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代的航海业与指南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代的航海业与指南针 宋代的航海业与指南针songdai de hanghaiye yu zhinanzhen宋朝的航海业十分发达,造船技术显著提高, 对外贸易更加繁盛。广州、泉州、明州 (今宁波)、杭州、扬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当时泉州范围很大,几乎包括了福建东南部地区)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商港之一, 经常停泊大海船百余艘, 小船不计其数。北宋政府在这些重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 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有关事宜, 并征收商税。据记载:北宋政府每年从海舶抽取的税款达二百万贯。各市舶司所在港口都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蕃坊”。当时由海路来中国通商的,除阿拉伯诸国外,还有日本、朝鲜、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印度诸国。宋政府用金、银、铜钱、铅、锡、丝绸、瓷器等特产与外国商客运来的香料、药材、象牙、珠宝玛瑙等进行交换。从宋代各港口到南洋和阿拉伯诸国的航线上,中国的海船很多,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东来,都乐意乘坐中国的船只。并有定期的船只开往亚非各国进行贸易。宋代所造船只,船体加大,结构科学,乘坐舒适。船形一般呈“V”字形,前端尖如楔,底部削如刃,破浪前进阻力小,速度快。全船有龙骨贯穿首尾,船内各舱之间有密封隔板。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现了一条典型的宋朝“V”字形海船残骸,船身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尖头方尾。经研究,原船长约35米,深约3米,排水量400吨。以十二道隔板将全船分成十三个舱。由于航海业的需要,宋代海船已广泛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据徐竞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记载:“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视星斗前进,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关于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首先用于航海的指南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的水浮法指南针,即用磁针横穿灯心草,放在水碗中,借助灯心草的浮力和水的滑动力,使磁针指示南北。这种指南针水面能保持磁针的平衡与稳定,又不受海船摇荡的影响。指南针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恶劣天气时海上航向问题,也为仪器导航开辟了道路。同时充分说明早在十一、十二世纪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元十三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水浮法指南针 ☚ 火药的发明及应用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