕之事”,托之于因果报应之理,欲“处处引人于忠孝节义之路”,补社会风俗和人心的醇正。认清这一点,为我们解开此书的艺术堂奥提供了一把 “钥匙”。 打开《娱目醒心编》,第一篇就是《走天涯克全子孝,感异梦始获亲骸》。杜纲借曹士元千里寻觅父亲尸骸的故事,刻划了一位“万古千秋名不死”的孝子形象。小说描写曹士元的父亲长期在外经商不归,后从朋友处得知其已身死异乡。他决定千里迢迢去寻取父亲尸骸,其间历尽艰险,几次死而复生,终于“精诚一线上通天”,由父亲托梦于他,觅得尸骸归葬。在这则感人的故事中,杜纲的本意是称扬曹士元的“纯孝”之心。这在小说开头的一首七绝中早已昭示。但小说在客观上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因为产生曹士元家庭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当时社会的动荡。作者在小说中点明: “此系乾隆初年事。”他虽然没有直接叙述士元之父惨死的原因,但在第一回中则说: “设不幸而父南子北,兄东弟西,生离犹如死别,岂非人生极苦之事? 然或遭世乱,或为饥驱,好好一堂聚处的骨肉,弄得一在天涯,一在地角,生不能形影相随,死不能魂魄相依者,比比而有。”在第一回和第二回的开头,杜纲还列举孝子徐尔正和黄向坚的故事,反复强调其时“天下荒乱,百姓流离受苦”和“天下大乱,干戈四起,据土称王者纷纷不一,滇海一路几成异域”。这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者,正是他们的残酷统治和血腥掠夺,才造成了社会的 “世乱”和人民的 “饥驱”,导致一幕幕人间悲剧的产生。 应当说,如《走天涯克全子孝,感异梦始获亲骸》这样的小说,在《娱目醒心编》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者把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控诉遮掩在因果报应和忠孝节义之类的封建道德的外衣中,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思想特色之一。 我国通俗文学的创作者,大多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文人,或从艺,或落拓,属于市民阵营中的一员。面临着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心怀不满和仇恨,多少次的反抗又都以失败而告终,严峻的事实逼着他们只得把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寄托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发善心和冥冥之中的神灵庇护。因此,那种因果报应和忠孝节义之类的思想很自然地成为支撑其灵魂的精神支柱。这可说是宋元明通俗文学中因果报应和忠义节义之类思想泛滥的根源之一。至清代初年,封建统治阶级下令在全国颁行《太上感应篇》等“善书”,更使这类思想找到 “护身符”,堂而皇之地充斥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奇观”。 杜纲处于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难免也会受到影响。如卷九《赔遗金暗中获隽,拒美色眼下登科》的第一回,叙秀才康有仁因拾金不昧高中进士,而另一秀才赵国栋因图赖银两落榜而死;第二回叙秀才陆德秀拒女色而一生飞黄腾达;而另一秀才潘再安因贪图 “几夜欢娱”而终身淹蹇。作者的用意是劝导士子要“临财不苟”和 “见色不淫”,方能出人头地,“夫唱妻随,连生贵子,官至尚书”,归根结蒂,是要人们跻身仕林,成为封建统治集团的成员。所谓“观此者可不急自猛省哉!”即此意也。 然而,这只是杜纲创作 《娱目醒心编》的一个方面。我们如果仅仅这样来理解杜纲,那真是太冤枉他了。