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词《鹧鸪天》 - 辛弃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词《鹧鸪天》 - 辛弃疾

诗词鉴赏《鹧鸪天·辛弃疾》送人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①鹧鸪天,词牌名。 ②彻,完。阳关,指王维的《渭城曲》。 ③功名馀事,以功名为次要的事。加餐,多吃饭,注意健康。 ④浮天水,浮动着天光的江水。带雨云,挟带雨水的云彩。这两句写送友远去之景。 ⑤几千般,几千种。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借送别友人,抒发了自己功名未遂,政治上失败的感慨。

上片“唱彻阳关泪未干”句写出了作者的伤感。作者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触而发。下句“功名馀事且加餐”写作者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这句却说成“馀事”“且加餐”,定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的愤激之词;“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浑厚,情深义重:天水相接,江流不尽,近树远山掩隐在云雨中。这里劝友人也是宽慰自己,同时也带有无可奈何:快抛开烦恼好好欣赏美景,努力加餐保养自己的身体吧。

下片写历史上可歌可恨的事情多种多样,岂止是离合才是可悲可欢的吗?眼前咱们所见的这风波够险恶的了,但比这更险恶的是“人间行路难”。这是作者总结自己仕途经验的感慨的话,也是对行者的嘱咐。“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两句,感慨极深,是不能挽救时的叹息,是无可奈何时的开脱。读来不由想起黄庭坚《浣溪沙》中的词句:“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以及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英雄末路。千古同悲,令人慨叹不已。

词在境界上,写别情而不滞于别情,写友情而不限于友情。一波三折,由自然风波推衍到政治风波,暗示出实现国家统一道路的艰难,使全词主题升华。

●鹧鸪天,参见第78页相关介绍。

●辛弃疾少年得志,但其仕途却不是一帆风顺。他一生中曾数度被罢官,南归之初,23岁的辛弃疾即被委任为江阴签判,后于1168年,改任建康通判。当时的辛弃疾,年轻气盛,引颈高歌“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但不到一年,即被召回临安,委任为司农主薄,旋迁滁州知州。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为加强对南归官员的控制,将他们的官职频繁调动,辛弃疾当然也不能幸免。自1176年至1180年,短短五年时间里,辛弃疾相继担任了七个官职。他无法长久地在一地整编军队,收复失地。空怀报国之志而报国无门,只好将自己的一腔报国之志,爱国之情倾注于“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诗词中。在这里,他找到了感情宣泄和抒发的最广阔的天地。

送别诗词是诗词中的一大主题,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气质、境界不同,作品的立意和格调也会不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诗中事物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又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这虽是一种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的,倒是透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这里面不仅有一种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长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总之,三四句所摄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在稼轩的词里,送别大体以激励为主,风格慷慨苍凉。借送友人,抒发了对仕途险恶、报国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而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具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一诗一词比较起来,读者自会体会出当时作者各自的心境、遭遇等,也因此达到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

柳树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寄托惜别之情、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宋代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鹧鸪天》 - 辛弃疾 - 中华宋词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宋词《鹧鸪天》 - 辛弃疾

诗词鉴赏《鹧鸪天·辛弃疾》鹅湖归病起作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①鹧鸪天,词牌名。 ②鹅湖,在江西铅山县,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 ③簟(diàn),竹席。 ④浑,全。 ⑤书,写。咄咄(duō),叹词,表示惊诧。 ⑥休休,退隐。唐司空图晚号“耐辱居士”,隐居虞乡王官谷,建“休休亭”。 ⑦一丘一壑,一山一水。风流,潇洒自在。 ⑧“不知”两句,言近来精力衰退,懒于上楼观赏景色。

这首词是辛弃疾谪居鹅湖时,病初愈后抒情寄意之作。某个傍晚,病初愈的词人,躺在溪堂的床铺上休息,看着门外静默的风景深深感到自己的精力衰退,再一回想过去,更是百感交集,满腔的悲愤又涌上心头,因此词人写下了这首深含悲愤的词句。

上片写景,但景中蕴情,非常含蓄,须细品方能体会。躺在水边溪堂的竹席上,清冷冷好似凉秋(病初愈的感觉),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将它们渐渐收敛。这景象给词人带来一种广阔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惆怅。“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

下片抒情。先用殷浩和司空图两个典故,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末二句“不知”一转,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否定了前面的取舍。黄蓼云《蓼云词选》中评道:“末二句放开写,不即不离尚含佳。”的确,似病后虚弱的平常话,而实则写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老却英雄的叹息,写得沉郁悲壮。

总之,这首词虽语言极为平淡,但蕴含的感情是异常深沉的。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艺术,正如刘熙载说的“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是一种更为精湛的艺术。

●鹧鸪天,参见第78页相关介绍。

●辛弃疾刚直不阿的性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时常触怒权贵。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朝廷言官弹劾,落职罢任,于有为之年退居于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在长达十年之久的罢职闲居生活中,辛弃疾看似闲适自得,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但带湖的风月,并没有使他忘怀抗金统一的夙志,其词不时流露出功名未成、未老投闲的悲愤辛酸之情。在此闲居期间写了大量抒发报国壮志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除体现抗金复土的主旋律外,还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词、农村词和理趣词。由于辛弃疾闲居农村近二十年,比较熟悉并由衷地喜爱农村。他的这些词像随意摄取的生活小照一样,不仅显示出了词人的闲情逸趣,也使他的词洋溢着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

鹧鸪天

戏题村舍

辛弃疾

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

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心情与《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完全不同。作者在这首词里不仅是对鸡鸭成群、桑麻过屋以及柳树沙洲、溪水等个别形象组合的表层展现,而且还作了深层的开掘。“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两句,写出了农村男婚女嫁不出本村姓余姓周的两家。这种风土人情在苏轼的《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诗中也写过:“闻道一村唯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庐。”它表现了自己向往农家简单古朴、清新寡欲的生活的感情,体现了词人在官场失败后对于安全感的强烈需求。如果说《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用景语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无奈的话,那这首《鹧鸪天·戏题村舍》则完全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也正是因此,使我们对词人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

秋的意象非常深广,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有不同的内涵:一般有空旷、宁静、失意、孤独、漂泊无依、凄清、迷茫等意象。“枕簟溪堂冷欲秋”虽是因冷而产生的一种联想,更是作者此时所处境遇的真实写照——失意又孤独;凄清而迷茫。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1: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