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庆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庆龄1893—1981;女

原籍广东文昌县,生于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1913年任孙中山秘书,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致力于民主革命。1932年和蔡元培、杨铨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保护和营救了大批共产党员、反蒋爱国民主人士。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8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著有《中国走向民主的途中》、《为新中国奋斗》、《宋庆龄选集》及《宋庆龄自传》等。
笔名:苏吉、林泰
西名:Rosamond(罗莎蒙德)、洛士文
英文简称:S.C.L.
别称:孙·洛士文
别名:庆琳

宋庆龄女,1893—1981

宋庆龄


中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战士,国家领导人之一。原籍广东文昌,生于上海。1908年到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卫理公会威斯理安女子大学学习。1913年毕业回国,任孙中山秘书。1915年10月与孙中山结婚。孙中山逝世后。反对国民党右派破坏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被选为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联合委员会委员。1927年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她多次发表声明和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行为。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被推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在汪精卫相继叛变后,赴苏联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1929年被选为世界第二次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其后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同年5月回国。1930年赴欧洲旅行,1931年回国。“一·二八”事变后,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并和鲁迅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救济和儿童福利工作,通过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反蒋爱国人士,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号召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她率先响应,影响巨大。1936年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1937年积极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8年6月,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和何香凝等联名打电报斥责蒋介石。1941年12月到重庆,联络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并肩战斗。抗战胜利后,组织“中国福利基金会”,致力于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救济事业。1946年7月,发表声明,反对蒋介石继续从事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呼吁美国人民制止他们的政府在军事上援助国民党,这一声明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震动和响应。1948年1月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她被邀任名誉主席。1949年9月,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9月、1975年1月和1978年2月,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1965年1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4年12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2月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后,在1953年、1957年和1978年的全国妇联第二、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和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曾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1981年5月15日,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同月29日在北京病逝。6月4日,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宋庆龄

宋氏三姊妺(美)斯宾赛著姜
君衡译
光明书局1938年版327页,译学社1939
年版327页
现代中国三女杰(美)斯宾赛著伍
叔民译
棠棣社1939年7月版272页

宋氏三姊妺(美)斯宾赛著 高
之分 霍而愈译
海燕出版社1939年版273页
宋氏三姊妹(美)斯宾赛著 伍
叔民译
棠棣社1941年版234页
宋氏三姊妹
宋氏三姊妹
(美)项美丽
爱茉兰海著 陶
秦译
上海中央书局1945年再版126页
上海万象杂志社1948年版126页
宋庆龄纪念集
宋庆龄
 (香港)文汇报编印1981年版113页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编印1981年11月版
217页
宋庆龄纪念集 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322页
纪念宋庆龄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名
誉主席宋庆龄同
志故居编
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
宋庆龄的故事
宋氏三姐妹
马光复
(美)罗比·尤恩森
著 赵云侠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154页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5月版121页
女中之杰宋庆龄
孙中山与宋庆龄
宋庆龄和孩子们
宋庆龄与抗日救亡运动
宋庆龄年谱
张永猛
耿可贵
宋庆龄基金会编
郑灿辉等
尚明轩等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204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94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289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389
宋庆龄——中国杰出的妇女爱泼斯坦人民日报1981年5月20日,新华月报
1981年5期
许国一生长画卷——沈其雷谈宋庆龄同志悉力
支援新四军的业绩
丁钢等中国青年报1981年5月21日
访宋庆龄同志在美国的母校
高风亮节 大义凛然——记宋庆龄同志
张彦
许德珩
人民日报1981年5月22日
光明日报1981年5月23日,新华月报
1981年5期
她送我去陕北——马海德谈宋庆龄同志 中国青年报1981年5月23日
在庆龄同志身边两年
伟大的心 慈母的心——省儿童福利会徐舜
英、梁绮忆述宋庆龄在香港重庆的革命活
李云
李春晓
解放日报1981年5月23日
羊城晚报1981年5月25日
慈爱的祖母着眼于未来——来自中福会儿童艺
术剧院的回忆
陆左华 陈毛勋解放日报1981年5月26日
宋庆龄是鲁迅的亲密战友周建人北京日报1981年5月27日,新华月报
1981年5期
宋庆龄与鲁迅的革命友谊
我所认识的宋庆龄
向宋庆龄同志致崇高的敬礼
马庆忠
(美)埃德加·斯诺
邓颖超
羊城晚报1981年5月27日
中国青年报1981年5月28日
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新华文摘
1981年7期,中国建设1981年(纪念宋
庆龄特刊)
宋庆龄同志早年在广东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在北京逝世
钟晶广州日报1981年5月29日
人民日报1981年5月30日,新华月报
1981年6期
高尔基与孙中山和宋庆龄
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回忆宋庆龄二三事
伟大的爱国领袖 坚强的人民战士
宋庆龄同志伟大光荣的一生
戈宝权
路易·艾黎
史 良
人民日报1981年5月30日
工人日报1981年5月30日
文汇报1981年5月31日
人民日报1981年5月31日,新华月报
1981年6期,红旗1981年12期,中国
电影年鉴(1982)第148页

