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最能代表孟浩然诗的风格。
诗的背景是这样:孟浩然住在僧人业师的庙里,他的朋友丁大(可能即丁凤,有才华而不得志)约定晚上来庙里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还没有来,孟浩然就出庙等候他。
诗的前六句展示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 夕阳偎着西边的山头,山谷刹时暗下来。明月照在松间,初夜透出清凉。风吹流泉,发出清越的声音。采樵的人差不多都归家了,鸟儿已回窝栖息,山野一片岑寂。孟浩然是一位写景大师,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他用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诗人就用这些景物,来烘托候友的诗人自己。就中“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当与日星河岳同垂不朽” (王寿昌《小清华诗话》)。结尾的“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大意说,这位朋友约好来此住宿,可还没有来。在两旁长满松萝的路上,我带着琴等候着他。
乍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是谁看到夕阳度岭?是谁看到“群壑倏已暝”?是谁觉得“夜凉”?是谁“风泉满清听”?是谁看到“樵人归欲尽”?是谁看到“烟鸟栖初定”?透过这些诗句,我们知道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伫立在路中,观察着太阳的移动,观察着天色,心里嘀咕着:天快黑了,该来了。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侧耳谛听着远处友人的足音,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极目遥望远处路上友人的身影,心里继续嘀咕着:鸟儿都归巢了,怎么还不来呢?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他一边沉浸在月白风清的夜色中,一边抚着琴企盼着友人的到来。诗人就这样借景物的描写,表现自己对友人到来的谛听和遥望,抒发自己渴望与友人共度今宵的迫切心情和友人久久未至的淡淡的惆怅。
孟浩然诗尚平淡,他的抒情诗喜欢选取生活的一个片断,用叙述的笔调表述出来,用景物加以烘托,造成一个美好的诗的境界,让感情从境界中汩汩流出。这种表现方法很独特。他的诗很少华丽的辞采,很少夸张渲染,看起来很平常,因为它来自生活,而生活本身的含蕴是极其深厚的,因而他的诗的内容的含蕴也非常深厚,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诗人非常重交游,重友情。友情常常表露在生活中,诗人就选取孤琴候友这样一个极小的生活片断,来抒发他热爱友人的淳真笃厚的感情。一九○八年,欧洲音乐家玛勒用我国唐诗的法语译文,加上他自己创作的一些歌词,谱成一部配有男女声独唱的交响乐作品《大地之歌》。它的最后一个乐章《期望与告别》,就选用了这首《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可见真正的艺术具有永恒的魅力,将超越时空,永远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首诗写在山居等候友人共宿的情景。“业师”,业禅师。“山房”,山寺中的客舍。“丁大”,名凤,是诗人的同乡友人。诗中先后描绘夕阳落山、众壑昏暗、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从夕阳落山到松际月出,再到烟鸟栖定,随着景物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喜欢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读他的诗,常常感到好像在观看镜头不断转换的电影。而王维是一位画家,他在写诗时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画家的艺术眼光观察自然,所以经常是捕捉住多种自然景物在一瞬间的动态,予以有机和谐的组合,展现出同时并存于一个空间中的景物形象。读他的诗,我们常常觉得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两位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大师,在表现自然美的艺术方法上,是有明显差异的。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体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渗透着诗人欲与知音共此良宵的盼望之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觉夜凉,听风泉而感山幽,把对于景物细致、微妙的感受传达出来,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句再点出一个“候”字。“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增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也暗示期等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作者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活画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这一笔非常精彩。清代诗评家王夫之在《古诗评选》卷五中,评南朝梁代诗人谢朓的“天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二句诗时说“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这一评语,用来评孟浩然的“孤琴候萝径”,同样合适。
诗人孟浩然与友人丁大相 约同宿于僧人业师的僧房,但好友丁大 却久候不至。孟浩然则将等待友人之 时所见的景色变化、心境如何作成 此诗。
全诗前六句为写景,从天色渐瞑、 夕阳西下直写至夜色渐浓、皓月直升。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首句描写 的是暮色之景。夕阳在西边的山岭缓 缓落下,千山万壑刹那间忽已昏暗静 谧。“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此句描绘的是夜色降至的美妙景色。皓 然月色照拂在浩浩松林之上,越发为这夜色添了几分凉意;风声泉水声相 互共鸣,愈加清晰灵动,十分悦耳。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风泉而感山 幽,山水清音,悠然自远。《唐贤三昧集笺注》赞曰:“使人生尘外之想,幽 绝。”诚然。“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则是在描写自然景色背景下的人 文景色。山中的砍柴人已经差不多都归家去了,而在暮霭之中,归巢的鸟 儿也已经安定。这两句写诗人所见到的归人与归鸟,而在这一过程中,亦 说明了诗人等待好友的时间不短,已然有一段时间了。
前六句写景既佳,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炼字 亦极巧妙。“度”字写出了夕阳西下的过程,使画面具有动态感。“倏”字 原意为忽然,用在此处,则表现了暝色悄然将至,在那不知不觉之间。《唐 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珽评论曰:“‘生’、‘满’二字静中含动,‘尽’、‘定’二 字动中得静,禅语妙思。伯敬谓‘尽’字不如用‘稀’字,那知‘尽’字得暮宿 真境。”
末句“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点题。好友丁大约好今晚来这寺庙 与我同眠,我在这布满藤萝的小径弹奏着古琴等待他的到来。“子”是古 代对男子的一种美称,此处代指好友丁大。以“孤”字来修饰琴,更添了孤 清之感,更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藤萝总是一簇簇一丛丛生长,枝蔓交错, 而诗人却是独自一人在等待好友,用“萝”字来修饰小径,更反衬了诗人的 孤独。这两句清晰地勾勒出诗人独自伫立小径,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到 来的形象,十分生动,跃然纸上。
这首候友之诗,清幽静谧的景色却充满了动感,用词含蓄却饱含韵 味,“不做作清态,正是天真烂漫”(张谦宜《茧斋诗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