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搭民烧
明后期和清代烧造官瓷的方式之一。明初设御器厂烧造瓷器。御器厂属工部营缮司管辖,管理工匠烧制御器,采用官办官烧制度。工部每年颁发御器厂烧造瓷器的额定任务,称为“部限”。在部限以外由于宫廷的需要,往往临时加派烧造任务,这种额外的加派称为“钦限”。嘉靖( 1522—1566 )以后,官瓷烧造数额激增,御器厂一般只烧部限的任务,对钦限任务则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分派给民窑完成。官搭民烧制度成为明代后期御器厂对民窑进行盘剥的一种方式。清代在顺治二年( 1645 )颁布废除匠籍的命令,结束了明代那种不合理的编役制和官办官烧制后,官瓷的制作实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清代官窑瓷器为民窑所烧,所以清代官窑瓷器称谓也就与明代不同。明代以帝王年号冠于官窑之上,清代以督窑官的姓氏称窑名, 如年窑、唐窑、郎窑、臧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