高风亮节 国之瑰宝——悼念宋庆龄同志 人民日报1981年5月31日,新华月报
1981年6期,中国新闻年鉴(1982)第
482页
慈母般的关怀——原孙中山先生的勤务员恺烘
回忆宋庆龄名誉主席
邬国旋等广州日报1981年5月31日
宋庆龄同志战斗在广东
亲密的战友 伟大的战士——记宋庆龄同志一
九二七年在武汉
段云章
田子渝
南方日报1981年5月31日
长江日报1981年5月31日
雨花台畔的悼念——从宋庆龄同志营救罗登贤
的一份史料所想到的
周正荣等新华日报1981年5月31日
新三民主义忠贞不渝的坚持者
她心里想到的是人民——回忆在宋庆龄同志身
边工作的日子
屈武
赵天佑
文汇报1981年5月31日
文汇报1981年5月31日
慈爱的祖母啊,亿万儿童怀念您——记宋庆龄
同志与中国福利会
章成钧等文汇报1981年6月1日
众望所归的引路人——回忆宋庆龄名誉主席与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朱学范人民日报1981年6月1日
在神户留下的革命足迹——记孙中山、宋庆龄
一九二四年在神户活动的片断
刘宇孟人民日报1981年6月1日
宋庆龄同志是中华民族的一代楷模季方光明日报1981年6月1日,新华月报
1981年6期
人民的事业必胜——沉痛悼念尊敬的宋庆龄同
史良人民日报1981年6月2日
高山仰止 永垂青史
永恒的纪念
一位有坚定信仰的杰出革命家
回忆三十年代的宋庆龄同志
回忆宋庆龄同志对陶行知的支持和关怀
沙千里
王光美
朱学范
陆诒
晓庄师范陶行知纪
念馆
人民日报1981年6月2日
人民日报1981年6月2日
文汇报1981年6月2日
羊城晚报1981年6月2—3日
南京日报1981年6月2日
正义之声永载史册——忆宋庆龄同志当年亲临
苏州营救“七君子”的前前后后
朱公亮新华日报1981年6月2日
宋庆龄——毕生为新中国奋斗的忠诚战士
沉痛悼念宋庆龄同志
宋庆龄与鲁迅
“自是女中一尧舜”——香港一些老人怀念宋庆
龄名誉主席
王昆仑
康克清
董源
周毅之 梁平
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
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
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
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
宋庆龄在日本
深切怀念宋姨妈
对革命尽心竭意 救同志不遗余力——我所知
道的宋庆龄同志营救邓演达的经过
陈弘
冯理达等
范良口述 吴友
松整理
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
工人日报1981年6月3日
新华日报1981年6月3日
“大家一致起来保护被捕的革命者”——记
宋庆龄同志一九三三年积极营救罗登贤同
高思铮整理南京日报1981年6月3日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记宋庆龄一九
二七年在武汉的革命业绩
哈经雄湖北日报1981年6月3日
宋庆龄与鲁迅
宋庆龄——我的革命导师
张铁荣
马海德
天津日报1981年6月3日
光明日报1981年6月3日,新华月报
1981年6期
我所认识的宋庆龄同志
庆龄同志,感谢你的救援
操比金石 节砺冰雪——回忆宋庆龄同志
首都隆重追悼宋庆龄同志
廖梦醒
刘尊棋
屈武
光明日报1981年6月3—4日
人民日报1981年6月4日
人民日报1981年6月4日
人民日报1981年6月4日,新华月报
1981年6期,红旗1981年12期

邓小平同志在宋庆龄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 人民日报1981年6月4日,新华月报
1981年6期
“二阿姨,小萝赛永远怀念您!”——黄惠芳谈宋
庆龄同志三十年代革命活动
许寅等解放日报1981年6月4日
高风亮节留人间——记宋庆龄同志大革命时期
在武汉的革命活动
袁继成等长江日报1981年6月4日
宋庆龄与鲁迅的战斗友谊
关怀——宋庆龄同志和国际和平妇女保健院
她的“掌上明珠”——记宋庆龄同志创建、扶持
儿童艺术剧院的史实
陈漱渝
解婷等
胡思升
北京日报1981年6月4日
健康报1981年6月4日
人民日报1981年6月5日
回忆宋庆龄同志二三事
“争取他们应得的一份”——记宋庆龄同志组织
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给解放区募捐物资的情况
片断
胡子婴
张执一
人民日报1981年6月5日
人民日报1981年6月5日
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伟大的女性——赞宋庆龄
同志
李新光明日报1981年6月5日
远见卓识 一身是胆——胡子婴回忆宋庆龄同
志二三事
张友济解放日报1981年6月6日
宋庆龄和鲁迅
大学时代的宋庆龄
沉雷一声落江城——宋庆龄同志一九三二年在
武汉
罗高林
霍荣
秋平等
长江日报1981年6月6日
羊城晚报1981年6月7日
长江日报1981年6月7日
宋庆龄同志帮助胡志明同志找到党组织
继承和发展统一战线——深切怀念宋庆龄同志
文庄
胡愈之
人民日报1981年6月9日
光明日报1981年6月9日,新华月报
1981年6期
宋庆龄与向警予
热爱人民的伟大女性——安娜利泽追忆宋庆龄
我所了解的宋庆龄——对她在领导战时保卫中
国同盟期间的一些印象
何先培
宋克明
爱泼斯坦
湖南日报1981年6月10日
光明日报1981年6月10日
辽宁日报1981年6月20日
两位老战友的一次会见
雪里送炭——宋庆龄同志与苏北国际和平医院
回忆宋庆龄
宋庆龄在永丰舰上
我的追念
战士·长者——怀念宋庆龄同志片断
宋庆龄和中国福利会——纪念宋庆龄名誉主席
逝世一周年
王宗柏
陈海峰
宝玉
胡应球
沈粹缜
从美
中国福利会
人民日报1981年6月22日
健康报1981年6月25日
广东侨报1981年7月10日
羊城晚报1981年11月8日
人民日报1981年11月12日
羊城晚报1982年5月29日
文汇报1982年5月29日
回忆在宋庆龄同志身边的日子里
致力于国际和平的宋庆龄同志
宋庆龄和农民在一起——一幅珍贵的照片引
起的回忆
靳山旺
陈维博
李英等
陕西日报1982年5月29日
解放日报1982年5月30日
吉林日报1982年5月30日
宋庆龄与省港大罢工
大革命洪流中的宋庆龄
褐倩红等
尚明轩 刘家泉
羊城晚报1982年6月2日
人民日报1983年5月27日,女兵列传第
1集第1页
宋庆龄与医疗保健事业
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宋庆龄同志的光辉道路
淞沪抗战中的宋庆龄
宋庆龄和童子军
宋庆龄与大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
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
时人汇志——宋庆龄
高毓秋
崇实
范锦泉
董邦安
刘家泉
吴淑珍
健康报1983年7月19日
长江日报1983年7月21日
团结报1985年1月26日
团结报1985年3月9日
人民日报1985年5月5日
广州日报1985年8月29日
国闻周报1933年10卷47期
宋庆龄先生的思想毅力与伟大成就
我所了解的宋庆龄
孙思白
爱泼斯坦
文史哲1953年2期
人物1980年3期

