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宿建德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唐诗篇名。五绝。孟浩然作。见《孟浩然集》卷四。建德江,浙江流经建德境内一段,在今浙江建德梅城,是新安江和兰江的汇合处。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游越溯浙江西上之时。此诗写羁旅之思:“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前两句言日暮泊舟引起旅人愁意,开门见山,如实写出。后两句描摹诗人在舟中时而远望天际,时而俯看江面的视觉感受,笔墨空灵,写景如画,且又景中寓情,味在诗外。沈德潜评云:“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唐诗别裁》卷一九)黄叔灿亦曰:“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唐诗笺注》)此二句显受南朝宋谢灵运诗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的影响,而脱化不露痕迹,且构思更巧妙,诗味更隽永,被明代胡应麟誉为“神品”(《诗薮》内编卷六)。 ☚ 春晓 登鹳雀楼 ☛ 宿建德江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孟浩然 ←上一篇:春晓 下一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孟浩然作。这首小诗写羁旅愁思。“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诗人在孤寂的旅途中,本来就心情黯淡; 此时,泊舟于暮霭迷蒙的江中小洲边,又新添了客中的愁思。三四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他在船上所见景色: 因为原野空旷,视野广阔,远天好象低于近树; 因为江水清澈,月映江中,似乎和舟中人倍加亲近。这两句写景,是那样的真切、细致、传神。诗句中没有用表现愁情的字眼,却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愁情。那远天旷野之景,分明透露了诗人在遥想故乡,因而极目眺望; 而那与人亲近的明月,也反衬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诗句中也没有用秋字,但野旷、江清、月明,一片秋色已呈露在读者眼前。诗人只淡淡写来,却使情景相生,浑然一体。全诗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风格。 诗以泊舟暮宿为背景抒写羁旅情思。诗人并未直写旅愁,而以特定时空中具有特征的景色来表现。上联写日暮秋江漂泊的孤寂情怀,只点出一个“愁”字,却是旧愁又添新愁;下联写难以极目的低天不见乡关,澄江水中明月,惟此为伴,含蕴着无限苍茫孤寂之感。诗中用字极为精练、准确,看似不假雕琢,但每个字都极有力量,恰到好处,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景物的特征。景中寓情,淡中有味,是孟诗最大的艺术特点。
宿建德江 题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①。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②。 注释 ①烟渚:烟雾笼罩的江中小洲。客愁新:一段新引发的乡愁。 ②野:平野。旷:空旷宽广。天低树:天低垂到了与树相连接。清:江水清澈。月:指水中倒映的月。近,更加接近。 赏读 这首诗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是两幅风景画:被诗人称为“烟渚”的蒙蒙水烟笼罩着江面,一叶扁舟上一个孤独的行人满脸愁容的望着江面发呆;辽远空阔的夜空高挂一轮明月,近处的树,高可攀天;独坐船上的一个人面对平静清亮的江面,看着月亮发呆。这两幅画面景物虽不同,但却给人以空寂阔远幽静的感觉。 其次给我们的感觉是诗中充满着迷乱:“移舟泊烟渚”就首先创设了一个迷蒙漂渺的环境;行人他乡晚宿自有乡愁,而“客”“愁新”,这新愁是什么呢?令人不解;“野旷天低树”是由于视野空阔,显得本来高高的远天反而显低了,而近处的树却显高了,高的变低,低的变高,高高低低,构成令人着迷的境界;“江清月近人”是写由于江平水清,月影落水中,影子清晰,仿佛真的月亮一样,因此就觉得是月亮离人近了,天上月,水中月,又远又近,又是一个迷境;孤客对清江在想什么呢?是家乡的亲人,还是满腔希望的赴长安求仕之途?也许是失意的吴越之游,或者是一身才学无处施展,到底在想什么呢?令人难以琢磨。也许正是诗人所想令诗人心中不平静而难以入眠,也可能诗人什么也没想,只是夜深望月而没入睡,题中言宿,而诗人不入睡,到底是宿还是未宿,又是一个谜团。所有这些都是诗人将全部力量用来写景,营造空阔寂寥而幽远的意境情况下,只点一“愁”字引来人的遐想造成的。 这首诗情景相生、思与境谐,显示出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启人遐想,意境平淡、缥远。 宿建德江