综观全书,可见杜纲所宣扬的因果报应和忠义节义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封建统治集团的。上至皇帝丞相,下至公子大夫,什么府县官吏,衙役差人等,都在小说中得到了 “曝光”。在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的艺术描写中,《娱目醒心编》闪现着民主思想的光华。 我们先来看卷六《愚百姓人招假婿,贤县主天配良缘》。小说叙述了上海县的一桩 “儿女相争” 的财产案。作者在第一回中对此评论说: “大凡为州县者,须有爱民之心,又有爱民之才,斯能体恤民情,通达下意,看百姓事直如自己的事,处置得停停妥妥; 虽至极难分解之讼,而格外施恩,法外用意,不唯心力为劳,兼且解囊相助,将坏事变做美事,奸巧者转受奸巧之累,良善者仍得良善之益,方是为民父母的道理。若为官府者贪婪不法,唯知奉承上官,刻剥百姓,民事置之不问;事有疑难,全不细心体察,一味听了胥吏,湖涂了账,何以折服人心? 于地方有何补益?” 明确地把笔锋指向封建社会中的 “为州县者”。 如果说,杜纲在这则小说中还祈望贤明官府的清正吏治,那么,他在卷五《执国法直臣锄恶,造冤狱奸小害良》中,则严厉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这篇小说敷演的是明代徐福达一案。杜纲对此评论说:“明季嘉靖年间有件大冤狱,人人切齿。只因究治一小人之党,连及国戚大臣。朝廷为保护国戚起见,并将小人纵释,俾宵小奸人反得漏梦,而执法直臣,转诬他屈陷无辜,下狱抵罪。台谏诸臣有出来争论的,尽遭戮辱,遂成缙绅之祸。岂非赏罚是非不明到极处了。”在这段话中,他把抨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朝廷”——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 “保护国戚”,居然颠倒黑白,指忠为奸,“赏罚是非不明到极处了。”在小说具体的艺术描写中,杜纲则把笔锋直刺嘉靖皇帝,说:“要晓得嘉靖帝原非昏庸之主,但因议大礼上亦受了臣下多少委曲,今日二臣之言,正触其怒,便信以为然,遂发出一道旨意,提福达一案来京,并拿解巡按马录同审。诸臣尚在梦里,全不晓朝廷已有先入之言,提到审时,三法司仍照前讯口供覆奏。嘉靖大怒,诘责问官审事不实,命张璁兼摄都察院,桂萼兼摄刑部,杂治其狱。斯时,群臣才晓得朝廷听信谗言,大局有变了。……那嘉靖只道审出实情,不被众臣瞒骗,那晓朝纲是非已被权臣弄得七颠八倒了! 发下旨意; 福达释放,薛良抵死,巡按马录及台谏诸臣俱着锦衣卫廷杖一百,分别治罪。”由此可见,在杜纲的心目中,皇帝也非圣人。他也会听信谗言,与奸人沆瀣一气,诬陷忠良,把国事“弄得七颠八倒”。其抨击之大胆,殊属少见。在这篇小说中,杜纲还描写了国戚武安侯郭勋,嘉靖帝的宠臣张璁、桂萼等上层统治者招权纳贿,狼狈为奸,残害忠良和人民的行径。一句“如今世界,有了钱,强盗也做得官了”,多么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张璁、桂萼“只要迎合上意,那管天理良心”,极其残酷地廷杖马录,又剥尽了封建政治“清平圣明”的伪善外衣。从回前词《忆秦娥》看,杜纲把造成“世道乱纷纷”的责任归之于封建统治者的罪恶,令人瞩目。 杜纲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大崩溃的前夜。地主阶级的统治在表面上还维持着一点“盛世”之象,但其躯体却似“忽喇喇将倾大厦” 《红楼梦》,“一切都烂透了”(恩格斯),只是垂暮前的回光返照。当时社会世风日下,人情浇薄,各种潜伏着的矛盾勃发。这一切都在把巅波于汪洋大海之中的封建统治之舟推向翻覆的边缘。