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安乐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安乐集 《安乐集》是宣扬西方净土思想教义的佛教著作。初唐僧人释道绰作。本书被收入历代佛教藏经中,近代南京金陵刻经处有单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石峻、楼宇烈等先生选编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中,将本书编入第2卷第3册。 道绰 (562—645)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之一。俗姓卫,并州汶水 (今山西文水县) 人。14岁出家,师从太原开化寺慧瓒,研习佛教经典。后在石壁玄中寺(在今山西交城县境内)看到记载东魏僧人昙鸾事迹的碑文,遂生仰慕之情,于是专门致力于宏扬净土法门。据说他一生讲《无量寿经》将近200余遍,“词既明诣,说甚适缘,比事引喻,听无遗拘”(见道宣 《续高僧传》卷24,道绰传)。他还劝人念阿弥陀佛名号,用麻豆等计数,每念一声,计以一粒,如是行之,乃积达百万斛。相传他自己口诵阿弥陀佛名号每天达7万遍。在其如此大力宣扬下,晋阳、太原、汶水等地区道俗,连7岁小孩都知念阿弥陀佛。 《安乐集》是道绰的主要著作。全书上下2卷,分为12门。每一门又分若干小类。以 《观无量寿经》思想统以贯之。主要宗旨在于破除异义,宏扬净土法门。全书注重经证,广引典籍,据统计,全文共引佛教经、律、论50多部,用以劝信往生,论证净土思想。 上卷共分3大门。第1门分为9类,主要说明净土法门易修易行,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又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是报身报土,位该上下,凡圣通往。 第2门分3类,主要说明凡欲往生净土者,先须发菩提心,还批评了大乘佛教其他各派对净土法门的异见。 第3大门分4类,说明净土法门时教相应,是末法时期的易行之道。这一门是全书的重点,是道绰净土思想的宗旨。下卷各门几乎都是围绕着这一门论述的内容反复论证,并加以发挥的。 下卷从第4到第12,有9大门。每门又各分三、四类不等。主要引证了中国历代高僧的言行以及佛教经论,反复论证说明在此末法时期,应以净土法门这一易行道立志祈求往生。并说明十方净土中以此西方极乐净土最为优越,诸种三昧中以念佛三昧优为殊胜,净土法门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由此劝人信仰净土法门,祈求往发西方极乐净土。 此书宗旨在于宣扬西方净土思想。净土信仰产生于古代印度,在诸种净土信仰中,以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信仰尤为发达。大乘佛教经典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就是系统叙述西方净土的三部佛经。随着佛教的传入,净土思想也开始在我国流传。东晋的庐山僧慧远,北魏时的释昙鸾都曾宣扬过净土信仰。南北朝以后,净土思想在各地广为流传,佛教其他各派僧人亦对净土法门诸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但当时他们大多是以阐发本派宗义为主,以净土修行为辅。有的还认为净土的称名念佛是堕于有相之见。因此,立志以弘扬净土法门为己任的道绰就要力排众议,大力宣扬净土法门的殊胜,以扩大净土思想在佛教信徒中的影响。《安乐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末法思想,时教相应说,分别圣道门和净土门、难行道和易行道等,是 《安乐集》弘扬净土思想的几个特点。道绰认为当时距佛灭已一千多年,正是佛经上说的 “末法时期”,众生根机浅浮,人欲横流,诽谤佛法,犯下种种罪行。在这种情况下,依自力修行已不能获得证悟,必须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获得解脱。他认为于此世中依经而修,依靠自力断惑证理的属圣道门,而依佛愿力以求往生佛国净土的则为净土门。现在去圣遥远,且佛理精奥深微,非钝根浅机所能解悟。所以圣道一门今难证悟,唯有净土一门,才是时教相应,适合末法之世钝根浅机的易行之道。《安乐集》还专门论辨了难行易行二道之说,对此二道进行了比较,以劝众生修易行道,祈求净土往生。书中还提倡以称名念佛为主的念佛三昧。道绰认为末法之世修行佛道应以修福、忏悔、灭罪为主,而称名念佛是最有效的修福忏罪的方法。诸佛出世,以种种方法普渡众生,其中以称名念佛效果最大,“若一念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安乐集》卷上)。因此他到处劝人诵念佛号,还提出了 “十念相续”的念佛方法。后来称名念佛成了净土宗的主要修行方法。 《安乐集》大力宣扬净土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净土信仰和往生方法的理论,不断破除不利净土宗发展的各种言论和思想障碍,使净土法门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深入社会各阶层之中,为净土宗的创立和发展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后来他的弟子善导作 《观经疏》(即 《四帖疏》)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但道绰此书的缺点是体系比较零乱,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唐代另一位净土教僧人迦才评论此书 “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后之读者亦踌躇未决。”