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孤岛文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期间一批爱国作家在上海租界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学运动。当时,留在上海而未向内地转移的爱国文化人士围绕在共产党地下组织周围,利用“孤岛”(英法美外国租界)这一特殊区域,继续开展公开或隐蔽的抗日文化活动。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等曾一度繁荣,特别是戏剧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创作并演出了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于伶的《夜上海》《大明英烈传》等;参加翻译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和高尔基的小说;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鲁迅风》等。孤岛文学有力地打击了敌伪文化势力和黄色文艺,提高了上海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意识,成为当时全国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鲁迅风”派 存在主义 ☛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在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开展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八一三” 事变后,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以外的周边地区成为沦陷区,这两个地区犹如孤岛一般。郑振铎、陈望道、许广平、周建人、王任叔、阿英、师陀、唐弢、柯灵、李健吾等作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左联时期革命文学的传统,出版了许多进步文学作品和文艺刊物,其中有 《鲁迅全集》、《西行漫记》 和瞿秋白、方志敏的译著;演出了 《夜上海》、《明末遗恨》 等戏剧,同汉奸文人,以及宣传奴化和色情的 “大东亚文学” 进行斗争,有力地鼓舞了上海广大群众的抗日救国的信心和勇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租界地区,“孤岛” 的政治环境急剧恶化,大批进步文艺工作者与进步报刊被迫撤离或转入地下。 ☚ 革命文学 问题小说 ☛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抗日战争前期上海租界的文学运动。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尚未被日军占领的英法等租界形同“孤岛”。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里,一部分进步作家和文化工作者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坚持抗日文艺活动,直到1941年12月8日 “珍珠港事件”发生,共四年零一个月。这段时间内上海租界里的进步文学运动即被称为“孤岛文学”。其主要成就是戏剧与杂文的创作。阿英的南明史剧《碧血花》 (又名《葛嫩娘》)、《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杨娥传》,于伶的《大明英烈传》和《夜上海》,李健吾翻译的《爱与死之搏斗》等,巴人、唐弢、柯灵、孔另境等分别创作的杂文集《边鼓集》、《横眉集》都是重要的收获。其他方面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梅益等主编的报告文学集《上海一日》,陆蠡的散文集《囚绿记》,师陀的长篇小说《马兰》,林淡秋的《隔壁戏》、钟望阳的《小圈子里的人物》等儿童文学作品。此外,在文艺思想战线上批判了“与抗战无关”论和汉奸文学、色情文学。还出版了20卷本的《鲁迅全集》和斯诺报道延安革命根据地抗日斗争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等著作,以及《杂文丛刊》、《鲁迅风》、《文艺新闻》、《戏剧与文学》、《剧场艺术》等刊物,多达100多种。上海“孤岛”的文学运动,对于打击敌伪文化势力,提高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抗日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国抗日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七月诗派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