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对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对偶 对偶即“对仗”。诗文的字面音节,两两相对,就是对偶。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苏丞相颂尝云:‘馆中见王平甫题壁有“宫殿影摇河汉外,江湖梦断鼓钟边”。使人吟想不已。’平甫尤工用事,而复对偶亲切。”参阅“对仗”。 ☚ 对仗 偏枯 ☛ 对偶 (1)概念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2)种类 从内容上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从结构上分为宽对、严对两种。例如: 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面的例子中,例①和例②为正对,是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③为反对,是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④为串对,是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正对和反对统称严对,串对又叫宽对。 (3)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②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4)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①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同。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对偶duì'ǒu修辞方式。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语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以加强表达效果的语言形式。如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又称俪辞、对子、对仗。修辞格之一。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对偶能使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并且整齐、美观,音律和谐,节奏鲜明,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两种:(a)严式对偶。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 平仄相对, 不能重复用字。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宽式对偶。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同, 其他条件也不要求那么严格。 如 “杨柳婀娜多姿, 可谓妩媚极了, 桃李绚烂多彩, 可谓鲜艳极了。”从内容上看, 基本上有 “正对”、 “反对”和“串对”3种。此外,古诗文中还有其他形式的对偶,如“自对”、 “互对”、 “倒对”、 “扇骊”、 “借对”、 “鼎对”、“蹉对” 等。 对偶 对偶对仗、骈偶。词句成对排列,如古代帝王仪仗两两相对,两匹马并驾齐驱,故名。诗中对偶通称对仗。对仗的诗句称对偶句。见“对仗”条。 ☚ 对仗 工对 ☛ 对偶 对偶修辞方式(辞格)之一。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两两相配,用以表达密切相关的意思。对偶的字数多少不限,少则三字句,如“缮甲兵,具卒乘”(《左传·隐公元年》);多则八字以上,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 反复 骈偶 ☛ 对偶duì ǒu指诗文词句的对仗,也用来指代诗(1)。《上梅直讲书》: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刚刚学做诗歌和骈文。 对偶辞格之一。亦称“对仗”,俗称“对子”。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语句并列在一起,以表现同一意义或相关意义的修辞方法。如《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对偶句长短不限,骈体文中多以四字对、六字对;律诗中多以五字对、七字对。根据对仗工整与否,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根据意义关系,可分为“正对”和“反对”:有些意义上下连贯的,称为“流水对”。此外,还有“错对”(即假对)、“扇对”(即隔句对)、“错综对”等特殊形式。 配偶 配偶配(配头;配匹;配俪;原~;继~) 妃(妃匹;妃耦) 匹(匹偶;匹俦;鸳匹) 偶(对偶;丽偶;伉偶;仇偶) 丽 俪(俪偶;俪体)对(对头) 逑(逑匹;逑耦) 特耦 亲人 ☚ 夫妻 好夫妻 ☛ 技法 技法作文造句之法:文法 另见:技巧 叙述 比喻 夸张 ☚ 技法 措词 ☛ 对偶duì ǒu❶对手。《晋书·周𫗱传》:“𫗱在中朝时,能饮酒一石,及过江,虽日醉,每称无~~。” 对偶 105 对偶辞格的一种,又称俪辞或对仗,俗称对子。系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起来,以表达相关、相连或相反的内容的修辞方法。两句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的为正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两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为反对,如“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两句意思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为串对,又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鹊楼》) ☚ 顶真 回文 ☛ 对偶 对偶dui’ou修辞学术语。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 ☚ 映衬 通感 ☛ 对偶 对偶Duiou修辞学术语。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 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义,这种修辞格叫作对偶。根据上下两个语言片断意义上的关系,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类。1.正对。以相关、相近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为对,相辅相成。例如: ☚ 顶真 排比 ☛ 对偶 对偶辞格之一。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类、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可以使语句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它是最具汉民族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偶从内容上可分三类:(1)正对。从两个角度说明同 一事理,前后两部分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例中上下两句的意思相近似,互相映衬,充分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2)反对。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前后两部分在内容上是相反相成的。如: “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对敌人,你比钢刀更锋利。”(李瑛 《一月的哀思》)例中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反相对,把周总理鲜明的爱憎态度通过对比强烈地表现出来。反对是对偶与对比的兼用。(3)串对。由两个意义连贯或相互间有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语句串联而成。因串对的两部分如行云流水,顺势而下,故又称“流水对”。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七律·到韶山》)这两句说明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 因为有了英勇牺牲的前因,所以才有改天换地的结果。对偶在形式上可分为严对和宽对。严对,不仅要求上下两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要求各相对部分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没有重复的字;宽对,只要求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当,个别字可以重复,不强调词性的一致和平仄的相对。对偶按照用字、用词、用句以及与其他辞格的合用等情况,又有磋对、借对、双声对、叠韵对、倒装对、互文对等许多特殊类型。不管使用哪种对偶,都应该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必须反对用思想内容去迁就对偶形式的弊病。 ☚ 反复 排比 ☛ 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修辞格的一种。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语句排列起来,表达相关、相连或相反的内容。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对偶 对偶辞格的一种。把内容相关或相反、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成句子并列起来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从内容上看,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和连对。正对指上下两句意义相近或相关。反对指上下两句意思相反。连对又称串对、流水对,指上下两句意义紧相连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联就是对偶句,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颂。给人以简洁、概括、醒目的鲜明深刻印象。 ☚ 衬托 排比 ☛ 对偶 对偶源自韵文。指结构、字数相同,语意相近、相反或相连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并排起来进行修辞的一种方法。句式整齐匀称,音声抑扬有致,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又称“对语”。古文对偶比诗歌要宽,一般不讲平仄。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偶与对比,排比不同,对偶只限一组对句(即两句)。例如唐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是排比句,而“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是对偶句。对比与对偶之比较,可参见“对比”。 ☚ 对代 对语 ☛ 对偶 对偶duality是个多义的数学名词。在经济学中主要取其极值问题成对出现之义。例如,“求周长一定、面积最大的四边形”与“求面积一定、周长最小的四边形”就是一对对偶的极值问题,它们的答案都是正方形。事实上,对于一对对偶极值问题来说,只要其中之一得到解决,另一个也迎刃而解。如果这对极值问题还带有可变的参数,对偶极值问题的值作为参数的函数又成了一对对偶函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都可互相确定。其数学原理在于:如果所涉及的函数与集合有某种凸性(参看“凸性”),就能够利用凸集与围成它的超平面族之间可互相确定这一事实。 ☚ 公理化 凸性 ☛ 对偶parallelism 对偶pairi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