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宫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宫调

宫调

古代音乐中对各种调式的统称。因时代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宫调系统,情况较为复杂。一类是声律系统: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即可构成一种调式,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称“调”,统称“宫调”。以七声与十二律相配,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即八十四宫调。一类是燕乐和民间音乐系统:南北朝、隋、唐以来的宫廷燕乐以琵琶四弦为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可得二十八调;民间音乐则有福建南乐四调、西安鼓乐四调、民间工尺七调等等。一类是宋、元以后的南北曲系统:南宋末词曲音乐所用的宫调为七宫十二调;金、元的词曲、戏曲音乐宫调为六宫十一调,亦称十七宫调;元代北曲宫调为十二宫调;元末南曲宫调为十三宫调,亦称十三调;清代南、北曲宫调则常用九宫,又称五宫四调、南北九宫。

☚ 一、音乐   五音 ☛
宫调

宫调

音乐术语。一般认为,凡以“宫”音为主音的调式,称宫调式,简称为“宫”;凡是以“商、角、徵、羽”为主音的调式,分别称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简称为“调”。合称为“宫调”,即指其为调式而言。从理论上讲,以七声配十二律,相乘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调;以五声古音阶配十二律,则得六十宫调。但在实际应用中,“八十四”和“六十”仅成虚名,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配十二律,得四十八宫调,即明王骥德《曲律》所言“四十八调”(调式、调高混称,故统称之谓“调”)。民间传统以四声配七调,则为二十八调,也就是“燕乐二十八调”(七宫二十一调)的来历。唐宋元以降,就承袭二十八调而又有所变化减少,如宋词“只行七宫十二调,而角不与焉”(宋张炎《词源》),金元诸宫调只用六宫七调(《董西厢》、《刘智远》、《天宝遗事》等诸宫调),元北曲行五宫七调(元《中原音韵》、《太和正音谱》),元末南曲十三调(明蒋孝旧谱)等,而明清以来南北曲常用的仅五宫四调,俗称“九宫”。自隋唐以来,常用宫调递次以减,其原因都未曾说清,今人王守泰在《昆曲格律》中运用八十四调振动频率的比值计算方法,得出只有十七调为音值不重复的标准音,就与北曲理论上的十七宫调相符。王氏的发现值得重视。宫调的命名法,在理论上应以律名和阶名构成,但“燕乐二十八调”用的是俗名。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宋张炎《词源》等书,古无射宫俗名“黄钟宫”,古黄钟宫俗名“正宫”,古黄钟商俗名“大石调”,古夷则宫俗名“仙吕宫”,古夹钟宫俗名“中吕宫”,古林钟宫俗名“南吕宫”,古夷则商俗名“商调”,古无射商俗名“越调”,古夹钟商俗名“双调”,等等。南北曲宫调名称,即由古名俗呼而来,属燕乐命名系统。宫调与南北曲的关系,最突出的即是曲牌按宫调分类法。元燕南芝庵《唱论》曾对十七宫调名以四字作调性说明(参阅“宫调声情”条),只是对元杂剧关于宫调运用的一种概括提示,大致可为曲牌按音律、风格归入某宫某调。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则将三百三十五支北曲曲牌按十二宫调分类。明代所传“蒋孝旧谱”经明沈璟修订,亦将南曲曲牌七百十九支分归“九宫”、“十三调”。于是,宫调与南北曲的关系就有:每个曲牌归属于一定的宫调(亦有一曲变体归两宫调),同一宫调的曲牌可以联套(亦有借宫之法),同属一定宫调的套数具有一定的调性(主腔相同或相近,然又可变腔、变调、变板,各声情排场又各有专曲),一定宫调的曲牌具有一定的结音(又有主要结音、次要结音),属于一定宫调的曲牌采用一定的笛色(一种笛色又可管领几种宫调,亦可改调而歌之)。以上这些关系又存在着种种混杂的现象,曲牌曲调的调高和调式按宫调的划分,又有不相符合处。因此,选用曲牌必须熟悉曲情曲理和曲牌的实例用法,才能准确而自如;在南北曲中,宫调的本质已失去,仅为一种不太严密的分类标目。

☚ 转调   九宫 ☛
宫调

宫调

中国古代乐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以表达调高和调式的综合关系。“宫”是音阶的主音,代表一定调式的调高。“调”即调式,代表一定的音阶关系。传统的宫调系统大致可分为四类:(1)律声命名系统,即以十二律与七声(或五声)相配得出的称谓系统,例如八十四调。(2)琴调系统,即把七弦琴调弦法术语同宫调关系相结合而形成的称谓系统。(3)工尺谱系统,或以弦序、孔序命名的俗乐宫调系统,例如燕乐二十八调、民间工尺七调。(4)词曲音乐及南北曲声腔的宫调系统,即从宋代燕乐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北曲系统的宫调。例如南宋词曲音乐的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的十二宫调、元末南曲的十三宫调。以上各系统中,八十四调的系统较为严密,在隋唐以后被普遍用作对照各种宫调系统的一种规范。它可以表解为:

律名
阶名(声) 均名
黄种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仲
黄 钟 均   变徵  变宫
大 吕 均变宫   变徵  
太 簇 均 变宫   变徵 
夹 钟 均 变宫   变徵 
姑 洗 均  变宫   变徵
仲 吕 均  变宫   变徵
蕤 宾 均变徵  变宫   
林 钟 均 变徵  变宫  
夷 则 均 变徵  变宫  
南 吕 均  变徵  变宫 
无 射 均  变徵  变宫 
应 钟 均   变徵  变宫
尽管这是一个理论上的系统,并非每一均都曾用于实际,但它同唐宋时代的音乐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唐代太乐署供奉曲中的“太簇宫”(沙陁调)、“太簇商”(大食调)、“太簇羽”(般涉调)等,其音高位置便分别是太簇、姑洗、应钟,相当于表中太簇均的宫、商、羽三调。(参见“唐宋词知识”分部“宫调”条)
☚ 乐律   宫 ☛

