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寄李儋元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寄李儋元锡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的一首怀念友人之作。李儋,字元锡,当时任殿中侍御史, 是韦应物在京城长安的诗交好友。 韦应物于唐德宗建中四年 (73)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春末离开长安,与李儋分别。这年冬天,李儋曾托人问候韦应物,作者在次年春天,写了这首诗,派人北上送去以答。 公元783年冬季,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德宗仓皇出逃奉先,朱泚在长安称帝。韦应物身为李唐王朝命官,此时,忧国、忧身的焦虑,更增强了他对友人的怀念,他急切地盼望得到挚友的讯息,这便是当时作者的思想背景。 寄诗友人,自然要叙叙旧情。但作者却惜墨如金,只在首联中用“逢君别”三字一代而过。从 “去年花里”与友人相别起兴,然而一个“已”字,不仅写出了时光的悄然离去,更流露出作者忧愁茫然的内心感慨。春色依旧人事非。二联紧承此意而来。难以意料的 “世事茫茫”,说的是国家的命运,当然也包括自己和友人了。挚友李儋是在京城长安供职的,但此时长安却被朱泚盘踞,国家的前途怎样?友人又在何方?尽管眼前是春光美景,但作者却觉得一片茫茫,黯淡无光。内心非常的空虚和孤寂。他到任滁州一年,对朝廷昏庸,藩镇势重,国力衰弱,民不聊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叛贼朱泚竟改国号为秦,自己作为一名朝廷命官,只能仰天长叹,实在无可奈何。第三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具体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由于一筹莫展而致病,多病更促使他顿起思归田里的隐退之心。然而,看到贫困逃亡的百姓,忠于职守的良心在谴责自己愧有朝廷俸禄。所以,他又不甘心就此了了。在这种进退两难,前后皆忧的处境下,作者想念友人的心情更显迫切。因为京城被叛贼所占,那么和友人的团聚就只可能在任所才能实现。末联便以“西楼望月几回圆”妙语巧合,把诗人急切盼望友人的心情写得形象、生动。 这首诗前二联情景交融,景美而情寡欢。这正好形成一种相反比衬,对于表达作者思念友人之情,起到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奇妙效果。第三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二句,历来为世所传诵。它把一个清廉正直封建官员的矛盾思想表现得尤其典型。范仲淹誉为“仁者之言”,朱熹盛叹:“贤矣! ”黄彻说得更为中肯: “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 专事土木, 而视民如仇者, 得无愧此诗乎! ” (《䂬溪诗话》)这些褒扬之词从不同角度赞美了韦应物的思想品格,足见这首诗在封建时代具有很大的典型性和很强的现实意义了。这首友情诗的特点和价值可能也正在于此罢!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投赠诗。寄赠的对象李儋,字元锡,曾任殿中侍御史,与韦应物是诗交好友,两人唱和之作颇多。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告别李儋,离开京城长安前往滁州赴任。贞元五年(789)韦应物调任苏州刺史,在任上写下了这首寄友之作。 首联二句对景怀友:去年花开正艳时,我与你重逢又别离,到现在又是花开时节,不觉已经一年过去了。言外之意,花落犹有花开时,而你我却未能再相见。诗以“花”起笔,即景抒情,去年花里与友相逢,自是人生快事,今年见花而不见友,倍觉感怀思念。花谢花开,不仅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思友之情的增长,更有昨是今非、物换星移的意味。 于是,颔联二句,诗人从花落花开有定时的自然规律联想到人间之事却茫然难以预料,只好带着满腹愁怀独自快快成眠。“茫茫”二字,包含着对自己无所作为、体弱多病忧愁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叹,也包含着他对边境不宁、国力日衰的凋蔽局面焦虑不安而又无能为力的哀愁。在这种情况下,他即便想睡,又怎能睡得着呢?于是引出五、六两句。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诗人“春愁黯黯”的原由,也是他矛盾苦闷心情的真实流露。到任以后,韦应物常为疾病困扰,自感力不从心。更为职守未尽而痛苦内疚。特别是想到苏州府境内那些出外逃荒谋食的百姓,更感到辜负了朝廷的俸禄,愧对地方父老。由此不免卧于病榻而生辞去官职、归田隐居之念。“邑有”一句,极为恳切坦诚地表现出韦应物正直、高尚的人品以及多病之身仍对百姓疾苦拳拳在念的襟怀。因此,一语既出,赞叹声便纷至沓来。范仲淹誉之为“仁者之言”;朱熹称赞这两句好,认为“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风土,此谓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贤矣。”黄彻《碧溪诗话》中,更以此告诫“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这些赞誉,是对韦应物思想胸怀的高度评价,也是对颈联二句在诗中地位的首肯。以全诗来看,颈联堪称精髓所在,起着统领全诗的作用。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直到最后一联,寄诗李儋的原因这才点了出来:听说你想来探望我,我登上西楼远眺,盼望你前来,月亮都圆过几回了。