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之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之的1914—1956

河北丰南人
中国党员。著名剧作家。曾任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处长兼《解放军文艺》总编辑,《剧本》编委。著有《武则天》、《烙痕》、《人与兽》、《雾重庆》、《刑》、《宋之的剧作选》等。
原名:汝昭
笔名:一舟、艾淦、怀昭、宋一舟、洛夫、眓

宋之的

怀念宋之的同志——宋之的报告文学集序言陈沂文汇报1981年2月12日,五十年一瞬间
第502页
怀念之的
宋之的同志二三事
缅怀戏剧家宋之的
悼念宋之的同志
宋之的同志生平
宋之的传略
宋之的
宋之的(1914—1956)
荒煤
丁里
石凌鹤
刘白羽
陈沂
曲六乙
博森
关国煊
人民日报1984年4月6日
解放军报1984年4月19日
解放日报1984年4月22日
文艺报1956年4期
剧本1956年5期
春风1979年1期
新剧作1982年2期
*传记文学1982年40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5册第75页
宋之的传略
之的不朽——《宋之的选集》代序
怀念良师益友宋之的
宋之的在作家战地访问团
宋之的
宋时
夏衍
付铎
徐冲
林曼叔等
新文学史料1984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1期
戏剧报1984年5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5年1期
*文坛忆旧第68页

宋之的
宋之的
宋之的(1907— )
宋之的(三则)
宋之的
赵景深
林曼叔等
李立明
宋时 徐冲
*文坛忆旧第68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78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162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391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124页
宋之的传略王苹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288页

宋之的

谈宋之的
怀念宋之的同志——在纪念著名作家宋之的同
志诞辰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于 伶
胡 可
戏剧教学1958年2期
剧本1984年5期
我记忆中的宋之的同志——在纪念著名作家宋
之的同志诞辰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张季强剧本1984年5期
宋之的和他的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在太原》
宋之的对戏曲的贡献
剧作家宋之的
王自立
宋 时
语文学习1985年11期
文艺界通讯1989年2期
河北名人小传第379页
宋之的(1914—1956)京 声 溪 泉新中国名人录第307页

宋之的1914——1956

原名汝昭,筆名懷昭、宋一舟,艾淦等,河北豐南人,1914年生。幼年在農村私塾讀書。1931年入北京大學法學院。與同學組織苞利芭劇社,演出救亡戲劇。1932年在北平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任出版部部長兼聯盟機關刊物《戲劇新聞》主編。1933年春,赴上海組織新地劇社; 同年因參加游行被捕,一年後獲釋,繼續領導新地劇社,並前往南京演出,返滬時再被拘控,囚於龍華警備司令部。1935年出獄後,任太原西北劇社及西北電影公司編劇。1936年被閻錫山所逐, 重返上海; 6月與魯迅、巴金、曹禺等署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抗日戰争爆發後,聯合上海劇作家組織中國劇作者協會,又兼上海戲劇界救亡劇隊第一隊隊長,從事抗日宣傳工作,率隊前往上海、南京、武漢、鄭州、西安等地演出; 迨武漢淪陷,轉赴重慶,組織重慶業餘劇人協會,演出抗戰救亡戲劇。1939年5月,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作家戰地訪問團副團長,率團赴晉、豫前綫訪問; 同年,任文協理事。1941年1月,《文藝新陣》半月刊復刊,任編委; 同月由重慶至香港,組織旅港劇人協會。太平洋戰争爆發後,回重慶組織中國藝術劇社; 同年,《文藝陣地》移至重慶編印,任編輯委員。抗戰勝利後回上海。翌年,率隊去蘇北解放區,任山東大學文科教授並從事創作。1947年1月,轉往東北,任哈爾濱東北文協工作隊隊長,東北文協《生活報》社長。194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1月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入關,負責平津戰役採訪工作,後任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研究室主任。1949年任武漢文藝處副處長、全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家協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委員。1950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文藝處處長。1951年6月,兼任《解放軍文藝》總編輯。1952年1月,任《劇本》月刊編輯委員。1953年10月,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届全會委員兼中國作家理事。1954年3月,任《群衆歌曲評選》委員。1955年8月,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藝處處長。1956年4月17日病逝。年42歲。著有《出路》、《罪犯》、《一四一七》、《罌粟花開的時候》等短篇小說; 《1936年春在太原》、《從仇恨裏生長出來的》等報告文學; 《賜兒集》散文;《武則天》、《人與獸》、《太平年》、《霧重慶》、《平步登天》、《舊關之戰》、《刑》、《祖國在呼唤》、《春寒》、《凱歌》、《控訴》、《皇帝與妓女》、《民族光榮》、《宋之的劇作選》等劇本。