宋庆龄的一生洪文山*中外杂志1981年30卷1—2期,*古今
谈1981年195—196期
宋庆龄生前死后
谈宋庆龄
我所认识的宋庆龄
“宋庆龄女士的一生”特辑
宋庆龄女士的“肺腑之言”——一九八○年七
月二十八日致中共中央建议信
陈绥民
庄政
杨树人
关国煊等
*中外杂志1981年30卷2期
*中外杂志1981年30卷3期
*中外杂志1981年30卷4期
*传记文学1981年39卷1期
*传记文学1981年39卷2期
鲁迅和宋庆龄
宋庆龄和鲁迅的珍贵友情
宋庆龄在上海的活动片断
“一·二八”事变前后的宋庆龄
忆宋庆龄同志
宋庆龄的少年时代
宋庆龄与新闻界
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
宋庆龄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孙逸仙夫人忠于信仰
李何林
周晔
杨小佛
李华明等
陈维博
严维
本刊记者
尚明轩
钱昌年等
(美)兰德尔·古尔
德著 王丽娜译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1年3期
大地1981年4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1年4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1年4期
青年一代1981年4期
父母必读1981年4期
新闻战线1981年6期
新时期1981年7期
文学报1981年9期
文献1981年10期
宋庆龄与鲁迅
宋庆龄同志在香港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宋庆龄
宋庆龄精心安排斯诺赴延安
宋庆龄——中国的伟大的女政治家
为新中国奋斗——举世闻名的伟大战士宋庆龄
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道路——悼念
宋庆龄同志
何磷村
连贯
吴信忠
许寅等
黎澍
严江等
本刊编辑部
文学报1981年10期
新观察1981年11期
支部生活(上海)1981年11期
支部生活(上海)1981年11期
红旗1981年11期
中国青年1981年11—12期
红旗1981年12期
宋庆龄之一生
宋庆龄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
 *国际现势1981年1318期
中国建设1981年(纪念宋庆龄特刊)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在宋庆龄身边工作二三事
回忆宋庆龄
钱俊瑞
张珏
(新西兰)路易·艾
中国建设1981年(纪念宋庆龄特刊)
中国建设1981年(纪念宋庆龄特刊)
中国建设1981年(纪念宋庆龄特刊)
伟大的形象 亲切的友情
略谈宋庆龄同志对国共合作的重大贡献
宋庆龄和国民党右派的决裂——宋庆龄一九二
七年七月十四日的声明
马海德
萧学信
王家贵 廖美珍
中国建设1981年(纪念宋庆龄特刊)
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2期
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3期
在宋庆龄故居中清理出来的珍贵历史资料目录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2年3期
关于宋庆龄退出武汉政府时期问题的辨正
宋庆龄与斯诺的友谊
从海外友人的信看宋庆龄的晚年
宋妈妈关心小战士
从宋庆龄同志的一笔捐款中想到的
宋庆龄与“洛士文号”飞机
孙文与宋庆龄结婚日期考
洋人笔下的宋氏三姐妹
宋庆龄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主要历史功绩
宋庆龄和儿童图书馆——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
宋庆龄鲁迅与一二九运动
刘文麟
榕樱
吴圳义
余德馨
兆猷
罗歌
(日)久保田文次等
陈小菁 陈小萍译
柳明
盛巽昌
郑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2年3期
妇女1982年4期
*传记文学1982年41卷4期
辅导员1982年5期
中国妇女1982年6期
新观察1982年10期
辛亥革命史研究会通讯1982年12期
*中外杂志1982年32卷1期
暨南学报1983年2期
青海图书馆1983年3期
上海青运史资料1983年4辑
为保障民权而战的勇士——宋庆龄
纪念宋庆龄九十诞辰
吴德华等益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4期
中国建设1983年5期
宋氏三姐妹(美)罗比·尤恩森
著 赵云侠译
时代的报告1983年10—12期,妇女1984
年3期