【译】 我的小舟 泊在烟气弥漫的沙洲, 日色将暮 游子平添几分新愁。 茫茫的旷野, 天空似乎垂首 与远树接头 ,空灵的江水, 明月倒映在波面 与人近得可以言谈握手。 【评】 此诗以二十字之五绝,却将客体的景象与主体之心绪交融密织,又特别突出其心里感受。酷似一精美写意小画卷,静谧柔和之美、含蓄委婉之情见于言外。它不同于六朝时期对客体自然的简单摹写,而是突出主体感受,甚至有夸张、变形的因素。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宿(sù):过夜。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泊(bó):停船。客:旅行者。这里指作者自己。旷(kuàng):辽阔。 【大意】小船停靠在烟水迷蒙的沙洲边。日落黄昏,万物归宿,而我却流浪在外,想到这,忧愁之情顿然而生。放眼远望,苍茫的原野空旷无际;边远的天空低沉得好像与大地连成了一片,只有近处的绿树还高高地挺立着。江水是那么清澈明净,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此时此刻,只有这水中的月亮离我最近。 字数:256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9页.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①,日暮客愁新②。野旷天低树③,江清月近人④。 【解题】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前后漫游吴越之时。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经建德县(唐时建德县治在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地当新安江与兰江会合处)。诗中描写江上晚景,融情人景,新颖生动。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称之为“神品”。“‘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张谦宜《斋诗谈》卷五)。 【注释】 ①泊烟渚:停靠在烟雾中的小洲边。②此句意谓傍晚暮色引起新的客中愁思。③此句意谓辽阔的原野、远处的天空似乎低于树木。④此句意谓江水澄清,月影映入水中,似与人更近一些。写月影多情,慰人寂寞。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那一段。诗人旅行时住在船上,诗也是在船上写的。此诗点情只“客愁新”三字,语言妙于模糊,可以是说离家未久,所以想家;也可以是新添了客愁,即更想家了。情点到为止,其馀全是写景了。 此诗写景极为清妙,“烟渚”二字可以唤起多少美的联想。而末二句更以天低于树来写原野的旷远,以月近于人来写江水的清彻平静,构思精巧,“天低树”、“月近人”都是视感上的错觉,但又有强烈的真实感。这种美得异样的景色,使诗人陶醉而又迷惘。景是太美了,只是人有些孤单,“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了。这就形象地印证了“客愁新”三字。 此诗在形式上取对结,先散后骈,闹不好会有未完之感。然而这两句写景的同时,又是微妙地言情,有馀味,所以只让人觉得精工,决无半律之嫌。 宿建德江〔1〕《宿建德江》是孟浩然山水诗名篇之一,诗题一作《建德江宿》。建德江,即今新安江流经建德(今浙江建德)附近的那一段。诗写于他漫游吴、越之时。 〔2〕“移舟”二句:移舟,把小船移动。烟渚,烟雾笼罩的江中小洲。客,指船上的旅人。愁新,又添新愁。黄昏时船要停泊夜宿,停泊在烟雾笼罩的水洲,日暮正是人们归家之时,而此时此地却飘泊江渚,除了旧愁,又添了新乡思。 〔3〕“野旷”二句:野旷,平野空旷。天低树,举目眺望,远天比树还低。月近人,江水清澈,月映水中,俯看水中月,觉得月离舟中的人很近。上句是难见乡关,下句意为只有水中月影与游子相伴。《唐诗别裁》:“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诗以泊舟暮宿为背景抒写羁旅情思。诗人并未直写旅愁,而以特定时空中具有特征的景色来表现。上联写日暮秋江漂泊的孤寂情怀,只点出一个“愁”字,却是旧愁又添新愁;下联写难以极目的低天不见乡关,澄江水中明月,惟此为伴,含蕴着无限苍茫孤寂之感。诗中用字极为精练、准确,看似不假雕琢,但每个字都极有力量,恰到好处,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景物的特征。景中寓情,淡中有味,是孟诗最大的艺术特点。 《宿建德江》su jian de jiangStaying by Jiande River at Night→孟浩然 (Meng Haor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