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宝玉挨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情节高潮之一,写得非常讲究,也非常感人。贾政为什么要下死手毒打宝玉?作品通过交待远因、近因、导火线,层层铺垫,推向高潮。远因是什么?贾府“子孙不肖”,唯宝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然而在周岁时他便在“世上所有的东西”中只抓那些脂粉钗环,气得贾政断言他必是“酒色之徒”。果然,他长大后“愚顽怕读文章”,只在内帏厮混;贾政“望子成龙”,“平昔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难以克尽父职,生怕“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的地步,忧患日深。近因是什么?那日让宝玉会见贾雨村,宝玉“半天才出来”。出来后又是“委委琐琐”、“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在贾政看来,这便是绝不“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的明证。此其一。忠顺亲王官高位显,又与贾府不睦,可宝玉竟“引逗”了他百般宠爱的优伶琪官,让人家上门指名“索取”,“祸及”贾政,怎不使其“又惊又气”。此其二。这两条“近因”已把贾政“气得目瞪口歪”,喝令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不料在送忠顺王府差官回来时又撞上了贾环。贾环素嫉宝玉专宠,便借机悄进谗言: “我母亲告诉我说: ‘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导火线被点燃了,——“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得面如金纸,大叫: ‘拿宝玉来!’”显然,这回“拿来”可不是“有话要问”,而是要“大承笞挞”了!作品通过数重铺垫,造成了势在必“打”的情势。
风吼云浦,暴雨将至。然而作者却忙里偷闲,在此巧借偶然因素,故作波澜。宝玉听贾政命他“不许动”,“早知凶多吉少”,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厅上旋转”,只想找人“往里头捎信”。但是,这个生齿密集的所在竟“偏偏的没个人来”,就连如影随形的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在万般无奈、望眼欲穿之际,“只见一个老妈妈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十万火急地央她去报信求援。可谁想到这个老婆子“偏偏又耳聋”,一个劲儿的“邪话”。于是,眼睁睁地看着这根救命的“稻草”漂泊而去,错过了可贵的时机! 于是,宝玉到底被贾政的小厮“逼着”去经受皮肉之苦了!
这时的贾政,气不打一处来,暴跳如雷。一见宝玉,“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逼淫母婢”,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严命难违,按倒宝玉,“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还嫌打的轻,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板子来,狠命的又打了十几下。”直打得宝玉“气弱声嘶,哽咽不出”。众门客先是被贾政堵死了嘴,不许来劝。后见“打的不祥了”,上来“恳求夺劝”,遭贾政一顿抢白。无奈才“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急如星火,先期赶至。贾政“一见王夫人进来”,心里怨她平日娇纵,“更加火上烧油,那板子越下去的又狠又快”。此时的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而贾政,尚盛怒未消,直叫着要用“绳来勒死”宝玉。直到王夫人哭诉: “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今日越发要勒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我们娘儿们不如一同死了,在阴司里也得个倚靠。”贾政才“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
贾政此番毒打,真如他说的是要“结果了”宝玉的“狗命”吗?不是!作为一个封建卫道者,贾政颇多难处:其一,元妃与宝玉,名虽姐弟,情同母子,入宫后“时时带信”,要父母“千万好生扶养”。贾政当日采用宝玉所题大观园的对额,其目的即在于“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亦或不负其素日切望之意”。基于为臣之“忠”,贾政不敢打死宝玉。其二,宝玉是贾母的“命根子”。诚如王夫人所说: “打死宝玉事小,倘若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基于为子之“孝”,贾政不便把宝玉怎么样。其三,宝玉是王夫人的立身之本,她“只有这个孽障”,“弄死他”就等于“有意绝”王夫人。基于“夫妻情分”,贾政也不忍“弄死他”。其四,从贾政自身来说,又何尝愿意自绝光宗耀祖的希望呢?当贾母闻讯前来问罪的时候,贾政不是“跪下含泪”表白“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吗?他后来“看看宝玉果然打重了”,不也“灰心自己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吗?基于家族利益,基于父子之情,他也不想打死宝玉。他的“下毒手”,实不过是“恨铁不成钢”而已,岂有他哉?
“宝玉挨打”,反映了封建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危机。贾宝玉是贾府这个“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封建贵族之家唯一一个“略可望成”的继业者,对他的教育自然关乎贾府的命运和前途。那么,怎么教育他呢? “大有祖风”的贾政坚信“不严不能成器”的原则,总是板着脸“逼他写字念书”、接官司礼,“唬”得他见了老子就象个“避猫鼠儿”。而享乐主义的贾母则抱定“过严恐生不虞”的主意,处处护着宝玉,唯恐贾政委屈了爱孙,结果正如兴儿所说:“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这种矛盾,为宝玉叛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于是他得以“混迹”裙钗、“杂学旁收”,离经叛道,愈滑愈远。尽管贾政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毒打了他,然而,老祖宗出面袒护他、荫庇他,并给了他更大的 “自由度”。于是,他 “扬鞭催马”,以更快的速度与封建家长的意志背道而驰了! 于是,贾政的 “板子”和贾母的纵容分别从不同角度,培育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 “逆子”,殊途同归,不亦悲乎!