西楼,即观风楼,旧址在苏州境内长州子城西,唐时称为西楼。诗人任职他乡,身心交瘁,一腔苦闷正无处排遣,忽闻友人要来探访,欣慰、急切之情是不言而喻的。诗中不直言思友之苦,而以月圆几度婉转抒之,其情其意,含蕴而且浓郁深长。天天等、月月盼的焦灼之感,久等不见友人来的失望之感,全都融在欲诉难言、欲哭无泪的“望月”之中了。 以后,这首诗寄出了吗?李儋收到了吗?两人相见了吗?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知道的却是,德宗贞元七年(791),也就是韦应物任苏州刺史两年时,他便去官为民,诗中所言成了现实。不过,他终未能回归长安故里,而是闲居于苏州永定寺内。大约仅仅一年后,这位杰出的诗人就与世长辞了。关于他最后时刻的情形,至今尚不清楚,但从《寄李儋元锡》里,人们是不难体味到他的一腔悲怨与孤寂的。 对这首诗,历来推崇有加,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襟怀坦荡、思想高尚,诗人正直的品格在诗中得到真切的表露,令封建时代许多正直的为官者钦赏不已; 其次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的抒发深挚自然;再次是结构安排颇具匠心,以叙别开头,从花又重开引出对友人的思念,从花开有时引出 “世事茫茫” 的喟叹,继而引出病愧思归的感怀,最后点出寄意。可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寄李儋元锡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韦应物 ←上一篇:赋得暮雨送李胄 下一篇:寄全椒山中道士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寄赠诗。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 郎调任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在滁州任上,诗友李儋托人问候。韦应物写了此诗寄 赠之。是时,朝政紊乱,藩镇嚣狂,国衰民贫,诗人深为忧虑。这年冬,京都长安为叛 逆朱泚所占,德宗逃往奉先,直到次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打 探消息。写此诗时,探者未回,诗人十分忧愁。此诗真实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 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见出其有志难伸的无奈心境。首联起笔写“花里逢君别”,勾 起往事而回忆,又以“花开已一年”比衬,显出光阴之迅疾,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之 感。颔联之“世事”暗指朱泚叛乱,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茫茫”“黯黯”,两个叠词写 透了国事的不堪设想和诗人心情的沉重无奈,诗人为国家与个人前途而忧虑,真是 一筹莫展,百般无奈,只觉前途一片茫茫,无所作为。颈联采用对比写法,出句“多疾 病”写归隐田里的理由,对句写自己一贯勤于政事,忠于职守,见百姓流离逃亡,内心 惭愧,岂能一走了事? 这就写出了诗人仕隐的矛盾苦闷心情。对此联,范仲淹曾叹 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之“贤矣”,黄彻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 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䂬溪诗话》)这些评论,赞美了韦 应物的思想品格,在那个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典型性,遂成名句。尾联对友人 之问候和慰勉,流露出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真实动人,表现了诗人较高的思想 境界。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 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 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 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①,春愁黯黯独成眠②。身多疾病思田里③,邑有流亡愧俸钱④。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解题】 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 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注释】 ①此句意谓世上事情复杂难以预料。茫茫:辽阔貌,复杂貌。 ②黯黯:精神不振貌。③思田里:思归家乡。④邑:指自己主管的属境之内。流亡:外出觅食的灾民。俸(feng)钱:为官所得的薪金,代指做官。愧俸钱:意谓未克尽地方长官之责而感到愧疚。⑤二句意谓听说你想来探望我,我在西楼已经等了几个月了。问讯:探望。西楼:在滁州,诗人《送中弟》:“山郡多风雨,西楼更萧条。嗟予淮海老,送子关河遥。”又《寄别李儋》:“远郡卧残疾,凉气满西楼,想子临长路,时当淮海秋。”唐代滁州属淮南道,可知西楼确在滁州。或谓指苏州观风楼,非是。望月几回圆:望着月亮圆了缺,缺了又圆,已有好几回,即已有几个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