“你叫我妈妈好了!”——王成根回忆宋庆龄同
叔迁主人翁1984年1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的宋庆龄
十年内战时期的宋庆龄
在宋庆龄同志领导下工作的日子
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试论宋庆龄从革
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林德龙
方式光
丁景唐
周鸿
中州学刊1984年1期
广东社会科学1984年2期
人物1984年4期
齐鲁学刊1984年5期
她为中国的民众而战
宋庆龄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回忆北伐时在宋庆龄先生身边的日子
宋庆龄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宋庆龄的生活片断
宋氏姐妹在重庆
关于宋庆龄同志几幅照片的考证
宋庆龄和国民伤兵医院
宋庆龄
宋庆龄
(美)埃德加·斯诺
季鸿生
蒋心仪
刘晓明
陆印泉
杨耀健
王耿雄
杨小佛
陆曼炎
溥恩
世界博览1985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2期
妇运史研究资料1985年2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3期
名人传记1985年5期
报告文学1985年10—12期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4辑第60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0辑第247页
中外女杰传第172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247页
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
蒋洪斌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8卷第1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65页
宋庆龄
宋庆龄
贾逸君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妇女第34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9分册第113页
宋庆龄宋志文 李静之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6辑第
1页
宋庆龄(1893—1981)
逝世人物:宋庆龄(1893—1981)
张敏孝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18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2)第30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宋庆龄
宋庆龄与鲁迅
方式光中国现代史论丛(下)第557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7辑第184页
《宋庆龄与鲁迅》补遗
大革命洪流中的宋庆龄
善文
尚明轩 刘家泉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第210页
中国国民党“一大”二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
153页
宋庆龄(1893—1981) *民国人物小传第5册第78页
宋庆龄(1893—1981)
宋庆龄
庄葳等
厂 民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39页
当代中国人物志第222页
自传一章(广州脱险记)宋庆龄名家传记(上海)第34页,名家传记(重庆)
第24页
回忆宋庆龄在救国会时期二三事
深切怀念宋大姐
在宋庆龄像前的回忆
宋庆龄自请入狱
“老人年”回忆宋庆龄
宋庆龄的思想发展和革命实践
宋庆龄和鲁迅的战斗友谊
谈谈孙夫人的高尚品德
宋庆龄(1891—1981)
宋庆龄
宋庆龄
宋庆龄同志与桂林妇联——何若真先生的回忆
宋庆龄
宋庆龄同志关怀虞山镇少年之家
与宋庆龄的友谊
基督教徒和共产党人
胡子婴
史 良
张珏
潘大逵
张珏
宋志文
张又君
陈翰笙
王新民
徐国定
坦荡荡斋
吕孟禧
余牧人
陆士贤
埃德加·斯诺
斯诺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95辑第73页
红旗飘飘第27卷第1页
红旗飘飘第27卷第11页
红旗飘飘第27卷第32页
红旗飘飘第27卷第36页
近代中国人物第216页
作家剪影第4页
陈翰笙文集第457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7册第519页
现代女名人传第15页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243页
桂林文史资料第1辑第228页
党国名人传第113页
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9辑第67页
斯诺文集(1)第96页
斯诺文集(1)第99页

宋庆龄和历史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
难忘的会见
斯诺
周末报编委会
韩朋远口述 敖其
尔整理
斯诺文集(1)第105页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17页
满洲里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21页
宋庆龄(1893—1981)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7卷第511页

宋庆龄

宋庆龄
宋庆龄传
宋庆龄传
宋庆龄传
宋庆龄与何香凝
宋庆龄传
孙中山宋庆龄与梅屋庄吉夫妇
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传略
蒋洪斌
陈漱渝
吕明灼
刘家泉
唐瑛绢等
尚明轩 唐宝林
俞辛焞 熊沛彪
张 戎 (英)乔
恩·哈利戴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46页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43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06页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532页
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年版119页
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612页
中华书局1991年版176页
中国和平出版社1992年版111页
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
宋庆龄传: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唐宝林
伊斯雷尔·爱泼斯
坦著 沈苏儒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28页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709页
纪念宋庆龄文集宋庆龄基金会办公
室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1992年版75页
纪念宋庆龄文集上海孙中山故居宋
庆龄故居和陵园
管理委员会等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87页
宋庆龄流亡海外岁月
孙中山宋庆龄社会主义思想论
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
刘家泉
宋士堂
宋庆龄 上海宋庆
龄故居纪念馆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278页
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395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39页
宋庆龄全传
宋庆龄与中国抗日战争
孙中山与宋庆龄
宋庆龄
宋庆龄书信集(上、下)
陈廷一
张世福主编
张 磊等主编
邹英毅
宋庆龄基金会 中
国福利会编
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525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629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64页
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207页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册
宋庆龄和她的助手金仲华
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接收宋庆龄同志为中共正
式党员
郑彭年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352页
人民日报1981年5月16日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授予
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人民日报1981年5月17日
终生不渝的情爱——宋庆龄晚年对孙中山的深
陈漱渝团结报1986年5月24日
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
宋庆龄在“文革”中
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爱情
坚强的和平战士
宋庆龄为国共二次合作所作的努力
新中国国徽上那金灿灿的禾穗……
宋庆龄——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奔忙
刘家泉等
张 珏
陈漱渝
陈雄博
陆印泉
吴传煌
陆印全
人民日报1986年5月25日
上海政协报1986年8月22日
广东侨报1986年8月27日
人民政协报1987年1月27日
团结报1987年4月18日
团结报1987年10月3日
团结报1987年12月12日

