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安息五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安息五案 安息五案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宫廷杂技表演。原为汉代“百戏” 节目之一。又名 “掷倒案伎”。“安息”,是古代波斯 (今伊朗) 国之名; “五案”是指五张案桌,即艺人在五张重叠的案桌上,表演“倒立”等各种惊险动作。据《邺中记》载: 后赵国君石虎,每朝元会,“殿前作乐,商絙、鱼龙、凤凰、安息五案之属,莫不齐备”。“安息五案”意指此项伎艺最初是从波斯一带传进来的。其实这种伎艺表演在我国早已有之,在各地出土的汉墓汉画像石上都雕刻着有重叠五案、六案的表演,在四川彭县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甚至有重叠十二案的表演。顶案上,女伎们“掷倒其上”,表演着拿大顶、翻筋头等各种精彩动作。 ☚ “逆行连倒” 的公案 缘橦 ☛ 安息五案汉代百戏节目。是一种在叠摞起的木案上进行表演的节目,与现代杂技中的椅技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此技在现存的汉代文献中失载,但宋《太平御览》引《梁文帝纂要》曾云:“又有百戏,起于秦汉。 有鱼龙曼延、高𫄠、安息五案”,另外晋陆翙《邺中记》亦曾提及。此节目得名为安息五案,可能是在汉代由安息国传入的。安息国指公元前247至224年的帕提亚帝国,其地约在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早在汉武帝遣张骞开通西域时,张骞就曾派副使到达过安息,后“汉使还”,安息“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史记·大宛列传》),以后汉与安息多有交往,安息五案估计西汉时就已传入中原,迅速流行开来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今江苏徐州出土汉画像石上就有倒立于两案之上表演的,内蒙古和林格尔汉画像砖上刻的是五案,四川德阳汉画像砖上刻的是六案。四川郫县的东汉棺刻上,画有一女高髻昂首,双腿过顶,倒立于十一、二张案上,姿态十分优美,此外,四川彭县汉画像砖上,也有重叠十二案的类似图像,这些不仅表明了汉代百戏技艺善于吸收外来表演艺术从而不断创新的鲜明特点,同时也弥补了文献失载的不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