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对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对偶

对偶

即“对仗”。诗文的字面音节,两两相对,就是对偶。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苏丞相颂尝云:‘馆中见王平甫题壁有“宫殿影摇河汉外,江湖梦断鼓钟边”。使人吟想不已。’平甫尤工用事,而复对偶亲切。”参阅“对仗”。

☚ 对仗   偏枯 ☛

对偶

 (1)概念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2)种类
 从内容上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从结构上分为宽对、严对两种。例如:
 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面的例子中,例①和例②为正对,是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③为反对,是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④为串对,是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正对和反对统称严对,串对又叫宽对。
 (3)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②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4)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①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同。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对偶duì'ǒu

修辞方式。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语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以加强表达效果的语言形式。如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

又称俪辞、对子、对仗。修辞格之一。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对偶能使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并且整齐、美观,音律和谐,节奏鲜明,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两种:(a)严式对偶。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 平仄相对, 不能重复用字。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宽式对偶。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同, 其他条件也不要求那么严格。 如 “杨柳婀娜多姿, 可谓妩媚极了, 桃李绚烂多彩, 可谓鲜艳极了。”从内容上看, 基本上有 “正对”、 “反对”和“串对”3种。此外,古诗文中还有其他形式的对偶,如“自对”、 “互对”、 “倒对”、 “扇骊”、 “借对”、 “鼎对”、“蹉对” 等。

对偶

对偶

对仗、骈偶。词句成对排列,如古代帝王仪仗两两相对,两匹马并驾齐驱,故名。诗中对偶通称对仗。对仗的诗句称对偶句。见“对仗”条。

☚ 对仗   工对 ☛
对偶

对偶

修辞方式(辞格)之一。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两两相配,用以表达密切相关的意思。对偶的字数多少不限,少则三字句,如“缮甲兵,具卒乘”(《左传·隐公元年》);多则八字以上,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从结构上看,对偶可分严式、宽式两类。严式,是指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字面不重复的对偶。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宽式,是指上下句字数相同或相近、结构相似、字面可有部分重复的对偶。如“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五蠹》)。
从意义上看,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正对,就是上下两句各从一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语意相互补充。如“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反对,就是上下两句语意相反,从正反两面阐明事理。如“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串对,即上下两句之间有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内容相连。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这是假设关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顺承关系。
对偶中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形式一借对。借对可以借同音字相对,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上句借“鸿”为“红”,与下句的“白”相对;还可以是字面相借,如“以彼天爵,郁为人龙”(沈约《司徒谢朏墓志铭》),上句借“爵”为“雀”(古今字),与下句的“龙”相对。这类对偶结构较复杂,不易属对,使用不多。
对偶是古汉语中运用极普遍的一种辞格。对偶中的反对与对比相似,都是两个对立相反事物的比较。区别在于: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重在意义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重在结构的相同相似,字数相等。“反对”就意义而言是对比,就形式而言是对偶。

☚ 反复   骈偶 ☛

对偶duì ǒu

指诗文词句的对仗,也用来指代诗(1)。《上梅直讲书》: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刚刚学做诗歌和骈文。

对偶

辞格之一。亦称“对仗”,俗称“对子”。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语句并列在一起,以表现同一意义或相关意义的修辞方法。如《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对偶句长短不限,骈体文中多以四字对、六字对;律诗中多以五字对、七字对。根据对仗工整与否,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根据意义关系,可分为“正对”和“反对”:有些意义上下连贯的,称为“流水对”。此外,还有“错对”(即假对)、“扇对”(即隔句对)、“错综对”等特殊形式。

配偶

配偶

配(配头;配匹;配俪;原~;继~) 妃(妃匹;妃耦) 匹(匹偶;匹俦;鸳匹) 偶(对偶;丽偶;伉偶;仇偶) 丽 俪(俪偶;俪体)对(对头) 逑(逑匹;逑耦) 特耦 亲人
妻子,配偶:伉俪
婚姻配偶:婚对 婚配
新的配偶:新特
原先的配偶:旧姻
好配偶:好仇 好逑
美好的配偶:嘉偶 嘉耦 令匹 灵匹 鸳凤 凤鸾
美好的佳偶、配偶:佳对
称心的配偶:佳偶 佳耦 佳配 珍偶 淑配 淑俪 良匹
女子的佳偶:凤翼
理想的配偶:美配
清白的配偶:素对
贤惠的配偶:贤匹 贤配 贤耦
非正式的匹偶:野鹜 野鸳鸯
分离的配偶:离匹 离鸳别凤 离鸳别鹤

