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孟德维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孟德维尔1670—1733Bernard Mandeville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伦理学家。出生于荷兰一个很有名望的家庭。1685年进莱顿大学学习医学与哲学。16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开业行医。后长期定居英国,所以史学家一般都把他归入英国思想家之列。著有《蜜蜂的寓言》、 《关于宗教、教会和国家幸福的自由思想》、《对荣誉起源的研究》、《对刑事犯罪原因的研究》等。孟德维尔反对沙夫茨贝里的共同道德感和仁爱主义伦理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霍布斯的利己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各种欲望和意向,都发端于利己心;不论在自然状态下或在社会状态下,人都是“非常自私专横而又狡猾的动物”。人们即使做了好事,其动机也是出自利己的本性。去营救一个溺水的儿童,尽管行为的后果是好的,但营救人的目的是为了解除自己看到这个儿童淹死时惨状所引起的痛苦,因而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他有时也肯定利他的高尚行为,但认为其动机也是出自保持自尊和追求荣誉。即使一时忍受痛苦,最终也是为了由荣誉和自尊而得到的快乐。与霍布斯认为人的利己心并非是一种恶的观点不同,孟德维尔认为人的利己心是必要而有益的,但它是一种恶习。他提出了两种衡量利己欲望切利己行为都是恶;一种是从对人是否有用的效果出发,因为利己心对人有用,使人快乐和幸福,促进整个社会发展,所以私恶又具有公利的性质。他认为,人类社会好比一个蜂巢,只有每个人在贪欲和私利推动下,不择手段地追求私利,整个社会才能是一个美好繁荣的整体。他断言,没有人的利己心就没有道德,也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私恶就是公利,利己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源泉。不过,他并不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私恶都会变为公利。因为要实现这种转变,一方面要协调由于人类自私本性而必然存在的竞争;另一方面还要控制极端私欲而暴发的侵害和破坏性行为。为此,必须依靠社会法律和其他政治手段。立法者和道德家的任务,就是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使人们相信克己比放纵嗜欲更有利,注重公利比只顾私利更有好处。孟德维尔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真实地反映了资产阶级获得政权后的精神世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