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寢(寝)Qǐn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引 《万姓统谱》收载; 《姓氏词典》亦收并注其源: ❶“以封地为姓氏,源于姒姓。‘夏王支庶封於寝’ (《姓考》)。”寝,当在今河南固始。 ❷以采邑为姓氏。“楚大夫采邑,因氏” (《姓氏寻源》)。 寢qǐn❶睡,臥。《古文苑》王延壽《夢賦》:“余宵夜寢息,乃忽有非常之物夢焉。” ❷寢宮,臥室。帝王的叫燕寢,諸侯的叫路寢。班固《西都賦》:“徇以離殿别寢,承以崇臺閒館。” ❸古帝王宗廟的後殿,爲放置祖先衣冠的地方。見“寢廟”。 ❹止,息。班固《兩都賦》序:“昔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 ❺通“祲”。盛。《文選》班固《東都賦》:“天官景從,寢威盛容。”《後漢書》作“祲”。 寢 《说文》作“  ”,云:“  ,病卧也。”寢,卧,躺着休息。《诗·小雅·斯干》:“下筦上箪,乃安斯寢。”通“寢” qin [例一]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箒之用。”寝容,㾛容。《广韵》:“㾛,陋。又貌丑。”寝通“㾛”,容貌丑陋。 [例二]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貌寝,貌㾛,相貌丑陋。寝通“㾛”。 寝,清母、侵部;㾛,清母、侵部。清母双声,侵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寢“寝”的繁体字。 上一条: 寝 下一条: 寑 寝寢、寑{}五6718①动迫近;临近;接近。闽语。福建厦门〖 〗。~年临近年终。②动低头。中原官话。陕西商县张家塬〖 〗。他把头~下。③动从上往下压,往下放。粤语。广东阳江〖 〗。④副刚;刚刚。闽语。福建厦门〖 〗。~~来。福建永春〖 〗。伊~来。   寢❶前曰廟,後曰寢。《周禮·夏官·隸僕》:“隸僕掌五寢之埽除糞洒之事。” 鄭玄注: “前曰廟,後曰寢。” 《禮記·月令》: “是月也,耕者少舍,乃脩闔扇,寢廟畢備。”鄭玄注: “凡廟,前曰廟,後曰寢。” ❷露寢。《儀禮·燕禮》: “膳宰具官饌於寢東。” 鄭玄注: “寢,露寢。” ❸適寢。《禮儀·王制》: “庶人祭於寢。”鄭玄注: “寢,適寢也。” ❹室。《禮記·喪大記》: “君夫人卒於路寢,……内子未命,則死於下室。” 鄭玄注: “寢、室通耳。” ❺卧息。《論語·公冶長》: “宰予晝寢。”鄭玄注: “寢,卧息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論語·公冶長》: “宰予晝寢。” 鄭玄注: “寢,卧息。” (卜天壽抄本殘卷《論語》 鄭注) 《論語·公冶長》: “宰予晝寢。”鄭玄注: “寢,卧息也。” (《通德堂經解》) 《論語·公冶長》: “宰予晝寢。”鄭玄注: “寢,卧息也。”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祠祭部 > 祭所 > 寢2 寢2 qǐn 亦稱“寢室2”。宗廟之後殿。内藏祖先之衣冠。始載於先秦典籍。《詩·商頌·殷武》:“寢成孔安。”朱熹注:“寢,廟中之寢也。”《禮記·月令》:“乃脩闔扇,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后曰寢。”孔穎達疏:“廟是接神之處,其處尊,故在前。寢,衣冠所藏之處,對廟爲卑,故在後。”《宋書·禮志三》:“遷主宜在宣皇帝廟中,然今無寢室,宜變通而改築。”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陵園 > 寢 寢 qǐn 秦、漢時帝王陵墓頂上邊側建造的宫室:作爲死者靈魂飲食起居的處所。戰國以前,寢與廟都建在國都之中。秦代於墓側建寢,於陵旁建廟,漢代沿襲秦制。唐代以後又發展成獻殿,神遊殿、寢宫等。漢·蔡邕《獨斷》:“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漢書·韋玄成傳》:“自高祖下至宣帝,與太上皇(高祖之父)、悼皇考(宣帝之父),各自居陵旁立廟……又園中各有寢、便殿。”顔師古注:“寢者,陵上正殿,若平生露寢矣。便殿者,寢側之别殿耳。”《後漢書·祭祀志下》:“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居室部 > 泛稱 > 寢1 寢1 qǐn 猶家。