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学生近视预防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学生近视预防 学生近视预防儿童少年正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由于长知识的需要,长期进行着视近工作(近距离用眼作业)。如在学习期间由于学习负担过重,教室采光照明不良,不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等,均可促进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这种在学龄时期发生的,与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近视叫做学生近视,或称学校近视。 正常人近点距离和调节范围
(据胡诞宁等,1964) 病因与影响因素 有关学生近视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的学说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体质健康因素三个方面。许多科研资料表明,学生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交织一起的结果,而从生物进化的观点,环境因素应视为主因,从而树立近视可以预防的观念。 环境因素 视近工作时间对近视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最大。近年来,国外采用幼小动物实验,他们证明某些动物喂养在狭小的环境中都可成为近视。在学生中学习时间过长,学习负担过重,户外活动时间少,都使眼经常处于调节紧张状态,成为近视发生的主要因素。据调查,学生的近视率(视力低于1.0的近视)随年级的升高而增高,如在城市的小学阶段近视率一般为5~10%,初中阶段为10~20%,高中阶段为20~30%,大学阶段为30~40%及以上。又如同年龄的学生,在中学学习的近视率比在小学学习的高; 某些重点班的学生视力低下率 (视力低于1.0)比非重点班的学生高,农村学校学生的近视率和视力低下率比城市低(见表)。造成城乡学生视力差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学生每天读写时间较少,户外活动时间较多,农村地区开阔,有良好的望远条件,对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有积极作用。 城、郊学校中学生视力低下率(%)对比表
(据22省、市、自治区中、小学生视力调查结果,1980) 许多资料表明,我国1966~1976年期间(其时正值十年动乱,学业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各地学生的视力低下率明显地低于1966年前,也低于最近几年(参见表)。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7年)到大战期间(1944年),小学生的近视率由32%下降到17%; 中学生的近视率也由37%下降到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生的近视率即见猛增。据日本文部省1980年资料,中学生(相当于我国的初中生)的视力低下率(其中绝大部分是近视) 又增加到38.10%。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学生近视之所以显著减少,主要是由于日本当时处于战时状态,学生减少了学习时间,取消了为升学作准备的准备教育等原因。 不同年代中学生*视力低下率(%)
*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1962~1965年为7~12年级学生,1973~1975年为6~9年级学生,1980年为6~10年级学生。 视近工作条件不良亦是造成近视的后天环境之一。如学习环境中采光照明差,课桌椅不适合学生身材,书本字体过小,笔划过繁或印刷不清,都可造成眼书距离过近,从而使眼调节过度紧张。据哈尔滨市调查资料(1964) ,在采光不良的教室学习的学生,其近视率为17.1%,在采光良好的教室学习的近视率为9.6%。 儿童缺乏保护视力知识,长期不良的读写习惯也是一个促使学生近视发生的重要因素。据太原市12~14岁中学生的调查 (1980) ,有经常躺着看书习惯的学生,在近视组占60%,而在同年龄、同班级、同性别的非近视组占32%,说明经常躺着看书对近视的发生有明显影响。躺着看书不仅不能保持正确阅读姿式且影响眼书距离,光照条件也往往不良,易使眼处于调节紧张状态。 遗传因素 有些学说认为,高度近视(6D以上) 基本上是由遗传决定的,这类近视患者为数不多,大约占儿童总数的1~3%,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在学生近视中,其家族有无近视对学生本人近视的发生似有一定关系。据太原市调查 (1980),在539名近视学生中,其父母或父母一方患有近视的占24.3%,而同学校、同班级、同年龄、同性别的539名非近视学生中却只占10.4%。这种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尽管如此,大部分近视学生的父母并无近视,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有无近视这一家族因素,对学生本人是否发生近视并不起决定作用。只是提示我们对有近视家族史的学生更应重视做好预防工作。 体质和健康因素 有人认为儿童体质、健康状况可能对近视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如在患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之后易得近视。某些营养素的不足和过量(维生素B、钙、蛋白质、糖、某些微量元素等)与近视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如果上述不良因素的作用时间不长,在不良因素消除后,视力可恢复正常。 