1938—1941宋庆龄在香港
西摩道遐想——记宋庆龄和她创建的“保卫中
国同盟”
宋庆龄基金会
傅 秋
人民日报1988年1月27日
中国妇女报1988年1月29日
宋庆龄在香港的日子
1942—1945宋庆龄在重庆
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
宋庆龄与斯诺
不能抹掉的记忆——喜读宋庆龄佚简四封
宋庆龄与邓演达比较研究
追寻宋庆龄在美国的足迹
宋庆龄在上海1946—1949(之一)
深深的崇敬——怀念宋庆龄先生
宋庆龄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宋庆龄与“民革”
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理解与影响
在狂风暴雨中巍然屹立——1931—1937宋庆龄
在上海
宋庆龄基金会
宋庆龄基金会
中国福利会
日 浓
陈漱渝
吴传煌
傅伍仪
宋庆龄基金会等
紫 英
姚宁真等
陆印泉
盛永华
宋庆龄基金会
团结报1988年2月6日
人民日报1988年2月9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6月1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6月20日
团结报1989年4月8日
光明日报1989年12月6日
光明日报1990年1月26日
人民日报1990年1月29日
团结报1990年6月6日
人民政协报1990年9月21日
联合日报1990年10月12日
人民日报1991年5月26日
人民日报1992年2月16日
出生地是如何发现的?——宋氏姐弟浦东故居
考证记
俞亮鑫新民晚报1994年3月16日
宋庆龄在浦东出生前前后后——本报今天披露
鲜为人知的详情
俞亮鑫新民晚报1994年3月18日
宋庆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试论宋庆龄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宋庆龄为捍卫新三民主义与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宋庆龄的流亡岁月
孙宋婚姻若干史实辨正
三十年代前期的宋庆龄开展民权运动述略
论宋庆龄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宋庆龄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中国的圣女贞德”——宋庆龄大革命时期在武
陈 挥
吴淑珍
朱汉国
陈漱渝
李吉奎
晨 风
朱汉国
杨雪芳等
陈漱渝
海南大学学报1985年4期
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1期
学术月刊1986年9期
报告文学1986年11期
广州研究1986年12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2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3期
此处无声——宋庆龄的最后岁月陈漱渝中华英烈1987年3期,齐齐哈尔师范学院
学报1988年1期
宋庆龄的最后岁月
试论宋庆龄民生观的形成及其发展
宋庆龄女士和“三毛乐园会”
宋庆龄在香港
真实的纪录,光辉的业绩——读《宋庆龄年谱》
宋庆龄未当选过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名誉社长
宋庆龄生平史实探讨
宋庆龄和斯诺
青年时代的宋庆龄(上、下)
由香港到重庆——宋庆龄在抗日战争时期
光荣的荆棘路——宋庆龄的历史贡献和思想发
陈漱渝
吴传煌
张乐平
陈漱渝
小 邠
何 靖
爱泼斯坦
陈小琴
爱泼斯坦
陈漱渝
陈漱渝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期
社会科学(甘肃)1987年3期
档案与历史1987年4期
名人传记1987年5期
中国建设1987年5期
学术研究1987年6期
群言1987年7期
中国妇女1987年10期
中国建设1988年1、2期
上饶师专学报1988年1期
天津师大学报1988年1期
宋庆龄在重庆
抗战时期宋庆龄对广州妇女运动的贡献
宋庆龄与中国儿童福利和教育事业
宋庆龄与抗日战争
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
论宋庆龄的爱国主义
宋庆龄的社会革命思想
宋庆龄·丁玲
张孝碧
侯霭云
吴淑珍
尚明轩
柯 岩
王保清等
裘迈士
禤 友
四川文物1988年1期
广东史志1988年2期
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3期
史学月刊1988年3期
人物1988年4期
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4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1期
革命英烈1989年2期