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挽救灭顶之灾,除了在政治上、经济上加紧向人民掠夺外,在思想上还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在康熙、雍正年间,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杜纲一生正直不羁,当然不会去以卵击石,但也绝不甘于自我沉沦,乃举笔宣泄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杜纲在 《娱目醒心编》 中,凡用明代的题材创作的小说,包括对皇帝在内的封建统治者的抨击,毫无顾忌,笔锋相当犀利;而对清代发生之事尤其是 “近今” 的故事,其语调较为缓和平展,大多运用劝谕的口吻。对此,他在卷六的结尾处说: “不知此系近日之事,人皆现在,说了一边好的,便形出一边不好的来,招人怨恨,不如浑融些的妙。”这就告诉了我们,他这样做是担心 “招人怨恨” 而给自己带来祸害。由此可见,在描写 “近日之事”的那些小说中,作者使用的是曲笔。这正是杜纲上述文化心态的真实反映。《清实录》上记载康熙皇帝曾颁布过如下诏书: “凡有开载明季时事之书,亦着送来。虽有忌讳之语,亦不治罪。”处于严酷文网之下的杜纲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我们在领略 《娱目醒心编》的思想题旨时不可忽略于此。换言之,杜纲在描写明代之事的小说中,凝注着他对清代社会现实的臧贬。这种易清为明的手法值得注意。如卷五有关明代“廷杖”的描写,具体逼真,若不是亲历其境,绝难写出,此中无可怀疑地融合了清代衙门的行刑。在小说所描写的那些贪官污吏,自也有着当朝权贵的影子。 从我国话本小说的发展来看,《娱目醒心编》是处于其衰落期的作品。它的思想内容比之全盛期的话本小说来说,较多的蒙上了一层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说教。在统治阶级的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文化日益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向前者倾斜。这固然有着时代和社会的原因,也和杜纲的思想和生活有关。尽管如此,小说还是多方面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中,表现市民的生活在全书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作者的笔下,活跃着刘达观、蔡节庵、房之孝 (卷三); 王慕郭、周二官 (卷六);朱渔翁 (卷十); 吴有源(卷十三); 唐六生 (卷十四)等各阶层市民,他们各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在社会上生活中,构成了一组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尤可注意的是杜纲在一些表现婚姻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了“奇女子”的鲜明形象,呈现出晚明进步思想潮流的余绪。卷四 《活全家愿甘降辱,徇大节始显清贞》第一回中的封氏,在战乱中为保全合家性命,甘愿嫁与他人为妾,后设计逃回。作者称赞她的这一行为说:“封氏委曲全家,用计求脱,真是女中丈夫。”卷二《马元美为儿求淑女,唐长姑聘妹配衰翁》,叙唐长姑为续夫家之婿,嫁妹于其翁的故事。如果我们剔除其封建思想的成分,就可看到作者对这位“大奇女子”极为赞扬。第二回的回前诗中说: “红丝一缕百年亲,巾帼奇谋意更真。炼石会将天罅补,娲皇端是大功臣。”小说的结尾说唐长姑“识权达变,见得明,识得透”等等。这都表明了杜纲较为进步的妇女观。 由上观之,《娱目醒心编》一书,乃是杜纲以因果报应,忠孝节义的思想为主导编织的一幅清中叶的社会生活图画。他借明喻清,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同情被压迫者的不幸,并赞颂了包括女子在内的有道者的美好品德,值得一读。 当然,此书也有不少糟粕。最突出的是宣扬了封建的果报和迷信思想以及对民众起义的诬蔑。这使它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力量都有所削弱。 