☚ 夫妻   好夫妻 ☛

技法

技法

作文造句之法:文法
作文的技巧和特色:笔(笔法;笔调;手笔)
作文和绘画的一种技法:顿折 顿挫转折
诗文写作中若隐名现、掩映不露的手法:匣剑帷灯
抓住题中要害:探骊得珠
从主要地方着笔:大处着墨
前后一呼一应:呼应 照应 相应(首尾相应) 映照(前后映照) 前呼后应
 关联照应:关合
对素材进行想象:虚构
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点眼 画龙点睛
为后段文章作暗示:伏笔 伏线 起本
其他技法:白描 伏线 复线 曲笔 悬念 线索 渲染 比喻 讽喻 拟人 拟物 含蓄 波澜 穿插 押韵 谐韵 对比 对仗 对偶 相俪 递进 迭进 谐比 排比 比次 寄托 寓意
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文无加点 文不加点 文无点易
写作技法高超神妙,巧夺天工:化工肖物
技法非常奇妙:神至之笔
文章笔法的变化:阖辟
文章公式化、概念化:千篇一律 一律千篇
套用前人章法:寻章摘句
(技巧和方法:技法)

另见:技巧 叙述 比喻 夸张

☚ 技法   措词 ☛

对偶duì ǒu

❶对手。《晋书·周𫗱传》:“𫗱在中朝时,能饮酒一石,及过江,虽日醉,每称无~~。”
❷谓诗文以类排比,字面音节,两两相对。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前辈诗多用故事,其引用比拟,~~亲切,亦甚有可观者。”

对偶

105 对偶

辞格的一种,又称俪辞或对仗,俗称对子。系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起来,以表达相关、相连或相反的内容的修辞方法。两句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的为正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两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为反对,如“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两句意思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为串对,又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鹊楼》)

☚ 顶真   回文 ☛
对偶

对偶dui’ou

修辞学术语。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
根据前后两项意义上的关系,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1.正对。两项是相关或相近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例如❶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❷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例❶针对反动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行径,从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无比悲愤的感情。例
❷从春花秋实的两个方面描绘出天山果子沟的美丽富饶。2.反对。两项是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对立面,相互对照,相反相成。例如:
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❹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例
❸从对敌人毫不妥协,对人民无私奉献两个方面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例
❹正反对比,启人深思。3.串对。又叫“流水对”,两句相互间有承接、条件、因果等关系。例如
❺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
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例
❺上下句相承,例
❻上下句互为因果。
对偶有宽式和严式之说。宽式在字数,结构等方面要求不太严。而严式则要求对偶的两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字面不重复。严对主要用于旧体诗词和对联,如例
❸。
对偶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适用范围极其广泛,不仅诗歌词曲,小说、散文,乃至公文中也经常使用。同时还形成一种特殊文体——对联。各名胜古迹,几乎都有名联点缀,与之交相辉映。
运用对偶,可以突出事物的矛盾,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还可以借助于结构的整齐,音节的和谐动听,加强感人力量,给人以美感。但运用时,要看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不可滥用。

☚ 映衬   通感 ☛
对偶

对偶Duiou

修辞学术语。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 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义,这种修辞格叫作对偶。根据上下两个语言片断意义上的关系,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类。1.正对。以相关、相近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为对,相辅相成。例如:
❶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这一例上下两句各自形成当句对偶,两句之间又形成双句对偶,全面叙述出滕王阁地理位置的特点。
❷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用现代汉语写的散文, 运用对偶不必要求像旧体诗词那样对仗十分工整, 也允许有相同的词语出现。2. 反对。用相反相对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对立面为对,相互对照。例如:
❸满招损, 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同一个道理。
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这一例以对敌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3.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两句语意相连,相互承接。例如:
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上下两句意义连贯而下,既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
❻既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例一气贯下,不容间歇,写出了作者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从结构相应的角度考虑,对偶可以分为严式与宽式两类。1.严式。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字面不重复。在律诗中,要求平仄相间;在其他体裁的诗文中,可以不严格讲究平仄对立。例如:
❼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长征》)上下句字、词严格相对,词性一致,平仄对立,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2.宽式。上下句字数相同或相近、结构方式相似、字面可以有部分重复。例如:
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上下句字数、结构相同,但“弦”、“如”二字重复。在现代汉语中,不讲究平仄对立的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运用得更多些。对偶充分反映了汉语的特点,整齐对称而又抑扬和谐,给人以语言文字美的享受。对偶的方法在诗歌、散文等各种不同文体中都可以运用, 由对偶形成的特殊文体一对联更是雅俗共赏, 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 顶真   排比 ☛
对偶

