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画
以宗教为表现题材的绘画。它伴随着各类宗教活动展开,以宗教的教义、传说为表现对象,以教化宗教信徒为直接目的。在古代和中世纪,宗教长期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因而所有的艺术作品几乎都与宗教有关。
宗教画在宗教传扬的早期曾受压制,嗣后佛教首先冲破蕃篱,以绘画雕塑为媒介直接为宣扬教义服务,宗教画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宗教画按宗教种类的不同分为佛教画、基督教画、伊斯兰教画、道教画等等,题材手法各有不同。佛教画是东方古代美术的主流。作品主要有佛陀变相图 (经变、佛传、本生)、佛像画和供养人图像等。佛教在公元1世纪自印度传入中国,最初的佛教绘画和雕塑带有浓厚的印度教气息,自北魏之后,逐渐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品有敦煌石窟壁画、唐代吴道子的《地狱变相图》、拉萨布达拉宫的佛画刺绣等。基督教画紧紧围绕圣经故事展开,中世纪基督教画人物形象注重精神世界的表现,多夸张僵化。文艺复兴之后由于人文主义的兴起,宗教画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性气息,意大利达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A ·de ·萨尔托的 《哈皮的圣母》等都是基督教画的杰出之作。伊斯兰教强调惟 一绝对的神,对神不作图像表现,所以伊斯兰教画以装饰纹样为主的细密画为代表,在画面中灵活运用几何纹、阿拉伯纹、文字纹等纹样,色彩华美,制作精良,堪称一绝。道教画早期作品见于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元代颜辉的 《李仙图》等都是道教画中的佳作。
宗教画在神学昌盛时期独踞画坛,近代以来,随着其他画种的兴起,宗教画也日趋走向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