始載先秦典籍。《左傳·昭公十八年》:“子大叔之廟在道南,其寢在道北。”孔穎達疏:“寢,即遊吉所居宅也。”《逸周書·皇門》:“予獨服在寢,以自露厥家。”孔晁注:“寢,室也。” 寢qin8C8B “寝”的繁体。 寢qǐnQ117 “寝”的繁体。 〖寢〗 粵 cam2〔此審切〕普 qǐn ❶ 寢室,卧室,睡房。左丘明《左傳.昭公十八年》:「子大叔之廟在道南,其〜在道北。」(子大叔:春秋時代鄭國正卿。) ❷ 就寢,睡覺,有成語「〜食不安」。蘇軾《記承天寺夜遊》:「懷民亦未〜,相與步於中庭。」(懷民:張懷民,蘇軾的好友。) ❸ 橫卧。莊周《莊子.逍遙遊》:「逍遙乎〜卧其下。」(其:指大樹。) ❹ 止息。班固《漢書.禮樂志》:「故其議遂〜。」(其:指西漢大臣賈誼。) ❺ 貌醜。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啖【粵 daam6〔淡〕普 dàn】:吃。)
寢寢,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 甲骨文有兩種字形, 前三字形从宀从 會意, “ ” 是古“牀” 字,隸定作 “爿”,室内有牀表示坐卧居息之所。後二字形从宀从帚, 唐蘭説 “帚”古讀 “侵”,“侵” 的異體或作 “𡩠”,“浸” 的異體或作 “𣹰”,可作佐證, 則 “帚” 當兼作甲骨文、 金文 “寢”字的聲符。金文第一字形沿襲甲骨文後二字形。第二字形在 “帚”下增从又, 表示清掃房間。 而第三、 四字形从宀从 , 帚聲, 依甲骨文字形則可以理解爲从宀从 从帚, 帚亦聲。 第五、六字形又增从女,表示人的坐卧居息之所。第七字形“宀”下是古“掃” 字,“掃” 字从土从帚,帚亦聲。依此,則 “寢” 字或是會意字,或是形聲兼會意。“寢” 的本義是居息之所,又特指君王的宫殿、君王陵園的正殿。卜辭或用本義,或用作人名。銘文或用宫寢、廟寢、居室等義。由居處之所引申爲躺卧、睡覺,又引申爲止息、擱置、隱藏等義。提示:甲骨文又有   等字,裘錫圭釋爲 “掃”,這個字的四個字形啓發我們認識四點: 一是 “帚”字可簡可繁。二是 “帚”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如要明確就加 “又”表示動作。三是 “帚” 多有加 “水” 的字形,加 “水” 以後,灑掃、刷洗的意義更加明顯,而且知道古人清掃要用水,與今人無異。 四是字形从帚而又从匸 (xì)等表示居所的意符, 就明確表示清掃房屋。“掃”字的構形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寢”字从宀从帚的寓意。所以裘錫圭説,“寢” 字構形反映了古人對寢室灑掃之事的重視。 裘錫圭進一步説,“修”从攸聲,金文“攸”字作 ,从人从水从攴,表示擦洗人身。戰國文獻中的 “修身” 往往寫作 “攸身”,説明 “修身” 即含有擦洗人身而使之清潔的意思。又認爲“攸” “修” 與 “帚” “ ” “掃” 也應有語源關係, 因爲擦洗人身與灑掃宫室、廟寢的意義相通,與修飾、修治的意義也相因相承。“修” 在古籍裏又可以解釋爲 “掃糞”,顯然也與清洗人身的“攸” 字有關。 通過上述 “寢” 以及相關古文字的形音義分析,我們不僅能認識到 “帚” “ ” “掃”“寢” 四字古音相近的道理, 并由此得到許多文字學、詞彙學知識,而且更能體會深含其中的文化信息,同時也就提示我們,學習或研究古漢字不但要放眼於整個古漢字體系, 更要結合古代文化加以考察。 又, 有人認爲, 甲骨文 應該是“夢” 字,録之備考。 楚簡帛文作 ,或从戈,當表示侵伐之“侵”。 寢寝,《説文》所無qǐn[宀(家,意 符)+ 爿(聲符) + 侵(省聲)→ 寢(睡,卧〈寢室、寢車、寢宫、安寢〉。 睡覺的地方〈就寢〉。)] 《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因爲好想君子,所以遲睡早起。) 《論語·衛靈公》:“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寑,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宋] 蘇軾《洞仙歌》:“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寢 ☚ 宿 寡 ☛ 寢 ☚ 侵 音 ☛ 00001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