由于杜纲创作《娱目醒心编》的主旨是“醒心”,所以,他把各类故事都编织于因果报应和忠孝节义的网络之中,并且较多地运用议论,在若干小说中又不时穿插他人的文章,这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确是一弊,读之使人有枯燥乏味之感。但作者议论的慷慨激愤,意切情真,又有利于小说思想主题的表达。另外,小说在刻划人物的艺术形象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前面例举的卷九,是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典型篇章之一; 卷十一《诈平民恃官灭法,置美妾藉妓营生》多例并举,描写了盖有之的奸邪恶毒,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对话等,都对凸现人物的鲜明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此外,从文体演变来看,《娱目醒心编》也有值得注目的特点。我国的话本小说,本是一回一篇,有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等艺术体制。但《娱目醒心编》把回扩展为卷,又把入话或头回扩展成一回。所以,每则小说有二至三回不等。每回既和全卷有着共同的思想主题,但大多又可独立成篇。这和每回下有注明内容梗概标题的《照世杯》相比,显然向着现代短篇小说之路迈进了一步。总之,《娱目醒心编》在艺术上尚有可资借鉴之处,它的不足也往往和成功揉合在一起。 《娱目醒心编》娱目醒心编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刊本《娱目醒心编》序书影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刊本《娱目醒心编》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短篇(拟话本)情世小说集。又名《最新今古奇观》。十六卷三十九回。题“玉山草亭老人编次,葺城自怡轩主人评”。作者杜纲(1740? —1800?),字振三,号草亭老人,江苏昆山人。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刊本,藏首都图书馆、大连图书馆;清道光九年(1829)达道堂刊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文堂刊本,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排印1957年原亚东图书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原刊本。 卷一 走天涯克全孝子 感异梦始获亲骸 乾隆初年,昆山曹子文,以货殖为业,往四川贩卖药料,数载杳无音问,有从四川归来之客传言已经病故。其子士元,年方十六,欲往寻取父骨,其叔子斌以其年小,愿代往,然一去三年,卒无功而返。士元益伤心,发愿亲往,买一尺方黄布,将父亲年貌、履历及自己寻取骨殖、求人指示的意思,备细写明,负在背上,徒步万里,一路访问。曾误入虎洞,遭遇盗寇,邂逅山魈,艰苦备尝,全无惧怯。大风雪中,又在土穴中冻饿两昼夜,奄奄待尽,幸被两个好善之人项秀章、许遇文救活,二人甚相敬服,以肉相劝,士元以不见父骨,终不食肉相谢。一夜忽得异梦,见其父坐于白杨树下,口念十二字道:“月边古,蕉中鹿,两壬申,可食肉。”后至酉阳,见郊外一处景色与梦中无异,经一胡姓老人指点,终于找到一无主之破棺,旁有牙牌一扇,上刻“蕉鹿”二字,刺血滴骨相验,果是其父之骨,遂负之以归。 卷二 马元美为儿求淑女 唐长姑聘妹配衰翁 明万历年间,苏州吴江县鱼浦地方有富户马元美,居常一心行善,全不惜费。只是其家历代单传,元美年近四十,始得一子。及子长成,学业可望有成,元美大喜,为其聘得旧友唐有德之长女长姑为媳。长姑聪明贤慧,颇有识见,三年之后,生下一子,上下和睦。孰料变生不测,疫气大行,元美之子及幼孙相继病故。