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名臣言行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名臣言行录 宋名臣言行录《宋名臣言行录》全书共二十四卷,为南宋朱熹所编撰。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 ☛ 《宋名臣言行录》《宋名臣言行录》
通行的《宋名臣言行录》共包括5种,前集为《五朝名臣言行录》10卷,汇录宋太祖至英宗5朝名臣55人;后集为《三朝名臣言行录》14卷,录神宗至徽宗3朝名臣44人;续集为《皇朝名臣言行续录》8卷,录北宋末至南宋初名臣29人;别集为《四朝名臣言行录》26卷(分上下集,各13卷),录南宋高宗至宁宗4朝名臣65人;外集为《皇朝道学名臣言行外录》17卷,录周敦颐至蔡元定共42名道学家。以上前两种为朱熹所编著,又合称为《八朝名臣言行录》,后3种为理宗时人李幼武编著。 朱熹所编《言行录》取材极为广泛,举凡北宋人的文集、笔记、杂记、小说、家传、行实、碑铭、墓碣及国史、实录、别史、杂史等等无所不取,其《八朝名臣言行录》引书多达225种,其中许多书今已不存,所以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此书编例,每人之下先简要介绍其字号里贯,然后就引录各书中有关其言行的记载,直书原文,每段文字后都注明出处,编者不加任何意见,是非曲直留给后人去评判。此书刊行之初,吕祖谦曾在给汪应辰的一封信中批评它是非多谬,清人所作《四库提要》遂有此书“瑕瑜互见”的说法。实际上吕祖谦之不满此书,主要是因为朱熹在书中征引了一段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这段文字记载了吕祖谦五世祖吕夷简的一些不体面的事情,《朱子语类》中就有朱熹这样一段话:“《涑水记闻》,吕家子弟力辨以为非温公书,盖其中有记宫文靖公数事,如杀郭后等。……其编《八朝言行录》,吕伯恭兄弟亦来辨”。可见吕祖谦对此书的批评实不足为训。 李幼武的3种续作,体例全同朱熹,其取材更加广泛,兼采祠堂记、诗文集序跋等,但李书有些条目下未注出处,这一点则不及朱书。自元明以来,通行本均将朱、李两家的《言行录》合刊,1967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了这5种《言行录》的合集。另外,朱熹两种《言行录》的单行本以《四部丛刊初编》本为最好。 宋名臣言行录 朱熹即朱子,他最初只收录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等五朝名臣的言行,命名为《五朝名臣言行录》。后来又继续收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名臣的言行,另外辑为一书,而称之为《三朝名臣言行录》。后人将这两本书合并为一书,而统称为《宋名臣言行录》。 宋代名臣极多,他们的言行风范均足资后世效法。因此,朱子收录这批名臣的言论事迹,希望能够借此书转移社会风气,而有裨益于世教。可惜这项计划尚未完成,他便去世了。我们由他与友人吕东莱,彼此间往来的书信可以看出,朱子本人对这本书并不满意。 该书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自于《浃水记闻》、《邵氏闻见录》、《归田录》、《渑水燕谈》、《东轩笔录》等当时有名的随笔及杂书、收录的内容包括名臣的轶事、嘉言、善行等,是一本极富趣味的书籍。 《宋名臣言行录》记录宋朝名臣的言行集。宋朱熹、李幼武编撰。全书共75卷。朱熹编中前集10卷,后集14卷;李幼武编中续集8卷,别集26卷,外集17卷。该书分5部分,前集10卷,共收录55人,是太祖至英宗5朝人物。后集14卷,42人,收神宗至徽宗3朝人物;续集8卷,26人;别集26卷,收南宋高、孝、光、宁4朝65人;外集17卷专收南宋道学名臣38人。全书共录229人事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