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论 218 实业救国论近代社会改良主义学说。“五四”运动时期,在爱国民主革命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形势下,张东荪、郭梦良等主张中国的出路应是开发实业,开办教育,再讲社会主义,即主张实业救国。其目的主要在于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革命,发展资本主义。 ☚ 权能分立说 社会主义 ☛ 实业救国论 实业救国论实业救国论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家主张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思想。 陈炽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宣称: 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韩之枢纽”。(《续富国策·功工强国说》)为此要向西方学习,须要以振兴商务为中心。他说像英、日这样国土很小的国家,所以能 “纵横四海者何哉? 商之力耳”。(《续富国策》卷四)他认为要振兴商务,就必需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他说: “商之本在农”,“商之源在矿”,“商之体用在工”。(同上)把对商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提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他还提出,中国商务之所以不能振兴,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利权的控制和清政策的 “袒媚洋商而摧折货商”。(同上)因此他要求清政府改变对商人的态度,成立商部,制订商律,废除厘金,实行保护关税等护商政策,并全面发展商农工矿各业。 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认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张季于九录·致闻录·对于储金救国之感言》)实业救国论经张謇提倡而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 康有为在1905年即把振兴实业、讲求物质说成是 “救国至急之方”、攻击革命派的 “自由、民主、自立之说” 是 “毒溺中国之药”。(《物质救国论》)康有为特别重视发展工业,认为发展机器大工业是富国强兵的首要措施,亦是增益民智、克服愚昧等旧心理、改变社会风气的重要前提。他指出: “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尚智”。(《戊戌变法》)他对光绪帝说: “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矣,而吾国尚以其农国守旧愚民之治与之竟,不亦傎乎?” 因此他要求 “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同上)康有为是中国最先提出国家工业化主张的人。 1910年,清政府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梁启超仍竭力宣扬只有振兴实业才能救国救亡的论调。他认为农矿工商 “四者相需, 缺一不可”, (《饮冰室文集》卷一)但他尤为重视近代工业,提出 “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同上,卷四)认为机器能大大提高生产力,“一个耕能养百人”,“一日所作工,能给百日食”,(同上,卷一)只有使用机器生产,才能达到国家富足。因此他说,中国 “他日必以工立国者也”。(同上,卷二)辛亥革命后,一些敌视资产阶级革命的人物又提出舍政治而谋生计的口号。梁启超还以实业救国论作为加强剥削工人的理论根据。认为要使资本家振兴实业,同外国资本进行竞争,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是完全必要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一部分人,对实业救国论有所批评。孙中山正确地认识到在清朝反动政权下不可能靠振兴实业来救国,必须用革命手段来推翻清朝,才能为振兴实业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但又认为民国建立后即可使产业勃兴,表明他对北洋军阀篡夺政权的危险缺乏认识。孙中山指出,在革命成功之后,首要问题是搞建设。他说: “我们革命之后,要实行民生主义,就是要用国家的大力量,买很多的机器,去开采各种重要矿产”,“用机器去制造货物”,“把国家变成富庶”。(《孙中山选集》下卷,第557页)“仆抱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39页)“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孙中山选集》下卷,第802页) 1919年他写了《实业计划》,包括六大计划,建设三大海港、五大铁路系统及全国公路网等交通运输体系; 开发各种矿藏,建立钢铁、采矿机械、车船制造、建材等重工业体系; 移民开垦边疆,实现农业机械化及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建设等。这是中国经济思想上空前宏伟具体的现代化经济建设规划。它体现了孙中山的远大目光和建设祖国的宏大心愿。 五四运动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仍有继续鼓吹实业救国论者,其中一部分人是以此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但多数则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幻想。 ☚ 商战论 棉铁主义 ☛ 实业救国论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代表人物主张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途径的思想。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的封建压迫,民族经济举步维艰,民族资产阶级深感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威胁。在当时广大人民反帝爱国救亡的形势下,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实业救国论,主张大力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这一思想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并有广泛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张謇(1853—1926)。他受两江总督张之洞(1837—1909)委托,在南通筹建纱厂,以棉纺织为中心,陆续兴办了二三十个企业,形成一个较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大生资本集团。实业救国论是他从事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他所说的实业,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而以发展新式工业为中心。在工业方面,他认为棉纺织业和钢铁业最重要,因为这两者居中国进口货物之首位。由于棉、铁是基本工业,只有优先发展棉、铁,才可以掌握经济命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以利于国家的经济独立。特别是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穷困,尤需以棉、铁业作为发展实业的重点。张謇把他的这种主张称做“棉铁主义”。但是张謇害怕革命,企图依靠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来“振兴实业”,最后不能不以失败告终。20世纪初,鼓吹实业救国论的还有汤震(1851—1917)、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他们都敌视孙中山(1866—1925)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后,仍时有鼓吹实业救国论者,反映了某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和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