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
廖承志与宋庆龄
三十年代前后中国政治新格局中的宋庆龄
宋庆龄述论
情谊和合作的一面伟大旗帜——宋庆龄与毛泽
林 影
蒋洪斌
吴传煌等
尚明轩 唐宝林
吴传煌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2期
革命英烈1989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9年6期
兰州学刊1989年6期
宋庆龄在苏联的岁月
为新中国奋斗的宋庆龄
周恩来与宋庆龄的友谊
宋庆龄与瑞金红军
宋庆龄,这个人……
两条不同的反蒋斗争道路——宋庆龄与邓演达
在国民革命失败后
柯 岩
陈 民
吴传煌
蒋洪斌
竹 轩
吴传煌
人生与伴侣1989年9期
百科知识1989年10期
红岩春秋1990年1期
党史文苑1990年2期
退休生活1990年4期
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6期
介绍最近发现的几封孙中山和宋庆龄的信
宋庆龄与抗战时期的“工合”运动
宋庆龄民主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
对《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宋庆龄》一文的补充说
(美)李又宁
朱敏彦
程绍珍
爱波斯坦
近代史研究1991年2期
上海师大学报1991年3期
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5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1期
论宋庆龄的民权观的形成
论宋庆龄反对国际绥靖主义
近年来宋庆龄研究综述
“中国走向民主的途中”——宋庆龄的民主遗产
一代伟人 文采犹存——宋庆龄
论宋庆龄政治思想的转变
宋庆龄与长征
宋庆龄与孙中山
宋庆龄与周恩来
宋庆龄和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
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的国际宣传工作
宋庆龄和鲁迅
宋庆龄是新四军的伟大朋友
宋庆龄革命思想成因初探
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的光辉典范——试论大革
命失败后宋庆龄政治思想的转变
吴淑珍
唐宝林
朱敏彦
王川平
巩玉闽 李维伟
彭承福 山 水
李安葆 洪剑斌
涂鸣皋
胡康民
林里夫
丁俊萍
李畅培 曾树龄
林铭钢
尹凯德 毛晓敏
赵权壁
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92年5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年6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3年1期
上海党史研究1993年1期
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1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1期
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1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3年1期
上海党史研究1993年1期
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1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3年1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3年1期
重庆社会科学1993年1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3年1期
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评述
论宋庆龄的反蒋抗日主张及其与中共的关系
宋庆龄研究几个问题
保卫中国同盟与中国“工合”运动的珍贵文献
——读宋庆龄往来英文函札之一
弓 石
唐宝林
何永传
杨天石
近代史研究1993年2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2期
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2期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2期
大革命时期的宋庆龄
论宋庆龄与何香凝的战斗友谊
宋庆龄与国共合作
宋庆龄对孙中山思想和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宋庆龄和戴季陶——以孙中山革命事业为轴心
的左右分趋
周兴梁
蒙光励
郑应洽
李世俊
段云章 孙晓敏
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3期
暨南学报1993年3期
暨南学报1993年3期
探索1993年3期
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3期
宋庆龄的抗日救国主张
抗战时期宋庆龄第二次来渝时间考
朱朝南
重庆宋庆龄基金会
研究室
安徽史学1993年3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3年3期
论宋庆龄与何香凝
宋庆龄《广州脱险》一文史事考——兼谈宋庆龄
对姚观顺的记述
尚明轩
林家有
近代史研究1993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93年4期
抗日战争期间宋庆龄对陕甘宁边区的杰出贡献
中共利用宋庆龄营救牛兰夫妇
崔华华 罗行东
张文奇提供
人文杂志1993年4期
*传记文学1993年62卷5期

宋庆龄与日本
宋庆龄与蒋介石
宋庆龄史事新证两则
有创获的研究宋庆龄新著——评盛永华著《宋
庆龄论》
(日)久保田博子
张义渔
梁华平
段云章
上海党史研究1993年5期
上海党史研究1993年6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6期
学术研究1994年1期
宋庆龄与八路军
试论十年内战时期宋庆龄政治思想的发展
试论孙中山与宋庆龄研究
我所知道的孙夫人
宋庆龄与首次国共合作
大革命时期的宋庆龄和蒋介石
宋庆龄论抗日战争
宋氏姊妹与“工合”运动
宋庆龄与抗日战争
宋庆龄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
宋庆龄呼吁取消对中国共产党的封锁
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论宋庆龄的民族意识
宋庆龄对三民主义的拓展
宋庆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及其理论
贡献
朱敏彦
刘建华 陈才军
宋 戈
陈 全整理
宁 芳
蒙光励
吴淑珍
侯德础
吴宗明
尚明轩
南 东选译
尚明轩
郑洪泉
李世俊
田保国
上海师大学报1994年1期
上海师大学报1994年1期
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2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4年3期
学术界1995年1期
暨南学报1995年2期
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3期
文史杂志1995年4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4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4期
档案与史学1995年4期
学术月刊1995年12期
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1期
探索1996年1期
吉林大学学报1996年1期
“投身我丈夫毕生的事业”——读宋庆龄的几封
书信
张爱荣 宋春燕党的文献1996年2期
宋庆龄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试论宋庆龄与蒋介石关系的演变
试论宋庆龄抗战思想的演变——从“反蒋抗日”
到“联蒋抗日”
刘启民
林家有
何继良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2期
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2期
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2期
宋庆龄关于抗日战争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与宋庆龄的爱国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宋庆龄与中共合作原因探
肖学信
张 垒
季鸿生
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4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4期
上海师大学报1996年4期
宋庆龄革命生涯中的两次重大抉择——纪念宋
庆龄逝世15周年
盛永华学术研究1996年5期
宋氏兄妹与西安事变
宋庆龄自述
宋庆龄统一战线思想论述
论宋庆龄的妇女观
宋庆龄论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
宋庆龄与基督教
宋庆龄陈友仁关系钩沉
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诞辰95周年
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塑像在沈阳落成
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10周年
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百年诞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
抗日战争中的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
宋庆龄
国之瑰宝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
宋庆龄(1893—1981)
宋庆龄(1893—1981)
李 昕
马晶华译
樊 洁
吴淑珍
傅绍昌
盛永华
尚明轩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汪 新主编
吴传煌
范济国
宗志文 李静之
唐宝林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京 声 溪 泉
人文杂志1996年6期
档案与史学1997年1期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4期
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5期
学术月刊1997年10期
学术研究2000年3期
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187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234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209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217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页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3页
中国抗战人物研究论集第121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51页
民国人物传第5卷第1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3卷第1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92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438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305页