☚ 晴雯撕扇   黛玉题帕 ☛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三十四回。清曹雪芹作。题目为编者所加。脂戚本《石头记》三十三回后批语说:“严酷其刑以教子,不情中十分用情。牵连不断以思婢,有恩处一等无恩。严父慈母一般爱子,亲优溺婢总是乖淫。蒙头花柳,谁解春光。跳出樊笼,一场笑话。”今人刘梦溪《红楼梦新论》说:“贾政是一个极为顽固的卫道者,他充分意识到贾宝玉反封建思想的危险性,说这样发展下去,可以酿到‘弑父弑君’的地步,因而大打出手,声称要把宝玉勒死, ‘以绝将来之患’。但贾宝玉毫不屈服,坚定地回答:‘我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贾宝玉和贾政的冲突,属于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封建正统主义思想的冲突,是封建社会末期意识形态领域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的斗争的反映。”今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封建社会的一套诗书礼教,既已在贾宝玉的身上失效,于是便不再去讲究‘循循善诱’的‘先圣遗教’了,索性露出了封建统治本来的狰狞面目——打!……打的最根本动机就在这里,就在贾政所忧虑的那个‘弑父弑君’。曹雪芹生动地表现出这一场冲突不是偶然的,是贾政所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与贾宝玉的反封建倾向之间所存在的深刻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今人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贾政可以荐举贪污的贾雨村并和他交好,贾政可以为薛蟠二次打死人命而枉法说情;但对儿子宝玉就势不两立。这正说明一个代表着终将灭亡却力求巩固的旧统治力量,一个蒸蒸着刚要出土而力求萌长的新生幼芽。这不是父子二人,而是新旧两代你死我活的搏斗。”今人薛瑞生《红楼采珠》:“宝玉挨打是卫道者与叛逆者矛盾的总爆发,也是贾政的卫道者感情与父子感情交错作用的总揭示。如果说在矛盾处于缓和的时候,贾政对宝玉的不务正业,还只是感情上的厌恶,而这种厌恶既包含着卫道者对叛逆者的憎,也掺合着父对子恨铁不成钢的怨。那么到了矛盾激化的时候,这种父子血缘感情便几乎被挤除净尽,卫道者感情上升到最主要的地位,而且思想与感情同时爆发,现出了十分鲜明的阶级倾向与政治倾向。”今人吴世昌说:“也许读者早已痛恨贾政性子暴躁,心狠手辣,其实这种行为自有它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他对贾母说:他这样打宝玉是为了‘光宗耀祖’,换句话说,他是在执行封建教育”;“为了维护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制度,国有国法,家有家法。贾政自以为他在执行家法。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则即使在内部,也要用国法或家法来压制不顺从的分子。当时的国法还有条文可循,不触犯条文的可免惩罚。家法则随各封建家族自立自制,并无明文规定。有时可以比国法更不讲理,更不通人情,即更为野蛮。一个封建家族的少数‘主子’可以压制多数奴仆,即是凭‘主子’们随意订立的‘家法’的作用。家法听起来好象是一本法律,实际上是一套刑具。所谓‘伸家法’,就是用刑敲打。《红楼梦》三十三回宝玉挨贾政毒打,就是封建家族中对其自己成员 ‘伸家法’以压制异端思想的形象说明。”(《宝玉挨打的分析》)此篇写贾政由于偏听劣子贾环之言,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若不及早惩处之,势必走上“弑父弑君”的道路,于是便动手用刑,大打出手;后来由于王夫人和贾母的干涉方告罢休。“宝玉挨打”虽然写的是父亲为了执行封建教育而对儿子的惩戒,实际上它反映了封建卫道者贾政与封建主义的叛逆者贾宝玉之间,在思想性格方面最激烈、最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贾政的淫威之下,宝玉始终没有求饶,也无悔改的表示,表现出他对封建势力的毫不屈服;但是他也没有对贾政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反抗,这就表现了他的软弱性。一方面他是封建贵族家庭的“逆子”,另一方面因为他毕竟在“温柔富贵之乡”中长大,终于免不了出身阶级和时代历史的局限,他还不能立即毅然地冲破荣国府这个黄金铸造的封建牢笼。凶残狠毒的贾政,最终则屈服于封建主义的“孝道”,将“弑父弑君”撇弃一旁,而直挺挺地跪在贾母脚下,“叩头谢罪”,这就不仅表现了贾政前倨后卑的滑稽可笑,而且生动地揭示了封建教育的平庸,统治阶级因受封建制度本身所规定的种种牵制而暴露出的愚暗无能。写作方面,通过语言、行动、细节等描写,塑造了形神毕肖的人物形象。如对儿孙一味溺爱、骄纵的贾母;思想僵化、顽固保守而凶狠毒辣的贾政;虚伪自私、“母爱”中饱含着利害关系的王夫人;镇静、安祥、雍容娴雅、既心疼宝玉被打得伤痕累累,却丝毫不责备贾政的暴虐,甚至时刻不忘维护自己家族的名声和利益的封建淑女薛宝钗;奴性十足,却又工于心计,为封建主子献计献策,“一夕之话,舌尖儿横扫五千军’ (清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的袭人等,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此篇中,“黛玉探伤”一节虽然极短,却为历来评论家所赞赏,具有感人心魂的艺术魅力:黛玉在抽噎了半天之后所说的“你可都改了罢”一句汹涌着感情的潮水,跳过悲悒的阻塞而喷溅出来的话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凝聚的重量,既有同情、体贴、哀怨、委屈,也有被摇撼于风暴之中的软弱和惊惶。非黛玉莫能说出。而宝玉所言:“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则表现出他誓死不向封建主义屈服的决心和视黛玉为知己、向知己一吐怀抱的坦诚。尺幅之内藏无限意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