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太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太祖sòng tài zǔ〖名词〗 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即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创立者。出生累世官僚之家,父赵弘殷,曾历任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官至左骁骑卫上将军,后又分典禁军。母杜氏。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便任滑州副指挥、开封府马直军使等职。周世宗显德元年(954) 高平战役后,因功拜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其后累有升迁,拜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典掌禁军。恭帝即位时,又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进一步掌握了后周的军权。显德七年 (960)一月,赵匡胤在赵普、赵匡义、石守信等人策动下,领兵至陈桥驿 (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军士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天子。于是回师都城,废恭帝,代周建国,国号宋。时年三十四岁,据《宋史·太祖本纪》 载,赵匡胤容貌雄伟,善骑射; 性孝友节俭,器度豁如,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即位后,迅速平定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的反抗,初步巩固了皇位。又针对当时割据形势,认为北汉未易图契丹不能攻,制定了 “先南后北” 的统一全国的方略。从乾德元年 (963) 至开宝八年(975) 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基本统一了南方。加强北方防御,抵制契丹南下。又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纳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建隆二年 (961),那以优厚待遇和经济特权为条件,解除了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的兵权,亦所谓 “杯酒释兵权”。接着,分散宰相之权,设置枢密使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参知政事为副相。地方行政亦采取类似措施。严惩贪官,兴修水利,重视生产,薄敛、兴学、慎罚,力图与民休息。然而这种 “守内虚外” 方针和对文臣武将的防范措施,便其因循守旧不肯主事,还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形成宋朝 “积贫积弱” 的局面有所影响。赵匡胤在位十七年,有三位皇后、四子、六公主。 ☚ 刘继元 宋太宗 ☛ 宋太祖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宋太祖927-976sòng tài zǔ《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历代诸家本草(2)。人名。即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治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加强中央集权,兴修水利,鼓励开荒,整治运河,增加赋税收入和转输能力。 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即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涿州 (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随世宗柴荣征辽,作战有功,于显德六年(959) 任殿前都点检。同年柴荣死,恭帝即位,他又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次年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国号宋,改元建隆。随即以3年时间基本上消灭了后周的反对势力。接着,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进行了统一战争,在派兵驻守北方、抵御辽和北汉的同时,先后消灭了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南方割据诸国,结束了唐中叶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即位的次年就收夺众将领的兵权,在禁军中实行“更戍法”,“内外相维”,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防将领拥兵作乱。以文官代替武将掌管地方行政,将地方军政实权收归中央。专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监督地方官吏。为削弱宰相权力,设专掌军事政令的枢密使,又另设副相参知政事,以及专管财政的三司 (户部、度支、盐铁)。为安定社会、发展生产,颁行了《重定刑统》、《建编敕》等统一律令; 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在位17年,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不抑兼并等方针,对宋代积贫积弱弊端的产生具有很大影响。 ☚ 四、中国历史·宋元明清 宋太宗 ☛ 宋太祖927~976即赵匡胤。北宋王朝建立者,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皇帝。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州)。927年出生于洛阳。其父赵弘殷,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等朝军队中担任武职。赵匡胤自幼练习骑术,学习武艺。后汉乾祐二年(949年),赵匡胤前往邺都(今河北大名),投靠枢密使郭威。后拥立郭威代汉称帝,建立后周,被提升为禁军小首领——东西班行首。显德元年(954年),柴荣继位称帝,是为世宗,命赵匡胤参掌禁军。此后跟随世宗征北汉、后蜀、南唐,屡建功勋,先后擢升殿前都虞侯、定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等。显德六年(959年),迁升至检校太傅,并担任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周世宗去世后,7岁的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改封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面对 “主少国疑” 的局面,久蓄大志的赵匡胤于960年正月以北上抵御北汉、契丹的联合进攻为名,率军至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 。然后回师都城,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960年~976年在位,是为宋太祖。 宋太祖见 赵匡胤 宋太祖927—976即赵匡胤。宋王朝建立者。960—976年在位。涿郡(河北涿县)人,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后汉乾祐元年(948),投郭威帐下。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从世宗御北汉,征淮南,以功升殿前都指挥使。显德六年(959)拜检校太傅,升殿前都点检。柴宗训即位,改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七年(960)正月,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改元建隆,都开封。同年,平定李筠、李重进等后周地方势力。从乾德元年(963)起,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先后平定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在位十七年,曾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以杯酒解除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权。设参加政事分宰相之政权,以枢密使掌军政,分宰相兵权,以三司使为计相,掌财政,分宰相财权。乾德以后,诸州设通判以限知州之权力;差遣京、朝官出任知县,代替军人掌地方政权;设诸路转运使掌地方财政,监察地方各级官员。颁《宋刑统》,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减轻赋税。为北宋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图371、372) 宋太祖927—976姓赵,讳匡胤。公元960年推翻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在位时间960年至976年,共十七年。年号:建隆、乾德、开宝。庙号:太祖。尊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陵名:永昌。 别称❶艺祖。《河南程氏外书》卷12《传闻杂记》:“然艺祖用此以分宰相之权。”《宋史·尤袤传》:“宗庙之制,祖有功,宗有德,艺祖规创大业,为宋太祖。” 别称❶南衙。因赵匡义曾任开封府尹而得名。开封府别称南衙。《长编》卷41,甲戌:“(潘)阆者,倾险士,尝说继恩乘间劝太宗立储贰,为它日计,且言:‘南衙自谓当立……。’南衙,谓上也。”《宋史·太祖纪》1:“建隆二年秋七月壬申,以光义为开封府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