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客里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客里空kèlǐkōng指那些假、大、空的谎言家。典出苏联一部荣获1942年斯大林文艺奖金的话剧《前线》。 客里空Kèlǐkōng〈名〉 泛指脱离事实,虚构浮夸的新闻报道或报道作风。来源于苏联作家柯涅楚克的作品《前线》中的一个惯于捕风捉影、捏造事实的记者形象。 客里空原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作家考涅楚克创作的话剧《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捏造事实、专写假消息的记者的名字,后被借用泛指新闻报道和文章作品中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尊重事实,浮夸虚构、凭空编造的创作文风。中国早在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两次提出“反对客里空”的口号并批判客里空的创作作风,对优良文风的树立和发扬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客里空kèlǐkōng比喻不切实际、与事实差距较大,或凭空捏造。源自苏联作家柯涅楚克的作品《前线》。书中塑造了一个惯于捏造事实、捕风捉影的新闻记者客里空,以后便用他的名字比喻与事实不符、虚构浮夸的做法或作风。例如:“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曾经展开了反对‘客里空’作风的运动,并不断地揭露、批判那些不真实的消息和它的作者。”(《中国青年》1949. 17. 5页)“但愿今后少一点‘顾客是皇帝’‘干部是公仆’之类八杆子打不到的‘客里空’。多一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类贴近现实、贴近人心的大实话。”(《新民晚报》1990.12.22)“原单位根据合同和组织纪律,不准她们擅自走穴,故她们未去广州。然而深圳的主办单位照样将这场‘客里空’的展演会从广州开到上海。”(《新民晚报》1990.12.24) 客里空 “客里空”新闻失实和虚假报道的代名词。原是苏联反映卫国战争的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惯于吹牛拍马、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1947年6月15日 《晋绥日报》刊登了剧本《前线》有关部分,并加编者按说:“编者作者应更加警惕,并勇敢地严格地检讨与揭露自己不正确的采访编写的思想作风,更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起来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此后又连续不断地刊登了报社调查的材料和读者来信,揭发报纸工作中的问题。当年八月底九月初,新华社连续两次发表编辑部文章,号召解放区的新闻单位及个人,展开自我检查和学习运动。由此,解放区新闻界出现了反“客里空”高潮。经过反“客里空”运动,“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周知,“客里空”成了新闻工作中名声极臭的坏典型。 ☚ 故意性失实 合理想象 ☛ 客里空 客里空俄文音译。原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上演的一出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惯于捕风捉影、捏造事实的新闻记者的名字,后被新闻界所借用,泛指新闻报道中虚构浮夸的作风。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晋绥日报》为了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首先开展了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6月,该报连续发表了《关于“客里空”的检查》和《不真实的新闻与“客里空”的揭露》等文章,公开检查报纸在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失实报道,并对“写作上凭空制造‘英雄模范’、采访上的道听途说或捕风捉影、编辑工作中毫无根据的任意删改、译电校对工作中的马马虎虎”等进行了揭露与批评。同年9月1日,新华社发表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号召把“反客里空运动”扩展到全解放区,这对改造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和作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国以后,新闻界也一直重视反对和防止“客里空”。刘少奇说:“有些资产阶级的记者是靠拍马屁吃饭的。在我们党内,有没有喜欢别人吹拍的戈尔洛夫(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高傲自大、故步自封的前线总指挥)呢?有的。你批评他,他不高兴,你给他吹吹拍拍,他高兴了。因此,‘客里空’还有点地位,因为党内还有资产阶级影响,‘客里空’还能靠这点残余吃饭。不过这不可靠,哪一天一说整党,就糟糕了,靠资产阶级影响得彩的‘客里空’一下子就不行了,这是他们应该有的前途。”(《刘少奇选集》第400页)。 ☚ 马路新闻 新闻失实 ☛ 思想作风 思想作风淳朴宽厚的作风:醇风 ☚ 作风 娇气 ☛ 不实的人 不实的人油滑不老实的人:滑头 另见:作假 不诚 虚伪 虚饰 假冒 ☚ 不实的人 替代别人的人 ☛ 客里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上演的话剧《前线》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吹牛说谎、作风浮夸、奉承领导、作假报道的记者。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前线》剧本,从此,“客里空”的名字为延安及其他解放区的新闻界所熟悉,并成为新闻报道中浮夸、虚假作风的代名词。 客里空 客里空原苏联乌克兰作家A·科尔内楚克(曾任原苏联外交人民副委员长,当时任乌克兰外交人民委员长)1942年创作的话剧《前线》中的一个人物,他是《前线报》特派记者,军职为营政治委员。“客里空”意为“喜欢乱嚷的人”。这出话剧的主题是批评一位勇敢而忽视军事文化的某前线总指挥伊凡·戈尔洛夫,同时表现了一批高、中、低级指挥员负责任的精神。剧中第一幕第一场和第三幕第五场,对记者客里空阿谀奉承、胡编乱造的行为进行了讽刺。该剧获斯大林文艺奖金。1944年5月19—26日,延安《解放日报》分八次全文译载了该剧剧本(萧三译)。同时发表了1942年9月29日《真理报》、《消息报》、《少共真理报》同一天发表的长篇文章《科尔内楚克的〈前线〉》的中译文。文章指出:“客里空之流当然不了解为什么出版科尔内楚克的剧本。有些人喊叫着说象客里空这种人现在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些常常喊叫的人就有点象客里空。”客里空从不到最前线采访,只呆在指挥部里。当他得知戈尔洛夫的儿子牺牲时,既没有见过这位牺牲者,也没有与当时不在指挥部的戈将军联系,便写下了如下报道:“我亲眼看见他牺牲了,他,这个杰出的少年,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透过大炮弹隆隆的轰响,我听了他最后的壮烈的几句话:‘转告我父亲,我死去是安心的,我知道,他会向那些血腥的卑鄙者为我报仇。’老将军知道他的爱子阵亡了,垂下头来,久坐不动,然后抬起头来,他眼睛里没有眼泪。没有,我没有看见!他的眼泪被神圣的复仇的火焰烧干了。他坚决地说:‘我的孩子,安眠吧,放心吧。我会报仇的。我用老军人的荣誉发誓。’”副官问,你怎么看见了总指挥的眼睛呢?客里空回答:“假如我只写我所看见的,那我就不能每天写文章了,我就一辈子也休想这样出名了。报馆编辑部每天要稿子,读者对我也习惯了。没有我客里空的文章,报纸就出不来。所有的报馆都羡慕我们这一家,经常给我的主编说:你很幸福,我们情愿拿自己所有的人,所有的通讯员,换你们的客里空一个。”由于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再次发表《前线》剧本中有关客里空的部分,并展开了反对不真实报道的运动,因而客里空在我国成为不真实报道和写这类虚假新闻的记者的代名词。 ☚ 客观性 宣传型报纸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