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疝病证名。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❶指由内脏虚寒,复感风寒所致的剧烈腹痛。《诸病源候论》卷二十: “寒疝者,阳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也。”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下等法,选用大乌头汤,乌头桂枝汤、大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大黄附子汤等方。 ❷指阴囊肿大结硬疼痛。多因寒邪侵袭厥阴经所致。《儒门事亲》卷二: “寒疝,其状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卧坐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如寒微者,宜用荔香散、暖肝煎、肾气丸、神应丁香楝实丸;寒甚者用医林四神丸、百一选方十补丸、胡芦巴丸、沉香桂附丸等。 ❸七疝之总称。《医学纲目·诸疝》: “疝图虽七,然寒疝即疝之总名。”参见阴疝、疝条。 寒疝有两种含义。 ❶指脐周围和小腹部的阵发性疼痛而伴有恶寒、手足逆冷、脉弦而紧等证者。 ❷指睾丸肿大,疼痛下坠,并牵引少腹痛者。 寒疝hán shàn《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胡卢巴(4)。病证名。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❶指由内脏虚寒,复感风寒所致的剧烈腹痛。《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寒疝者,阳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也。”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下等法,选用大乌头汤、乌头桂枝汤、大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大黄附子汤等方。 ❷指阴囊肿大结硬疼痛。多因寒邪侵袭厥阴经所致。《儒门事亲》卷2:“寒疝,其状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卧坐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如寒微者,宜用荔香散、暖肝煎、肾气丸、神应丁香楝实丸;寒甚者用医林四神丸、百一选方十补丸、胡芦巴丸、沉香桂附丸等。 ❸七疝之总称。《医学纲目·诸疝》:“疝图虽七,然寒疝即疝之总名。” 寒疝hánshàn病名。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❶腹中拘挛、绕脐疼痛、出冷汗、恶寒肢冷、甚则手足麻木、周身疼痛的病症, 其脉沉紧。多因寒邪凝滞腹内所致。治宜温里散寒, 行气除湿。以天台乌药散加减。 ❷以阴囊冷痛为主的疝症。由寒湿之邪侵犯肝经所致(见《儒门事亲》卷二)。其症阴囊寒冷, 硬结如石, 疼痛,日久可继发不育。即附睾结核。治宜暖肝散寒。方用吴茱萸汤加附子、胡芦巴、台乌药、茴香等。 寒疝 寒疝寒疝是指因阴寒内盛,引起阴囊肿大冷痛的一种疝。临床特点是阴囊肿大而冷,或硬或软,控睾而痛,或痛引少腹。寒疝见《儒门事亲》。 寒疝的病因,是由于久坐寒湿之地,或因寒冬涉水,感受寒湿之邪,或因体虚感寒,足厥阴经脉凝滞所致。《儒门事亲》卷二:“寒疝……得之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寒疝可分为实证寒疝和虚证寒疝两类。实证治疗应以散寒理气为主。虚证佐以暖肝温肾为主。 实证寒疝: 症见阴囊肿硬而冷,甚则坚硬如石,控睾而痛,或痛引少腹,畏寒喜暖,苔白,脉沉弦。《儒门事亲》卷二:“寒疝,其状囊肿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是由于寒湿之邪客于足厥阴肝经,聚于阴器,气血凝滞不通所致。治宜温经散寒,疏肝理气。方用椒桂汤。以桂枝、川椒、良姜、吴萸、小茴香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柴胡、陈皮、青皮疏肝理气。如气滞有寒,宜用天台乌药散疏肝理气,可加肉桂、吴萸以温经散寒。如寒甚者,可用大乌头煎。 虚证寒疝: 症见阴囊肿胀而冷,按之不坚,腹中切痛,痛引睾丸,形寒足冷,或手足不仁,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是由于肝肾不足,复感寒邪,客于足厥阴之络,聚而不散所致。治宜散寒行气,补益肝肾。方用暖肝煎加减。以肉桂温阳散寒;小茴香、乌药、沉香行气止痛;当归、杞子养肝和血。可酌加补骨脂、胡芦巴等,亦可用胡芦巴丸、沉香桂附丸。 另外,古代医家还将内脏虚寒,复感风冷所引起的急性腹痛称寒疝。《金匮要略》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治疗。《诸病源候论·寒疝腹痛候》:“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府藏虚弱,故风邪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也有将各种疝气统称为寒疝者。《医学纲目·诸疝》:“疝名虽七,寒疝即疝之总名也。”上述内容均有不同含义,临证宜加区别。 ☚ 𤻊疝 水疝 ☛ 寒疝hán shàncold hern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