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客中初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客中初夏 客中初夏宋诗篇名。七绝。司马光作。见《诗林广记》后集。题一作《居洛初夏作》。诗云:“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前二句写客居洛阳独乐园所见初夏景色——当户南山雨霁的丰姿。后二句借景言志,意谓我非柳絮,不会附和王安石新法;而是如向日葵花,有一颗忠于君王的心。其中“更无”句是化用东晋女诗人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诗句。诗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绝口不谈政事,但对北宋王朝初衷未改。宋蔡正孙《诗林广记》收存此诗,后附《东皋杂记》资料,内云:“其爱君忠义之志,概见于此。”可谓深得题旨,切中肯綮。诗写景有远有近,有实有虚,形象生动,诗意委婉,耐人体味。 ☚ 蚕妇 河北民 ☛ 客中初夏司马光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此诗题作《客中初夏》,描写的是作者出门在外、旅居作客期间所见的初夏景色。诗人要表现的是大自然中一个静止的画面,一种静态的和谐的美。雨后新霁,天色晴朗,门对南山,历历可见。因为入夏了,杨柳飞花的迷濛景象已经过去,天地间一派清明和安静的气氛,只有葵花向着太阳开放出金色的花朵…… 就诗论诗,其意大抵如此。 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但诗中展现的自然景物却是作者对自然界感知的结果,其间渗透着作者的意向、情趣等思想感情的因素,当然又是主观的产物了。中国古诗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所谓“托物寓情”,借此言彼,所以前人解释此诗时又不满足于景物描写的表面现象,而是认为诗中的“葵花向日”是“喻新主当阳,小人道消,君子道长也”。如此说来,诗中所写就是一场政治风雨过后云散日出的“可喜”形势了; 联系北宋中期改革与反改革斗争的反复和司马光本人的政治态度,那么,此诗便是暗喻王安石变法失败和保守派重新得势了。 这样理解,是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政治态度方面寻求解释,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诗中又难以找出明显的根据来。若单纯看作一首写景小诗,表现的也只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某种喜悦而舒畅的心情,认作写实并无寄托也未尝不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