长姑念马氏世代积善,不应无后,只有劝公公续娶,以延宗祀,又恐续娶之婆婆性情乖张,有害无益,思来想去,忽然想起自己妹子幼姑,为人谨慎,性气和平,遂力主将其嫁与年近七旬的元美。其父有德不允,长姑便以死相胁,终得父母与幼姑之赞同。元美闻知,曰:“吾与汝父谊若兄弟,伊女犹吾女。无论汝妹年轻,不应嫁吾垂白之人;且天下焉有姊为媳而妹反作姑之理?”长姑又欲自刎,元美只好依从。及期,合家见礼,长姑在下四双八拜,尽子妇之礼,幼姑则公然上受,绝不逊避。幼姑三年中连生三子,长姑雇乳母细心抚养。其后,三子皆读书进学,长子得中进士,元美寿至九十有五,长姑、幼姑俱享高年。 卷三 解己囊惠周合邑 受人托信著远方 德清县蔡元凯,号节庵,其父曾为山东都司,县中推为巨富。节庵平日慷慨仗义,周急救难,乡党悦服。明朝州县粮漕,都点殷实民户解运,当差者往往破家荡产,惟乡绅仕宦人家,可得例免。节庵因见人民困苦,遂动了救拔的念头,愿一力承担漕运之差。合县称庆,惟亲友埋怨不该破例,节庵道:“我们绅士宜享安身,难道平民独该被累的么?”毅然起运。舟泊东昌,忽闻邻舟哭声,原来是山西人房之孝,载煤压船,往京师货卖,忽接得家信,知其父病危,命即回一见,然为货物所累,不得返家,故而悲伤。节庵乃赠以盘费,并允将货船一齐带往京中,房之孝方得脱身而去。节庵到了通州县粮漕将米交验兑收,其时恰逢京师煤缺,便即时将煤卖毕,得利十万有余,便径往山西,送还房家本利,又星夜收拾起身,不受其家之报。房之孝父已经病痊,赞其轻财仗义,世所罕有,遂命之孝将十万银送到德清,节庵只是不受。二人见县门口枷号着欠粮的穷民,遂连名将十万银子捐出,代完合邑钱粮,枷号者即时释放,其余欠者尽行免提。 卷四 活全家愿甘降辱 徇大节始显清贞 宁国府老贡生王之纪,家有薄田几十亩,生子三人,俱已娶妻。最小的儿子名惠,娶妻崔氏,通晓大义。后宁国地方大旱,赤地千里,饿殍相望。王之纪借贷无门,眼看饿死,遂劝三个媳妇与其坐而待毙,不如自寻生路。两媳听了,俱暗暗流泪,惟崔氏谓另去适人,公公丈夫仍旧饿死家中,须要得他些身价,便可苦度过去。又言两位姆姆年纪已长,不如将自己嫁出,可好好得些聘金,合家亦免于饿死。于是经媒婆说合,改适前村任监生,得聘金一百二十两,崔氏一一检点,亲手交与公公,又向阿翁要得田契一张,上写“卖到任处,收价一百二十两”字样,坦然上轿而去,绝无一点留恋之意。众人背后议论,有说心肠太忍的,有说借此脱身的,崔氏只当不知。待轿子抬到任家,揭开轿门,新人已自缢死于轿中。县官相验,见衣带中田契后有八个大字:“田归任姓,尸归王氏”。人方知其已早办一死,又恐死在他姓,反以人命害人,心中不安,故将十亩田价抵还一百二十两聘金,不啻以就死之身,作一卖田之中人,使生者得安,死者无愧。 卷五 执国法直臣锄怨 造冤狱奸小害民 李福达本系白莲教妖人王良副贼,后王良就戮,李福达易名逃往太原府,打听得缉捕之势渐宽,遂挟财物到京,重贿武定侯郭勋门下,得其欢心;又借了郭勋声势,与内官互相结纳,援例输粟千石,补授山西太原卫指挥,做了朝廷命官。其幼时友薛良偶然相遇,上门求见,意图得些资助。李福达恐事败露,假意留住薛良,暗中命心腹家人杀之。不意风声走漏,薛良逃走告官,遂将李福达擒获归案。福达在监中,通信二子,教求郭勋相救。郭勋寄书山西巡抚毕昭,教他超释,毕昭是极要奉承权贵之人,反要问薛良诬告之罪。御史马录巡按山西,即提此案复审。武定侯差官下书,马录不准,反将郭勋私书一并奏闻。嘉靖帝见了本章,一一准奏,李福达秋后处决,郭勋有旨切责。郭勋无奈,只得求朝廷宠臣张璁、桂萼保护。张、桂二人,当大仪礼起之时,迎合嘉靖帝之私心,尊其本生父为兴献皇帝,因得郭勋之助,骤登相位,至是以“郭勋为仪礼触了诸臣之怒,举朝皆与为仇”进谗,正触嘉靖之怒,又命张璁、桂萼复审。二人迎合上意,绝不问福达长短,单诘马录枉法任情,屈害无辜,薛良抵死,马录廷杖一百,发配充军,福达释放,仍为指挥。直至隆庆新立,案情败露,方将李福达满门抄斩,其狱始白。 卷六 愚百姓人招假婿 贤县主天配良缘 上海县王慕郭以起课算命为生,年过四十,孑然一身,得赵媒婆说合,过继北门外尤大之女寿姑为女,爱如亲生。寿姑年交二八,出落得身材俏丽。监生钱剥皮前来起课,见寿姑貌美,谋娶为妾,王慕郭勃然变色,一口回拒。