“国母”——宋庆龄肖 黎等主编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女人第325页

宋庆龄

 伟大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广东文昌人。早年在上海中西女中读书。1908年到美国卫斯理女子大学上学,1913年毕业。回国后任孙中山的秘书。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她向国内外介绍了孙中山的遗嘱,并投身北伐战争的准备工作。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她公开宣布同孙中山事业的叛徒决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1932年12月她和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保护和营救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反蒋爱国人士。抗日战争时期,组织“保卫中国大同盟”,向国外人士和海外侨胞募捐,坚持不懈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曾给予解放区以巨大的物质帮助。建国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至1965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8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她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被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6月4日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她是由爱国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典范,被周恩来称誉为“国之瑰宝”,在世界上赢得“中国的伟大妇女”的声誉。
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


英文名罗莎蒙德,早年在上海中西女中就读,1908年到威斯理安女子学院读书,1913年学成回国,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从此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事业。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19年“五四”运动中曾代孙中山起草“学生无罪”的援助电报。1922年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坚决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政策。1924年随孙中山北上,不久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她向国内外介绍孙中山的遗嘱,重申坚持新三民主义政策,谴责国民党右派搞分裂活动。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坚持了新三民主义政策,加强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同国民党右派作坚决的斗争。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和毛泽东、董必武等共产党人联名发表讨蒋通电。后又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同年起到原苏联、欧洲等地访问,其间两次出席国际反对帝国主义同盟大会,并当选为大会名誉主席,是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又参加国际反对帝国主义和保卫和平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反对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1932年初积极支持了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同年底与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国民党政府迫害抗日民主人士的行径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保护并营救了大批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1935年与何香凝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呼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并为营救蒋介石政府非法逮捕的“七君子”而积极努力。1938年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争取海外华人和国际界人士对中国抗战的广泛支持和援助,抗战期间创办中国福利会,从事儿童保育和战时医药供应工作,与姐姐宋霭龄和妹妹宋美龄一同在重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与柳亚子等进步人士联名致电斥责国民党的反动行径。抗战胜利后,1945年在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从事妇幼福利事业。解放战争期间给人民解放军提供了极大物质援助,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1949年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1950年创办中国福利会,同年参加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的执行局委员。1951年9月又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1952年参与发起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当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同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1957年随同毛泽东赴莫斯科参加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同年在京病逝,生前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此外还是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执委会主席,中国福利会领导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以及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著有《为新中国而奋斗》、《宋庆龄选集》等。
☚ 宋霭龄   宋美龄 ☛

宋庆龄1893—1981

中国卓越的女政治活动家、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祖籍广东省文昌,生于上海。1913年毕业于美国梅肯市魏斯里安女子大学。后任孙中山秘书,1915年10月在东京与其结婚,一直协助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1922年在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时,她奋不顾身掩护孙中山脱险,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卓越胆识。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她坚决拥护孙中山重新解释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她向国内外介绍孙中山遗嘱,谴责国民党右派,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积极投身北伐准备工作。“四·一二”政变后,她多次通电声明和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行为,并宣布退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1927年到1931年她在苏联和欧洲期间,积极参与了国际反对帝国主义和保卫和平运动,两次被选为国际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后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回国后于1932年12月同蔡元培、杨杏佛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保护和营救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反蒋爱国人士。1935年她与何香凝率先响应中共“八一宣言”。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会委员。1936年8月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医药救济和儿童福利工作,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对日妥协投降、对内反共的政策。抗战胜利后,支持和平建国,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她创办中国福利基金会,继续致力于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救济,曾给解放区以很大的物质帮助。1948年任民革中央名誉主席。1949年北上进京,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以后历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她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者,积极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认为“妇女本来是社会创造者,不但不应当受男子的压迫,并且事事应当站在男子同一战线上努力”,曾三次当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1981年5月5日被中共中央接受为中共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宋庆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站在历史潮流前头,同历史一道前进,从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位伟大女性。周恩来曾称颂她是“国之瑰宝”。

宋庆龄

中国女革命家。1893年1月27日生。1913年,毕业于美国威斯理安女子大学,任孙中山秘书。1926年,国民党二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以后历任国民党第三、四、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考察。1929年,被选为世界第二次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回国。1932年12月,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组织全国各界救国会。1938年,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1945年,组织中国福利基金会。1948年1月,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0月,任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后任会长。12月,被推选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1951年9月,获1950年度“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11月,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1954年9月,当选为第1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2月,任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1965年1月,连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1978年2月,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16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5月29日去世。

宋庆龄

160 宋庆龄1893—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广东文昌人。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理女子大学。1913年任孙中山秘书,1915年与孙结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参加护国、护法和讨伐陈炯明叛变诸战役。曾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拥护新三民主义。1926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还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和国民政府联合委员会委员,多次揭露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行为。1927年和1929年两次被国际反帝国主义同盟大会选为名誉主席,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回国,从事社会福利工作,支持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与中外进步人士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当选远东反帝反战同盟中国分会主席,还相继以各种形式支持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在解放战争中,给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巨大的物质帮助,创办“中国福利基金会”,从事妇幼福利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历任国家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为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争取人类幸福,作出了贡献。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 毛泽东   恽代英 ☛
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Song Qingling