宋之的

宋之的1914—1956

剧作家。原名汝昭。河北丰南人。1931年在北平大学法学院读书时,积极参加进步戏剧活动,组织苞莉芭剧社,演出救亡戏剧。1932年参加北平左翼剧联,主编《戏剧新闻》。1933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戏剧活动。曾两度被捕。1935年出狱后,到太原继续参加革命戏剧活动。写有话剧剧本《谁的罪》、电影剧本《无限生涯》和报告文学名篇《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1941年在香港组织“旅港剧人协会”。后去重庆转入山东解放区。194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创作戏剧《武则天》《刑》《雾重庆》《黄浦江边》《善忘的人》《春寒》《凯歌》《群猴》等,另与他人合作戏剧《戏剧春秋》《保卫卢沟桥》。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文艺》主编、《剧本》月刊编委、中国作协常委等。创作剧本《爱国者》《保卫和平》,历史剧《西厢记》,歌剧《打击侵略者》(与他人合作)。有《宋之的散文选》《宋之的剧作集》《宋之的剧作全集》。

☚ 贺宜   叶君健 ☛
宋之的

宋之的1914.4.6——1956.4.17

原名宋汝昭。笔名有怀昭、宋一舟、艾淦等。河北丰南人。1930年在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经济系读书时,参加呵莽剧社的反帝话剧公演。1932年,与于伶发起组织苞莉芭剧社,参加北平剧联,主编剧联机关刊物《戏剧新闻》。1933年在上海参加剧联,并领导新地剧社。其间因参加进步的文化戏剧活动而两次被捕。出狱后,在山西太原任西北影业公司和西北剧社编剧,创作反映矿工生活的三幕话剧《罪犯》。1936年重返上海,创作剧本《平步登天》、《太平年》,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并加入业余剧人协会。1937年创作多幕历史剧《武则天》,参加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八一三事变后,与马彦祥一起率领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在上海、南京、武汉、郑州、西安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演剧宣传。为配合演出,创作了反映抗日斗争的独幕剧《烙痕》、《黄浦江边》等。年底,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当选为常务理事。1938年在重庆与陈白尘合作,创作多幕剧《民族万岁》,与荒煤等合作多幕剧《总动员》,后又与曹禺合作将《总动员》改编为《全民总动员》。1939年创作多幕剧《自卫队》,该剧在重庆上演时, “全场满座,极盛一时”。曾和王礼锡率领作家战地访问团,赴西北战场访问。1940年创作多幕剧《鞭》,与老舍合作多幕剧《国家至上》,上演后观众反映强烈。1941年皖南事变后,避走香港,组织旅港剧人协会,演出《雾重庆》等剧。香港沦陷后,又回到重庆,与金山一起出面组织中国艺术剧社。1943年创作多幕话剧《祖国在呼唤》,又和夏衍、于伶合作五幕剧《戏剧春秋》。1944年创作话剧《春寒》,又和夏衍、于伶合作多幕剧《草木皆兵》。1946年回到上海,协助于伶恢复上海剧艺社,后去山东解放区,任山东大学教授,创作独幕剧《群猴》。1947年创作独幕剧《故乡》,后去东北主编《生活报》。建国后先后在武汉军管会文艺处、解放军总政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等单位任职。创作有话剧《爱国者》、《控诉》、《保卫和平》等。他一生创作剧本四十个,是一位多产的戏剧家。

☚ 沈默君   宋兴中 ☛

宋之的

宋之的

(生平经历、文学活动和戏剧创作,参见戏剧卷) 1936年发表著名的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这篇作品是我国最早采用集纳新闻的手法,揭露山西反动当局的黑暗统治和对革命势力发展的惊恐,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同年回上海后,出版了小说报告集《赐儿集》(上海一般书店),抗战爆发后,写了《记伤兵》、《重庆到成都》和《从仇恨生长出来的》等通讯和报告文学。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也写了一些通讯报告。

☚ 沈起予   宋云彬 ☛

宋之的

 现代剧作家。河南丰南县人。30年代初开始参加左翼戏剧活动。抗战期间创作了《鞭》(《雾重庆》)等一系列剧本。抗战胜利后写有讽刺剧《群猴》等。另写有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作品。

宋之的

剧作家。1914年4月6日生,1956年4月17日去世。河北丰润县人。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 ”北平分盟,任《戏剧新闻》主编。1933年,赴上海参加革命戏剧活动。抗战时期,去武汉、重庆等地参加抗战戏剧运动。1946年,赴解放区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49年后,任《解放军文艺》主编。共创作了20多部话剧作品。《雾重庆》(1940)为代表作。