对偶

辞格之一。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类、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可以使语句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它是最具汉民族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偶从内容上可分三类:(1)正对。从两个角度说明同 一事理,前后两部分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例中上下两句的意思相近似,互相映衬,充分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2)反对。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前后两部分在内容上是相反相成的。如: “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对敌人,你比钢刀更锋利。”(李瑛 《一月的哀思》)例中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反相对,把周总理鲜明的爱憎态度通过对比强烈地表现出来。反对是对偶与对比的兼用。(3)串对。由两个意义连贯或相互间有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语句串联而成。因串对的两部分如行云流水,顺势而下,故又称“流水对”。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七律·到韶山》)这两句说明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 因为有了英勇牺牲的前因,所以才有改天换地的结果。对偶在形式上可分为严对和宽对。严对,不仅要求上下两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要求各相对部分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没有重复的字;宽对,只要求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当,个别字可以重复,不强调词性的一致和平仄的相对。对偶按照用字、用词、用句以及与其他辞格的合用等情况,又有磋对、借对、双声对、叠韵对、倒装对、互文对等许多特殊类型。不管使用哪种对偶,都应该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必须反对用思想内容去迁就对偶形式的弊病。

☚ 反复   排比 ☛

对偶

又称“对仗”。俗称“对子”。修辞格的一种。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语句排列起来,表达相关、相连或相反的内容。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对偶

对偶

辞格的一种。把内容相关或相反、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成句子并列起来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从内容上看,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和连对。正对指上下两句意义相近或相关。反对指上下两句意思相反。连对又称串对、流水对,指上下两句意义紧相连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联就是对偶句,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颂。给人以简洁、概括、醒目的鲜明深刻印象。

☚ 衬托   排比 ☛
对偶

对偶

源自韵文。指结构、字数相同,语意相近、相反或相连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并排起来进行修辞的一种方法。句式整齐匀称,音声抑扬有致,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又称“对语”。古文对偶比诗歌要宽,一般不讲平仄。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偶与对比,排比不同,对偶只限一组对句(即两句)。例如唐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是排比句,而“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是对偶句。对比与对偶之比较,可参见“对比”。

☚ 对代   对语 ☛
对偶

对偶duality

是个多义的数学名词。在经济学中主要取其极值问题成对出现之义。例如,“求周长一定、面积最大的四边形”与“求面积一定、周长最小的四边形”就是一对对偶的极值问题,它们的答案都是正方形。事实上,对于一对对偶极值问题来说,只要其中之一得到解决,另一个也迎刃而解。如果这对极值问题还带有可变的参数,对偶极值问题的值作为参数的函数又成了一对对偶函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都可互相确定。其数学原理在于:如果所涉及的函数与集合有某种凸性(参看“凸性”),就能够利用凸集与围成它的超平面族之间可互相确定这一事实。
微观经济学中有大量对偶极值问题和对偶函数的例子。生产者的生产函数(作为投入一定时的最大产出)与成本函数(作为产出一定时的最小成本)、消费者的间接效用函数(作为支出一定时的最大效用)与支出函数(作为效用一定时的最小支出)等都是对偶函数的例子。因此,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互相确定。而这对函数的直接求得,经常是一个较难、一个较易(上两个例子中都是后者较易),从而运用对偶方法就能间接确定较难求得的函数。此外,一对对偶极值问题的解有时还有特殊的经济意义。例如,资源最优配置问题的对偶问题的解,就是所谓资源的影子价格。
在经济学中运用对偶方法可追溯到霍特林(H.Hotelling)在1932年发表的著作。在希克斯(J.Hicks)的《价值与资本》(1946年)与萨缪尔森(P.Samuelson)的《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两本名著中,也经常运用对偶方法。但是系统运用对偶方法的第一本经济学专著是谢发德(R.Shephard)的《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1953年)。目前对偶方法已作为一种成熟的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在微观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的各方面得到应用。

☚ 公理化   凸性 ☛

对偶

parallelism


对偶

pair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