孙中山夫人。国际政治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原籍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文昌县,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中西女中读书。1908年到美国佐治亚州威斯理安女子大学学习。1913年毕业回国,任孙中山秘书,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5年10月与孙中山结婚。1922年在孙中山与中共代表磋商合作及与列宁所派使节反复交谈中,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时,坚决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向国内外介绍了孙中山的遗嘱。1926年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坚决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共产党紧密合作,与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在这次会上当选为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及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董必武等联名发表讨蒋通电。武汉汪精卫政府公开叛变前夕,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同年8月1日,和毛泽东等22人以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发表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行为。八一南昌起义时,被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同年8月下旬赴莫斯科。1929年被选为世界第二次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1931年回国后,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拒绝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政府的任何职务。1932年与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反蒋爱国民主人士。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与何香凝、柳亚子等率先响应。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 亲自到苏州, 向 “高等法院”要求与 “七君子”同服 “爱国罪”。1937年2月,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冯玉祥、何香凝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的三大政策案”。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广州和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大同盟”,向国际人士及海外侨胞募捐,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给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巨大的物质援助。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9月,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12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11月,随毛泽东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9年至1965年, 连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曾代表国家多次参加国际活动。先后被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一贯关注新中国的妇女工作,三次被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从1951年11 月,一直担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会长。热情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 并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1981年5月 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她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同年5月 1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遗著编有 《宋庆龄选集》。

☚ 新三民主义   胡汉民 ☛
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Song qingl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革命家、国务活动家。孙中山夫人。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1893年(光绪十九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中西女中读书。1908年到美国佐治亚洲威斯理安女子大学学习。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5年10月与孙中山结婚。坚决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逝世后,一直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1932年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5年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任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 杨虎城   宋子文 ☛

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Songqingl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原籍广东广昌,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1908年入美国威斯理安女子大学读书,1913年毕业后任孙中山秘书,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1915年10月在日本东京与孙中山结婚,1924年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坚持国共合作,1926年国民党二大期间,坚决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与中共紧密合作,与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在这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后,历任国民党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和第五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7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一起,多次发表通电、声明、宣言,揭露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行为。同年8月访问苏联和欧洲,曾两次被当选为世界反帝国主义同盟大会名誉主席,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回国参加孙中山奉安典礼,不久再度赴欧洲。1931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支持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2年12月,在上海与鲁迅、蔡元培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亲任主席,保护和营救了许多共产党和爱国民主人士。1933年9月主持远东反战大会,任远东反帝反战同盟中国分会主义,1935年与何香凝等率先响应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1938年6月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救济和儿童福利工作。1945年8月,在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担任主席,致力于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救济事业,给予人民解放军以巨大物质援助。1948年1月,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历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救济总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她出色的工作和杰出贡献,1951年获斯大林和平奖金,曾当选为第一、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员副委员长,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1959年和1965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员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1981年5月29日在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宋庆龄选集》。

☚ 梁漱溟   邓中夏 ☛

宋庆龄1893—1981

广东文昌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孙中山逝世后,继承其未竟的事业,同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同国民党新旧右派进行勇敢斗争,是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曾参与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基金会,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81年5月15日被吸收为中共正式党员。

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原籍广东文昌,生于上海。1913年在美国魏斯里安女子大学毕业后回国,任孙中山的秘书。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26年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中国共产党人紧密合作,对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1927年7月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变革命前夕,发表声明宣布同孙中山事业的叛徒决裂。1927年至1931年在苏联和欧洲期间,两次被选为国际反帝国主义同盟大会名誉主席。1932年与蔡元培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保护、营救共产党员和反蒋爱国民主人士。1938年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大同盟”,积极开展抗日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福利基金会。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1949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当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1954年和1975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9年和1965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曾三次被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从1951年起,一直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会长。还担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主席。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6日被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同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遗著有《为新中国奋斗》等。

☚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

宋庆龄

Madame Soong Ching Ling (1893—1981)
中国已故名誉主席~女士China’s late Honorary President Madame Soong Ching Ling (or Soong Ching-ling)

宋庆龄1893—1981

广东文昌人,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读书,1908年留学美国。1913年毕业于威斯理安女子大学,获学士学位。同年秋在日本结识孙中山,任孙中山英文秘书。1915年10月同孙中山在日本结婚。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蒋介石叛变革命后,1927年8月秘密访苏,后去欧洲游历。1927年12月和1929年8月,两次被选为“国际反帝国主义同盟大会”名誉主席。1932年12月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主席。1938年6月在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1945年底,在上海组成中国福利基金会。1948年1月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还曾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荣获1950年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还曾连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会长。198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接受为中共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5月29日,病逝于北京。著有《为新中国奋斗》等。

宋庆龄

宋庆龄

女,原籍广东文昌,1893年生于上海。1908年入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卫斯理女子大学。1913年回国任孙中山秘书。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上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妇女部部长。1927年3月任武汉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主席团主席,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并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同年八一南昌起义,当选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七人主席团成员。8月下旬赴莫斯科;12月赴比利时出席反帝同盟大会,1929年当选为世界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后又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12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12月与蔡元培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该盟全国执行委员会主席。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广州、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与儿童保育工作。1939年2月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2月在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1946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4月被聘为国民政府顾问。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10月当选为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1951年1月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1952年10月当选为亚洲与太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1953年4月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1954年9月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同年12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至196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和1978年3月,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1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同年5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 宋立   宋达 ☛
000032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