钱剥皮打听得寿姑非王亲生,便请人从青浦寻回尤大,来王家说事,复为王慕郭及寿姑识破,开口不得。钱剥皮不得已,设计令小伙计周二官假充寿姑已定之婿,使尤大上门领女遣嫁,事成之后,此女仍归本主。周二官本老实人,不允,硬逼之下,只得答应。王慕郭闻知,不知所措,由赵媒婆主意,亦另觅其外甥方大为假婿,以为应对之策,双方俱告到官。适新县主到任,即拘两个假婿到案,因见周二官相貌清秀,与寿姑却是一对,方大面目粗俗,不及远甚,便吩咐将寿姑送进内堂更换衣服,又托之天意,谓已将两婿名姓写就两阄,命其暗自祷告,拈得便是丈夫。其实两阉皆写周姓,寿姑自然拈得,县太爷便作主将二人配为夫妻。又严惩图良作妾、设计造衅之钱剥皮。王慕郭一女之外,又得一婿,终身有靠。 卷七 仗义施恩非望报 临危获救适相酬 明朝万历年间,豪杰公子曾英,字远志,父曾官河南副使。公子十三岁时,父母俱亡,虽习儒业,不屑屑于文章,慷慨有大志,人有缓急,求无不应。一夜,家中捉获一贼,见其衣服褴褛,面黄肌瘦,知系穷途流落之人,便赠以路费,纵之还乡。富户顾克昌游尼庵,见村女陆金姐容颜姣好,托人为媒,其父陆必大不许。顾便买通官府,保陆必大为征收钱粮之“柜头”,陷害入狱。又与尼姑串通,将陆金姐诓入庵中,欲行非礼,恰遇曾公子救出,又为陆必大完了所欠银子,立时出狱。后公子应王巡抚之召,往征贵州苗洞。一日诸苗兵变,主将阵亡,公子被擒,囚入后营,束手待毙。忽得一苗兵相救,其人乃昔年庄上所获之贼人。公子脱身至省城,朝廷以失护主将、被执逃脱罪名,打下天牢,唯有引颈待刃。忽有新科翰林金良相救,有旨免死,发往军前效力赎罪。盖金良未第时流寓宁陵,娶陆金姐为室,日夜诵公子大德,闻其陷罪在狱,转恳老师兵部陈侍郎出本保奏,得免。 卷八 御群凶顿遭惨变 动公愤始雪奇冤 明朝嘉靖年间,嘉定安亭张耀之女,贞静凝重,言笑不苟,适汪客之子为妇。过门之后,见其婆婆汪妇品性淫滥,与一班恶少常在房内调笑取乐,全无忌惮,而公公汪客是个酒胡涂,全不管账,甚以为羞。恶少中有一胡岩,其父出入衙门,把持官府,欺压良善,无所不至,察知张氏态度,心下不安,与汪妇谋,欲将其拖入浑水。张氏避回娘家,又被骗归。胡岩又乘夜潜入张氏之房,施之非礼,为张氏打伤中指。胡岩大怒,召诸恶少杀张氏。喝令众人动手扛尸,哪知死尸竟如钉在地上一般,遂纵火烧之,而风吹火势,反烧到别处去了。邻人来救火,便见尸体。胡岩见事情败露,调教汪妇反诬张氏与雇工有奸,失手打死,又买嘱张耀岳父,呈状中隐去胡岩之名,典史仵作得了贿赂,亦将重伤隐瞒不报。县官审问,已得真情,拿问胡岩。胡父复寻关节到县,央罢官之张副使、丁忧之邱评事说情,县官竟将群凶取保释放。归有光闻之,拍案大怒,因作《贞妇辨》,以告合邑绅士,个个动了义愤。县官又梦金甲神人托梦,遂亲至安亭复验,张女已死三月,及启棺验看,颜色如生,刀孔尚有鲜血流出,此案始得昭雪,群凶皆得报应。 卷九 赔遗金暗中获隽 拒美色眼下登科 明朝万历年间,长沙有一少年秀才陆德秀,自知学问尚浅,遂借城外顾园发奋读书。其乳母之继女春姐,见德秀少年美貌,衣冠济楚,动了爱慕之心,时来亲近。又以德秀有意于己,暮夜弹其门,德秀不觉欲心顿动,才走下床,见月色照窗,犹如白日,忽然猛省,遂峻拒之。次日绝早起身,悄然竟去。德秀同窗好友潘再安,颇有文名,亦见过春姐几次,心甚爱慕。一日又来探视,知德秀已回,踌躇半晌,便求暂居读书,与春姐一拍即合。其年大比,陆德秀适染微恙,文字不甚惬意,而潘再安恰遇曾做过的题目,甚是得意,偷空去看春姐,许中后娶其为妾。夜间,再安父梦报再安已中第二名举人,正在欢喜,又梦一人将报条夺去,道是潘再安做了亏心事,举人已让与陆秀才。后阴差阳错,德秀果中举,又打点进京会试,成进士,点入翰林,后散馆授为编修。一日,有一同官请酒,遇为人所骗、沦为官妓的春姐,德秀见其有改悔之意,遂为落籍,送之归。 卷十 图葬地诡联秦晋 欺贫女怒触雷霆 明朝万历年间,歙县有一阴员外,存心刻薄,作事悭吝,独好风水之学。清明时节,假作郊外踏青,实欲于近处勘看葬地。偶然看中一处好地,打听系属朱渔翁,托人作中说合,欲出重价购买。不料朱渔翁道此是世代祖产,千金不卖,要留与女儿作陪嫁。阴员外闻之,便假说要娶其女儿为媳,事成之后,再作商量,遂谋得其地。阴员外娶渔户女儿为媳,原是骗局,及将其父亲棺木入土之后,待亲家及媳妇渐渐冷淡怠慢,朱渔翁夫妇相继气死,朱女受夫家作践,亦悬梁自尽。