宫调

宫调

亦称律调。指词牌所用的曲调名称。宫调由七音、十二律构成。七音分别叫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十二律分别叫做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以宫音乘十二律叫做宫;以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六音乘十二律叫做调。宫有十二,调有七十二,合成八十四宫调。因隋唐燕乐是用琵琶定律的,琵琶只有宫、商、角、羽四弦,每弦七调,共二十八宫调,故唐至北宋时所用只有二十八宫调。其名称分别为:(闰即变宫)

原名 俗名
宫七调黄钟宫正黄钟宫
大吕宫 高宫
 夹钟宫 中吕宫
 中吕宫 道宫
 林钟宫 南吕宫
 夷则宫 仙吕宫
 无射宫 黄钟宫
商七调无射商越调
 黄钟商 大石调
 大吕商 高大石调
 夹钟商 双调
 中吕商 小石调
 林钟商 歇指调
 夷则商 商调
角七调无射闰越角调
 黄钟闰 大石角
 大吕闰 高大石角
 夹钟闰 双角
 中吕闰 小石角
 林钟闰 歇指角
 夷则闰 商角
羽七调夹钟羽中吕调
 中吕羽 正平调
 林钟羽 高平调
 夷则羽 仙吕调
 无射羽 羽调
 黄钟羽 般涉调
 大吕羽 高般涉调

到南宋时,仅用七宫十二调。据宋张炎《词源》所列,当时所用七宫是: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商调。角七调已完全不用。(参见“音乐”分部“宫调”条)
☚ 调寄   散声 ☛
宫调4443梆子腔,戏曲声腔的一种。晋语。山西长子〖〗。
宫调

宫调

“宫”与“调”的合称。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把在传统的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这七音中,凡以宫为主音的乐曲概称为宫,以商、角、徵、羽等音为主音的乐曲统称为调,二者合称“宫调”。因此,宫调一词既具有调高的意义,又具有调式的意义。
根据“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理论,七音与十二律相乘,可得八十四调,但实际运用无须如此繁多,其中相重复的与生僻不用的逐渐淘汰,隋唐燕乐只用二十八宫调,宋代只用十七宫调,到元代北曲只用十二宫调,即黄钟、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中吕、南吕、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但在舞台上常用的却只有九个宫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等五宫和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等四调,合称为九宫。
北曲对宫调的运用非常严格,因为北曲的音乐结构是采取曲牌联套体形式 (简称套曲),当若干支不同曲牌组合在一起时,在调性上需要统一,方能使演唱或演奏时衔接得自然、顺畅,这就要有严格的宫调规范。因此,北曲的套曲必须“一宫到底”,即一套曲子只限用一个宫调。不过,北曲在严格之中也有可以变通的余地,比如,“诸宫”的方法,便可使别一宫调的曲牌在此一宫调的套曲中使用。
南曲的宫调不象北曲那样严格,一套曲子不限于一个宫调,可以用两个或三个。不过,这些宫调必须是笛色相同或可以相通的。用现代音乐术语解释,这不同的宫调往往是五度或四度的近关系调。
南北曲的曲牌,分属于各个宫调,其原因现已不明,一般以为与乐器的定调方法 (如小工调、正宫调)有关。又由于历史的变迁,古代音乐中各宫调的绝对高度已难于确考,后世昆曲舞台上采用以笛色定调,而把古代各宫调分别纳入相应的笛色中。

☚ ">   九宫 ☛
宫调

宫调

音律的高低音阶和调(diào)式。古代有七音,即“宫”“商”“角”“徵(zhǐ)”“羽”“变徵”“变宫”七个音阶。这只是相对的七级音高,要定下一个乐调的标准音高,还需要“十二律”(即十二个标准音)。这样就得出音律中的八十四个调式,合称为“宫调”。“宫调”中的“宫”指音阶中的“宫”与十二律相结合的调式;“调”指除“宫”以外的其余音阶与十二律相结合的调式。在乐曲的实际演奏中,并非全部调式都用得上。词在唐宋时可入乐演唱,据张炎《词源》记载,词中运用的“宫调”有七宫十二调: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调、商调。如《醉垂鞭》等属于正宫,《南乡子》《菩萨蛮》《踏莎行》等属中吕宫,《丑奴儿》属于大石调,《鬲梅溪令》属于仙吕调等等。元曲有六宫十一调(没有词中的“高宫”,“调”少一类,名称也略有出入)。《词源》卷下:“第二要择律,律不应月则不美。如《十一月调》须用正宫,《元宵词》必用仙吕宫为宜也。”但是,由于词的乐谱失传,后世填词就只依词谱而不问宫调了。

☚ 词调   词牌 ☛

宫调

古乐曲的调式。我国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都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者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宫调不同,声情各异:或富贵缠绵;或惆怅雄壮;或感叹伤悲;或风流蕴藉;或旖旎妩媚。各种曲调均属一定的宫调。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组成七调,得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用七宫十一调;元代北曲用六宫十一调,而元代杂剧以用五宫四调居多。明清以后,南曲用五宫八调。理论上以七宫配十二律,所得的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调,又称“八十四宫调”)并未全用于实际。

宫调gong diao

【音乐】modes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宫调gong diao

modes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