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xuesheng siwei nengli depeiyang
在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他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是自觉、深刻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思维过程有自身的规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常体现在思维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根据思维规律、化学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
❶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思维是在感性材料和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一定的知识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学时力求深入浅出,启发渐进,从化学与生活、科技、社会的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诸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内在的求知欲,鼓励他们积极思维,自觉地探索钻研。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注意从三个方面拓广学生的知识视野。一是通过复习、练习、强化学生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一些更深、更广泛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二是重视运用化学实验和其他直观教学手段,给学生更多、更完整的感性材料作为推理的依据,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批判性水平; 三是教会学生运用化学语言进行思维。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以通过正确的口头表达或书面记载来实现判断、推理的全过程。
❷ 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思维过程往往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并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正是在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化学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地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并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和范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但必须强调三点: 其一,要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问题。太易太难、过大过小、模糊不清的问题都起不到调动思维积极性的作用。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所提问题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含需经分析、比较、综合等才能得出结论的末知成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不断地予以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以把握问题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培养思维能力。其二,注意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并作新的变换或组合; 强调从不同角度思考化学问题,灵活寻求解决问题的种种正确答案和最佳途径,培养求异,多解和优化的能力,发展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善于建构处理化学问题的新方案,并能客观地考虑正反两方面的论据,随时修正方案,使结论更符合实际。其三,重视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认知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考问题的热情。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目标,设计有一定难度、启发性强的某个问题或内在逻辑关系密切的问题系列,引导学生按问题的指向,阅读有关内容,展开积极思维,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和在新异事物或困难面前灵活应变的能力。
❸ 善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归纳、演绎等方法 化学教学在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检验的一般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教师指导下,依据以实验为基础,以归纳、类比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学科特征,学习间接知识。因此,教学中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有助于学生按照化学学科特征进行系统的理性活动,加强思维的深刻性。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化学教学要求学生从事实或实验现象中形成概念、理论和规律,掌握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关系,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变化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以获得一般的结论。比较是确定同类事物的共性和特性,掌握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重要方法。化学教学中可比较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同族元素或不同族元素之间的比较,相近物质或相似概念之间的比较,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对应比较等,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在分析、综合、比较具体化学事实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有关的化学概念或化学原理,要用归纳的方法; 根据物质的通性 (或结构特征) 学习(或推测) 具体物质的性质,要用演绎的方法。在思维过程中,归纳与演绎又往往是交替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对象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学会推理,以提高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