近视预防 近视发生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在预防工作中须强调综合措施,注意有关因素的各个环节,必须贯彻执行教育部、卫生部等中央十部委联合通知的《保护学生视力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并把重点放在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减轻学习负担、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等方面。 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要结合教学改革、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睡眠、进食、个人卫生和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小学生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大学生不少于8小时。大力开展体育运动,注意营养(蛋白质、维生素B、钙等),避免偏食,增强学生体质和抗病能力。 用眼卫生 要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书写习惯,讲究用眼卫生。阅读书写时应有正确坐姿,脊柱保持正直,身体不前倾,不耸肩,不歪头,大腿水平两足着地,体位稳定,使眼书距离保持在30~35cm(一市尺左右)。因为字体距眼越近,需要的调节力越大。当字体距眼50cm时,需要2个屈光度的调节,距离25cm时需要4个屈光度的调节,当字体与眼之间的距离小于25cm时,所需要的调节度就急剧上升(图),一般一市尺左右的距离需要3个屈光度调节,较符合眼的调节生理。阅读时应尽可能使书本的平面与视线成直角,此时书本上的每一个字体两笔划延伸到眼所形成的视角最大,字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象最清晰。为此,学生课桌面最好有15度左右的坡度,在平面桌上阅读时,可把书本上端适当垫高,这样头部略向前倾,便可使文字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影象。教育儿童不要躺在床上看书,不在行进的车中看书,不在暗弱或强光下看书写字,因在这些情况下需要频繁的调节,而且不可能保持合适的眼书距离,容易使眼疲劳。读写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每30~40分钟要休息片刻,进行望远或做眼保健操等,以消除眼的疲劳。儿童连续看电视时,每半小时到一小时亦应休息5~10分钟,眼与电视屏面的距离一般应为屏面对角线的5~7倍,屏面的高度可略低于眼高。为避免耀眼,室内可有一定的照度。 眼物距离与调节度(D)的关系(据儿童少年卫生学,1979) 改善学习环境 学校的教室、阅览室、实验室要符合卫生标准。自然采光要求光线均匀,采光系数 (窗的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应不低于1:6,室外不应有高大的遮挡物。人工照明的灯具要合理布置,使照度均匀,课桌面和黑板面上的照度不宜低于100 lx。定期粉刷教室墙壁,黑板保持乌黑。教师板书要工整,字体不要过小。书本、油印教材上字体的大小,应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年龄小的字体应该大一些,文字与纸张的黑白对比应该明显,字体要清晰。课桌椅应按学生身高配置,并定期调换学生座位。 消除眼调节紧张 为缓解或消除眼的调节紧张,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❶眼保健操: 每天至少做两次,做到穴位准确,坚持经常,详见“眼保健操”条。 ❷望远: 向5m以外的远处眺望,朝向光线柔和处的目标,每日可进行3~4次,每次5分钟左右。 ❸晶体操: 通过反复凝视近处和远方,使晶状体充分伸展,以达到缓解或消除调节紧张的目的。方法有远点和近点交替凝视,凝视速度一分钟反复交替8次,15分钟为一回,每天可做2~3回。另一方法是使眼的视线从眼前0.5m逐渐向远方移动,直至凝视到3~5m处,此法每天可进行多次。 学校重视 为了预防学生近视,学校应把学生视力保护列入学校工作议程,建立合理的制度。如定期检查学生视力(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及时统计分析; 定期检查教室的采光照明情况,要求班主任教师,学校卫生人员积极开展保护学生视力工作; 同时要经常向学生及学生家长宣传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改进家庭的采光和照明,督促学生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等。 近视矫治 矫治主要对象是那些未戴眼镜的,年龄较小,程度较轻的初发者,也即假性近视的学生,以控制和降低学校近视的患病率。矫治方法一定要以安全可靠、简便易行为原则。可以采用双眼远雾视法、眼保健操、推拿、耳针及经过科学鉴定后的眼药水滴眼。根据情况也可以二、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远雾视法是给学生戴上+2.00D~+3.00D屈光度的眼镜,进行远眺或户外活动。每天戴镜半小时,六天为一疗程,连续进行三个疗程。远雾视法不仅可用于矫治假性近视,也可用于诊断假性近视。 眼镜如何配戴比较合理,目前一般认为近视早期最好不忙于配镜,因此时假性近视成分较大,戴上眼镜有镜片帮助调节,睫状肌与晶状体就不需要放松调节,促成了近视的固定。如在积极采取视力保护措施后仍无改善,又明显影响学习就应配戴,配镜前应请眼科医师作检查及指导。 ☚ 学生视力监测 眼保健操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