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隔缺损
室隔缺损是小儿最常见的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25%。1879年由Henri Roger首次描述。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约50%伴此畸形。本病因胚胎期心球与动脉总干发育异常所致。预后与缺损大小有关,小型缺损约25~50%能自然关闭,大型缺损部分患儿在婴儿期即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肺部感染; 若引起肺动脉高压,应及早手术根治。
缺损大小不一,直径约0.2~3cm,呈单一或多发型。缺损部位可见于
❶流出道: 于室上嵴上,肺动脉瓣下,又称球隔缺损,约占8%;
❷室上嵴下: 于右心室侧,可延至三尖瓣隔瓣下,又称膜周缺损,最常见,占总数70%;
❸流入道: 于三尖瓣隔瓣后下部,肌隔后部,约占12%;通更少见。
正常新生儿肺血管阻力高,出生时由于下列几种因素使肺血管阻力迅即下降:
❶肺膨胀使卷曲的肺动脉伸直;
❷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多;
❸动脉血氧饱和度增高,反射性地使肺血管扩张;
❹肺动脉富于弹性,较体循环易扩张。室隔缺损的患婴出生后肺血管阻力下降不如正常新生儿迅速,一般也不下降到正常水平,因此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常发生于生后4周之内。但早产儿由于肺血管壁肌层不厚,管腔不小,肺血管阻力较成熟儿明显低,故出生后即可发生心力衰竭。
缺损大小一般分四组:
❶小型缺损(0.2~0.6cm);压力正常,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比例1.5∶1,左向右分流量小于40%肺血流量。
❷中型缺损(0.7~1.5cm):右心室压力高于正常,但小于70mmHg,左心房、左心室大或双室扩大,左向右分流量约为40~65%肺血流量。
❸大型缺损(1.5~2.5cm或接近主动脉根部横径): 左、右心室压力相等,可有动力性肺动脉高压,但肺血管无器质病变,左向右分流量超过65%肺血流量,肺静脉回流至左房血量增多,左心房、左心室大,二尖瓣相对狭窄,有人称之为非限制型。
❹大型缺损(1.5~3cm)伴有肺动脉高压压力超过体循环2/3,左向右分流约为肺循环的30~70%,伴有器质性肺动脉高压时右室收缩压等于或超过体循环,产生右向左分流,右心室明显扩大与肥厚,临床出现青紫称艾森门格综合征。
临床表现与缺损大小、左右心室压力的阶差以及肺血管阻力有关。出生时双室压力阶差不大,虽有缺损但无分流,一般无青紫,无杂音。出生六周后杂音渐响。
小型缺损分流量小,生长发育多良好,可无主诉。胸廓无畸形,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听到吹风样或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伴或不伴局限性震颤,杂音可向颈部及背部传导。肺动脉第二音正常或略亢进。少数杂音短促,音调高者应与功能性杂音鉴别。缺损多数自然闭合。胸部X片见心影大小及形态均可正常,或轻度左心室增大,肺门血管影略增加或正常。心电图大多正常。心导管检查,血液动力学多正常,左室造影时能见缺损。
大型缺损分流量大,体循环血流量少,生长发育差,多细瘦体型。生后1~3个月即可出现明显心力衰竭,常有呼吸道感染,肺炎反复发作,喂养困难,体重增长迟缓,气促、面色苍白,声音嘶哑,大汗淋漓等。左侧胸廓常有隆起畸形。心前区有冲动抬举感。心率快,心尖搏动弥散,胸骨左下缘有Ⅲ~Ⅳ级或更响的全收缩期杂音伴震颤,肺动脉第二音明显亢进。严重肺动脉高压时,除上述心音亢进外,扪诊可有瓣关闭拍击感,原有心尖舒张期杂音消失,全收缩期杂音变短或呈喷射性,随着肺血管病变的加重,杂音渐减轻以至消失,但肺动脉第二音则更亢进。逆向分流时可出现青紫。X线胸片示左右心室及左心房增大,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缩小,肺门充血,肺野血管影增深,增粗。当有器质性肺动脉高压时,以右心室增大为主,肺野血管影减少,肺动脉分支呈秃枝状,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若不伴有肺动脉高压,心电图示双室大伴左心房扩大及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的图形; 伴有肺动脉高压时,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右心室大。心导管检查右心室血氧含量超过右心房0.9容积%时提示心室水平有分流。肺动脉压力增高时分流量可减少。有时心导管可通过缺损达左心室及主动脉。肺动脉高压,可作妥拉苏林试验,以了解肺血管反应性。鉴别动力性或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可用妥拉苏林1mg/kg,通过心导管缓缓注入肺总动脉后,观察肺动脉压力及阻力的变化。
左心造影可明确缺损部位。放射核素造影检查可显示心腔充盈情况。
中型缺损其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表现介于大型与小型缺损之间,心电图改变以左心室肥大为主,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所见与大型缺损相似。
室隔缺损常见的并发症有
❶充血性心力衰竭: 大型缺损于婴儿期常出现左心衰竭,表现为气促,二肺有哮鸣音,极易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支气管哮喘相混淆,常致死亡,一岁后心力衰竭逐渐减少。
❷肺血管梗阻性病变: 仅发生于大型缺损,当肺血流量超过正常3倍时肺动脉压力增高。少数由于肺小动脉内长期血流量增多与压力增高,导致中层及内膜进行性增生、增厚致肺动脉阻力增高,最后形成阻塞。严重者肺动脉压力可等于或高于体循环压力,而导致双向分流或逆向分流,出现青紫及顽固性心力衰竭。一般生后6~9个月才出现肺血管梗阻病变,有小部分肺动脉高压病例是由于先天性肺小动脉中层增厚所致,故可于儿童期即出现紫绀。
❸感染性心内膜炎: 较少发生于婴儿期,赘生物常发生于缺损对侧的右心室壁或室隔缺损边缘的心内膜。
❹流出道肥厚: 多发生于大分流型,由于血流刺激导致漏斗部渐增厚,右室阻力增高,严重者其临床表现与法洛四联症相似,一般较少发生于1~2岁之前。心导管检查提示右室压力接近体循环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多发生于3~8岁,多数由于主动脉的右冠状瓣脱垂至左心室,少数可通过缺损脱垂至右心室,临床有典型主动脉瓣的高音调泼水样舒张期杂音,伴脉压增宽。
内科治疗以控制心力衰竭为主,包括洋地黄、利尿剂及抗生素。小型缺损不需外科手术治疗,心导管检查示肺动脉压力小于体循环压力1/2可继续观察,若反复心力衰竭并对内科治疗无效者,考虑手术修补。6个月以前有主张可先作肺动脉环扎姑息疗法,但有争论。1岁以上者可进行根治术。术前应排除器质性肺动脉高压症,即于排除缺氧、肺部感染情况下注射妥拉苏林后若肺血管阻力下降,肺动脉压力下降并低于主动肺或左心室则为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可以手术。如小于2岁,肺血管阻力8~12u/m2,应积极手术。大于2岁而肺血管阻力大于12u/m2,已属手术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