但尽管如此,该书在宣传净土思想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后来该书传入日本,受到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的重视,成为一宗圣典。 安乐集 安乐集中国佛教史书。二卷。唐道绰撰。道绰(562—645),净土宗创始人之一。俗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人,一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十四岁出家,广习经论,尤精《大涅槃经》,尝开讲《涅槃经》达二十四遍。后往太原开化寺师事慧瓒法师,研学空理。常住西河汶水石壁玄中寺,因睹寺中《昙鸾和尚碑》文,深有所感,遂舍弃《涅槃》讲说,改信净土。时为隋大业五年(609),四十八岁。其后三十多年间,每日念阿弥陀佛七万遍,礼拜供养,从不间断。自唐贞观以来,讲《观无量寿经》二百余遍,并广劝有缘者念佛,或用麻豆等物为数量,每称一名,便数一粒,如是乃至积数百万斛者。此即我国念佛数珠之滥觞。及至七十岁,犹生新齿。八十岁时,容色盛发,神气尤爽,犹畅谈净业。贞观十九年(645)示寂,终年八十四岁。弟子有善导、道抚、僧衍、道誾等。所著《安乐集》二卷,有人认为就是《净土论》二卷。 ☚ 华严五教止观 佛经音义 ☛ 安乐集二卷。唐代释道绰(562—645)撰。道绰,俗姓卫,并州 (今山西省太原)汶水人。十四岁出家入寺,用功尤为刻苦,学法尤为勤奋。对 《大涅槃经》特别有研究,曾开讲二十四遍。他继承北魏昙鸾一系净土思想,又从蒙山开化寺慧瓒禅师讲究空理,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他住玄中寺时,舍其 《涅槃》讲说,修习净土行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观想礼拜,精勤不断。先后为信众开讲《观无量寿经》约二百遍,讲经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的声音响彻林谷。因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后人称道绰为“西河禅师”。(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第396页)经他热心弘化,善导广劝道俗信众念阿弥陀佛名,遂使当时晋阳、太原、汶水三县七岁以上的男女人人都会念称阿弥陀佛的名号。由于他的博学,更由于他对佛法的执著研习,遂使他成为唐代净土教的一位受人敬仰的高僧。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曾驱车专程来到玄中寺访问道绰,为文德皇后祈愿。道绰净土学的主要特色,是重视经证。主张教法应该和时机相应,以菩提心为其根本,以念佛三昧为其要行。在他感召下涌现出不少净土法门高僧、如善导、道抚、僧衍、尼大明月等僧人。道绰的著作,现存的有《安乐集》上下二卷,亦称《净土论》。此书共分十二大门,每门有一番至九番料简,共三十八番料简,皆引经论劝信往生。集内引文共五十六部,其中经四十四部,律一部,论八部,释三部。第一大门中有九番料简,主要说明净土法门易修易证应时应机而广劝修学; 说明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宗,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说明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报身报土,上至菩萨下至凡夫俗子都可往生。第二大门有三番料简,主要说明凡要往生净土的人,须先发菩提心,批评大乘中人的偏执异见。第三大门有四番料简,主要是教相判释并显示全书正旨。第四大门有三番料简,以中国高僧行净土法门为示范,说明习此门的种种好处。第五大门有四番料简,说明难行道、易行道的区别和修习方法。第六大门有三番料简,主要说明十方净土惟安乐世界最为殊胜,劝人立志求往,机会莫错过。第七大门有两番料简,主要说明此土的厄缚和彼土的解脱,劝修净土。第八大门有三番料简,主要引证比较,劝人舍此土,求往生。第九大门有两番料简,主要说明弥陀净土有善无恶、有乐无苦,寿命长远不可思议。第十大门有两番料简,引经证明西方净土不可思议,劝人回向西方以成大益。第十一大门有两番料简,劝一切众生依善知识作向西意,并说明净土受生的殊胜。第十二大门有一番料简,以《十往生经》为证,劝人往生西方,并作颂总结,以功德回向一切。本书彰显自宗的学术思想集中表现在:第一、圣净二门思想,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由于找不到圣道、净土二种胜法,才生死轮回终不可解。第二、十念成就,即讲一个人十念相续称佛名字,一定往生之理。第三、末法思想,即指西方净土是佛法被灭后的唯一出路。早打算,早修持,早到达,早得益。否则,前途未卜,凶多吉少。此书在唐代中叶传入日本,因此在海内外均有很大影响,也是研习净土宗的重要资料。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