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密克罗尼西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岛群名。在今西南太平洋中。有2500多个岛屿。其中瑙鲁岛已于公元1968年独立;吉尔伯特群岛于1979年独立,改名基里巴斯共和国;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是美国的托管地。 密克罗尼西亚太平洋岛国。全称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位于菲律宾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北太平洋上。1979年5月成立联邦政府,1991年9月17日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国土面积(陆地面积)705km2。人口10.55万(1997)。首都帕利基尔。1989年9月11日与中国建交。岛屿为火山型和珊瑚礁型,多山地。主要有波纳佩、科斯雷、雅浦和特鲁克等4个大岛。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均降水量在3500mm以上,东部高达5000mm。经济落后。基本无工业。粮食及生活用品均靠进口。经济依赖美国援助。鱼类资源丰富,尤以金枪鱼著名。产椰子、胡椒、芋头、面包果等农产品。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2.15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36美元。旅游业为外汇收入主要来源。1993年游客2.5万人次。境内有机场,可供大型客机起降。有航线通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台湾、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全国有公立、私立小学共177所,在校学生约3万名;公立、私立中学17所,在校学生约6000名。有密克罗尼西亚学院1所,设有6个专业,有学生约600名,教师44名。密克罗尼西亚2004年人口108155人。独立日(国庆日)11月3日。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114亿美元。经济增长率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58美元。 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西太平洋岛群。岛名意为“小岛群岛”。位于4°S—22°N、130°—180°E之间。东西延伸约4600公里。绝大部分在赤道以北。主要包括马里亚纳、马绍尔、加罗林、吉尔伯特群岛和瑙鲁岛等。岛屿总面积只有2584平方公里。居民主要是密克罗尼西亚人。岛群以珊瑚岛为主、也有火山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加罗林群岛附近是台风风源之一。主产香蕉、甘蔗、椰子、磷灰石等。 密克罗尼西亚太平洋三大岛群之一。由2500多个岛屿组成,分马里亚纳、马绍尔、加罗林三大岛群。密克罗尼西亚共和国在1991年9月17日联大第46届会议上通过为联合国成员国。 密克罗尼西亚 密克罗尼西亚西太平洋的群岛,意即“小岛群岛”。位于南纬4°—北纬22°,东经133°—177°。共由2500多个岛屿组成,绝大部分在赤道以北,东西延伸约4600多公里。主要包括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瑙鲁岛和威克岛等。陆地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以珊瑚岛为主,另外还有大环礁、礁湖、火山岛。居民主要是密克罗尼西亚人。这里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7℃,季节温差小。赤道附近的岛屿长期干旱。加罗林群岛附近是台风源地之一。主要生产椰子、香蕉、甘蔗、磷灰石等。这些岛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沦为德国殖民地。战后又被日本占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47年) 联合国交美国托管。其中瑙鲁于1968年独立,吉尔伯特群岛于1979年独立,并建立了基里巴斯共和国。北马里亚纳于1975年结束了美国对它们的托管,成为美国的一个“联合邦”; 马绍尔群岛于1979年成立了一个主权政府; 密克罗尼西亚也于1979年成立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1980年帕劳群岛组成政府,改名为贝劳共和国。马绍尔、密克罗尼西亚、贝劳共和国于1980年与美国签订了《自由联合条约》,从此结束了美国对它们的托管。它们有权治理内政、经济、外交,可以和各国建交并参加区域组织,但不能成为联合国完全会员。它们的防务和安全工作仍然由美国负责。 ☚ 密西西比河 维也纳 ☛ 密克罗尼西亚 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西太平独立共和国。由雅浦、特鲁克、波纳佩和科斯拉伊等4个珊瑚岛州组成。1979年5月15日经过公民投票成立“密克罗尼西亚联帮”。首都设在波纳佩岛上的科罗尼亚。面积为723平方公里,人口7.316万(1980年)。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金枪鱼。农业基本上是以村落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主要作物有香蕉、山药、木薯等。收入靠出口椰干和出让海洋捕鱼权。进口大米等食品和工业品。商业港口主要有达卡蒂克、科斯拉伊、科洛尼亚和穆恩。通用美元。雅浦和波纳佩建有国际机场和广播电台。1989年9月11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 所罗门群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