后有青天霹雳,将阴家坟头打坏,阴员外父子亦为冤魂索命而亡。 卷十一 诈平民恃官灭法 置美妾藉妓营生 广西穷秀才盖有之,父母早死,家道日穷,为人不端,武断乡曲,贪吃白食,甚为乡里不齿。年交四十,侥幸得中一名举人,会试时又拜在京中第一要宦的心腹家奴手下为儿,选了山东莱芜知县。又经人说合,娶了一个穷官的女儿为奶奶,好不兴头。到任之后,贪婪酷虐,一心只在银子上算计,严刑酷法,诈害良民,把一县的大家小户,日夜抽筋剔骨,弄得个个怒气冲天,纷纷到上司控诉,落得革职问徒,妻子吃了惊吓,急病而死。三年限满,打点归去,幸囊中尚有数万金,思量一营运之法,遂改易姓名,往扬州娶妓女马慕兰为妻,又讨进六个极美粉头,安顿在一所园亭中,号称“风流六院”,远近闻名。若嫖客众多,连马慕兰也不得空,要盖避开,以让客人,盖全不知耻,只图钱财到手。不料有一江洋大盗羊二,亦以打劫得来的钱财到院里花费,乐而忘返。事发锁着解官,盖有之不好说出自己姓名,只得顶着龟子名色,被皂隶重责四十,追偿赃物,妓女当官发卖。女儿原不学好,见状卷了金银首饰跟人逃走,盖有之气恼而亡,其子沦为乞丐而死。 卷十二 骤荣华顿忘夙誓 变异类始悔前非 姑苏有一旧家世裔陈存厚,年交五十,单生一女秀英,爱如珍宝。间壁薛姓,与陈家本有薄亲,亦单生一女兰芬,家道贫寒,因将女儿附在陈家读书,二人自幼相交,结为姊妹。秀英后嫁林良夫,家中甚是过得,兰芬嫁胡君宠,却是穷儒。林、胡二人是同窗,又同岁进学,故胡成婚之资皆系秀英撺掇丈夫资助,夫妻二人,甚为感激。秀英结缡三载,丈夫忽然得病亡故,秀英痛哭三日,水米不沾,得兰芬劝解,方渐进饮食。兰芬因言二人俱有身孕,愿指腹为婚。后果生一子,取名金哥,与兰芬之女娟娟订下婚约。后君宠中举,进京会试及一应费用,皆由秀英资助。后又向秀英借得黄金百两,谋得曹县知县,又升济南知府,好生得意。而秀英家业日消,无以存活,君宠一去十载,音信全无,秀英乃命金哥去济南,一则做亲,二则望其归还贷金。胡君宠闻女婿穷苦,悔婚赖金。其女娟娟不愿更嫁,自缢被救。金哥归家,发愤读书,得中进士。胡君宠因被上司参劾,革职治罪,气急而亡。兰芬梦见自己与丈夫皆变为犬,深悔前非,而娟娟终因守志,得与金哥成婚。 卷十三 争嗣议力折群言 冒贪名阴行厚德 姑苏吴氏,父母俱亡,弟兄六人同居一宅,后四人相继病亡,遗下孤儿幼女甚多。长兄有基,肯出力帮助各房,娶妻程氏,亦甚贤能;二房有源,家道独发,然悭吝异常,对各房遗孤,无一毫周济。不上数年,有基亦竟去世,男女俱无,程氏按例立有源长子如泉为嗣子。程氏自得如泉为嗣子,要米要柴,总嫌不敷,儿子怕受责备,件件加倍,却从未满足。至年终忽然号啕大哭,寻死觅活,以归还逋负为由,索要银子三百两方可度岁。如是十年,要了嗣子三千余金,人皆以为性情乖僻,贪得无厌。后程氏八十生日,方始说明凡所供应银两,俱与各房分享,济其穷困,助侄成立。 卷十四 遇赏音穷途吐气 酬知己狱底抒忠 苏州府名旦唐六生,相貌风韵,精于音律,为人颇有血性,不肯向人争媚取怜,落落难合,四海茫茫,叹无知己。以为京都人物会聚之地,定有赏识之人。孰知京师地方,唱戏只要热闹发笑,凑趣奉承,六生顾惜廉耻,依然不合。有人约往甘肃,遂与之往,但彼处无人欣赏昆腔,只得扮些杂脚色。一日兰州府请众官会饮,有方布政素娴音律,遂点了六生的《荆钗记》。六生将一肚皮愤懑之气,都发泄出来,声情哀楚,字字动人,大得方布政赏识,自此名震甘省。正当得意之时,方布政忽缘情被逮,人见其势败,反眼若不识,而六生却预先进京为之打点;及其临刑,亦只有六生一人相送,盛殓大哭,扶柩归葬毕,道:“知音已死,我今不复度曲矣!”遂隐去,不知所终。 卷十五 堕奸谋险遭屠割 感梦兆巧脱网罗 苏州太湖,有名医麻希陀,凡疑难险症,无不立愈,声名远播。唯其合药总在秘室亲自动手,一年不过归家几次。秀才贾任远往洞庭寻亲友觅馆,恰遇希陀,遂被请到其家坐馆,教授二子,馆中供应甚丰,师生甚为相得,唯再三嘱其不可跨出书房一步。中秋节夜,任远偶至庭中闲步,忽腥风扑面,耳边隐隐有凄惨之声,从门缝中张望,所见俱是身体不完之人,呻吟叫苦,血肉模糊。次日问其学生,方知皆为骗进来的江湖艺人,为希陀取作药料。盖其父当年得一秘方,割取活人的耳目脏肺合药,无不立效。