宋之的

215 宋之的1914—1956

现代剧作家。名汝昭,河北丰润人。“9·18”事变时,在北平大学法学院读书。1932年参加北平左翼剧作家联盟,主编 《戏剧新闻》,并先后在上海、重庆等地从事革命戏剧运动。屡遭国民党迫害,曾两次被捕入狱。抗战8年,是宋之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组织上海救亡演剧第一队,辗转内地演出,在重庆和香港坚持抗战戏剧运动,并与夏衍、于伶合写《戏剧春秋》。后任随军记者,写下不少战地报告和通讯特写。建国后,任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处长兼《解放军文艺》主编,《剧本》月刊编委,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常委。他勤奋过人,写出很多优秀作品,著有剧本《武则天》、《雾重庆》、《祖国在呼唤》、《群猴》、《九华山》、《保卫和平》,优秀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代表作《雾重庆》通过流亡到重庆的大学生的沉沦,揭露抨击国民党的腐败政治,在重庆演出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祖国在呼唤》反映革命者在香港同敌伪的斗争。宋之的剧作时代气息浓重,结构紧凑,亲切感人。今有《宋之的剧作选集》行世。

☚ 李健吾   戏剧理论家 ☛

宋之的

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曾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从事革命戏剧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部队继续从事文艺工作。主要剧作有《雾重庆》、《群猴》、《九件衣》、《保卫和平》等。参见“文学”中的“宋之的”。


宋之的1914—1956

剧作家。原名汝昭,河北丰南人。1932年,加入北京左翼戏剧家联盟。曾发起组织中国艺术剧社。主要作品有剧本《罪犯》、《武则天》、《雾重庆》、《爱国者》和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参见“艺术”中的“宋之的”。

宋之的

宋之的1914~1956

现当代剧作家。原名汝昭。生于河北丰润县一贫农家庭。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平大学读书,1932年开始从事左翼戏剧运动,1937年写了影响较大的历史剧《武则天》。抗战时期参加救亡戏剧运动,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雾重庆》 (1940)描写几个大学生流亡和没落的经历,揭露国民党政治的腐败,控诉了国民党对青年的腐蚀和摧残,也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解放战争时期以反映鲁南农村解放前后生活变化的独幕剧《故乡》和讽刺国民党“国大”代表竞选丑剧的《群猴》 比较重要。50年代初赴朝鲜采访后,创作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话剧《保卫和平》,获全国第一届话剧会演剧本奖。其作注重现实斗争题材,结构严谨,形象生动,风格质朴明快。

☚ 杨朔   梁斌 ☛
宋之的

宋之的1914—1956

现代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原名汝昭,笔名一舟、艾淦。河北斗南人。1932年加入北平左冀剧作家联盟,任出版部长兼机关刊物《戏剧新闻》主编。组织苞莉芭剧社、新地剧社,演出救亡戏剧,写作《无限生涯》、《太平年》等剧本。抗战开始后,参加话剧《保卫芦沟桥》、《八百壮士》的集体创作,先后组织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重庆业余剧人协会、旅港剧人协会、中国艺术剧社等,写作剧本《黄浦江边》、《阳关之战》、《民族万岁》(与陈白尘合作)、《雾重庆》(又名《鞭》)、《国家至上》(与老舍合作)、《祖国在召唤》、《戏剧春秋》(与夏衍、于伶合作)、《全民总动员》(与曹禺合作)等多部,还有报告文学《长子风景线》等多篇。抗战后到苏北解放区,后又转到山东解放区从事抗日活动,从事新闻采访和文艺创作,并曾到山东大学任教授,继调东北文协,兼《生活报》主编。写京剧《九件衣》、历史剧《黄帝与妓女》。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新闻采访。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委员、全国剧协常委。次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长兼《解放军文艺》主编、《剧本》月刊编委。写作剧本《爱国者》、《西厢记》。曾两赴抗美援朝战场,写出《抗击侵略者》(与丁毅、魏巍合作)、《控诉》、《保卫和平》等剧本。1955年,沿红军长征路线旅行,写作特写集《沿着红军战士的脚印》。次年不幸病逝。有《宋之的剧作选》。

☚ 宋琬   宋纪柳 ☛

宋之的1914~1956Song Zhidi

contemporary dramatist and writer,known for his reportage. Works:The Criminal,Spring of 1948 In Taiyuan,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