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明哲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明哲学 009 宋明哲学北宋至明代哲学思想的总称,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它以在儒、释、道合流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儒家哲学系统为主体,又被称作宋明道学、宋明理学或宋明新儒学。宋明哲学家上承唐代韩愈、李翱排斥佛道又吸收佛道思想,力图恢复儒家固有的人文传统(道统)的主张,以恢复先秦儒家的人文传统为职志创立了心性义理之学。它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理想人格的一套“圣人之道”; 它认为心、性、命、天为一,因而“成圣”的途径,即在于“穷理尽性”;它所理解的人,是身心、知情合一的整体存在,因此,实现“穷理尽性”的方法,则是知行合一,即自觉与修养的统一;它强调理想与现实人生的一致,所以,“成圣”所达的境界,是“同天人”、“合内外”,天人合一、内外合一。宋明儒家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两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理学一派,发端于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创始于张载、二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程朱理学,主张“性即理”,强调形上、形下的区分,为学主“即物而穷其理”。心学则发端于北宋程颢,创始于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集其成。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反对形上、形下的绝对区分,强调工夫与本体的一体,为学主简易直截,反求本心。所谓理学与心学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其哲学精神是基本一致的。在这两派之外,还有如陈亮、叶适等思想家,他们站在道学的对立面来批评和反对道学,但不代表宋明哲学的主流。宋明哲学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融会中国古代哲学,发挥和发展了先秦儒家哲学的精神,并给以严密体系化的表达,标志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成就。由于宋以后的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使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 隋唐哲学 清代(鸦片战争前)哲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