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
对经济的宏观变量发生作用以求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西方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即经济增长目标、充分就业目标、物价稳定目标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达到上述目标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政策: (1) 宏观财政政策。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不同运用,影响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政府购买、企业投资及公共工程投资,从而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当国民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一方面通过增税,减少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压缩消费需求,企业亦因此削减投资。这样,社会总需求水平下降,有利于消除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削减公共工程支出,减少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从而压缩社会消费需求和限制企业投资,社会总需求水平下降,有利于消除通货膨胀。相反地,经济萧条时,采取减税和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可一方面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与政府购买,一方面扩大企业与公共工程投资,使总需求水平上升,克服经济萧条。(2) 宏观金融政策。通过增减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从而增减投资,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三项措施: 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经济萧条时,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利息率下降,可刺激投资扩大; 降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的利息率下降,导致银行放款增加,刺激投资扩大; 公开市场上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向市场投入货币,使得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大,利息率下降,也可以刺激投资扩大。这样,三项措施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上升,有助于消除经济萧条。相反地,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这样社会总投资将缩小,社会总需求将下降,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3) 对外贸易政策。即为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而采取的政策。主要包括一国的进出口政策、鼓励或限制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等。总之,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制定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是互相搭配使用的。一国政府究竟如何使用各种政策,应视具体经济情况进行相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