学生言前日将其请来,亦是此意,今感其指教之恩,决不害他性命,但只好终老于此,以防泄露秘密。任远夜梦白衣观音道:“要脱祸,待遇布。”乃伺机将学生送与做衣的白布浸湿,撩过墙去,遂得逃脱,禀报官府,将麻希陀捉拿归案。 卷十六 方正士活判幽魂 恶孽人死遭冥谴 昆山诸生朱柏庐,存心忠厚,立品端方,专讲性理之学。一夜忽被请往冥间审理事件,有一判官送上一碗汤来,内有黑团子五个,请食了审事。先生问是何物,判官道是五个铁丸,阴间规矩,要照律而断,倘一徇私情,腹内的铁丸便要变红,烧将起来,片刻难忍。一夜勾到一个鬼魂,却是平日相好的朋友,因曾奸宿少尼,污秽佛地,当投入狗胎,变为畜类。朱生心中不忍,千方百计欲为解脱。腹内铁丸遂渐渐升起,如烈火烧心一般,只好判其变为狗形,死遭冥谴。又有旧友做官瞒心昧己,侵吞赈米,乃判其灭门绝嗣,以此教弟子,总要爱民为心云。 娱目醒心编短篇小说集。清杜纲撰。六卷。三十九回,旧题“玉山草亭老人编次”,“葺城(一作云间)自怡轩主人评”。卷演一故事。内容多宣扬因果报应思想或提倡忠孝节义等说教。自怡轩主人序谓是书”考必典核,语必醇正。其间可惊可愕可敬可慕之事,千态万状……能使悲者流涕,喜者起舞……无不处处引人于忠孝节义之路。既可娱目,即以醒心,而因果报应之理隐寓于惊魂昡魄之内,俾阅者渐入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于人心风俗不无有补焉。”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刊本、道光九年(1829)达道堂刊本、同治十二年(1873)大文堂复本等。另有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用前亚东图书馆纸型重印本。 娱目醒心编十六卷。题“玉山草亭老人编次,葺城自怡轩主人评”。玉山草亭老人即清代杜纲。杜纲(约1740—约1800)字振三,号草亭,江苏昆山人,仕途不得志,著书自娱。所著有《近是集》,又《北史演义》、《南史演义》等。自怡轩主人真名许宝善,字虞、一字穆堂,云间 (今江苏青浦) 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后丢官不复出,以诗文自娱。杜纲《北史演义》、《南史演义》序评亦出其手。《娱目醒心编》为白话短篇小说集,每卷演一个故事,计十六篇。卷有偶句题目,下分二、三回不等,无回目。故事内容多为家庭婚姻、财产争夺、诉讼奇案、男女情事等,亦偶涉怪异。故事时代背景多为明清,依据当代轶事传闻创作的成分较大,对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及世道人心等多有反映。也将“忠孝节义”封建道德说教和迷信果报观念贯穿其中,寓含劝惩意旨。也有抄改他书的,如卷二 《马元美为儿求淑女,唐长姑聘妹配衰郎》,与《明斋小识》卷三青浦徐氏为翁娶姑事相同;卷五 《执国法直臣除恶,造冤狱奸小害民》叙李福达狱,事本《明史·马录传》;卷八叙嘉定烈妇张氏事,亦可见 《明史·列女传》; 卷十一情节与 《石点头》卷八《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同一机杼;卷十二情节仿《警世通言》中 《桂员外途穷忏悔》。至于每回入话之中,袭用旧本更多,如卷十四入话袭《古今小说》卷八《吴保安弃家赎友》。且这些袭用旧文的入话写得极为冗长,几与正文等量奇观,亦是本书一个特点。从全书来看,内容、笔法上都仿 “三言二拍”,虽在文学史上无法达到“三言二拍”同等地位,但其情节曲折,内容也可称丰富,是明清白话小说中较好的一部。有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 原刊本,藏北京图书馆。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汪原放点校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亦出版此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