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思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孙思邈581—682孙思邈 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北周时隐居太白山。隋文帝征为国子祭酒,称疾不就。唐太宗即位,召至京师,不受职位。显庆四年(659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不受。上元元年(674年),赐给良马、宅第居住。当时名士均与来往,以师礼事之。自幼博涉经史,兼好佛学,医学尤为精妙。著《千金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认为治愈一病,救人一命,等于施舍千金,因之著书皆以千金名。其书共收集五千三百多个药方,如用动物甲状腺及昆布、海藻等含碘量丰富的植物治疗人体甲状腺肿,以常山(药名)治疗疟疾等,在当时皆十分先进。并独立设科,首列妇女、儿童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以分类。注意研究自然与人体的关系,认为“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著作除《千金髓方》外,余皆传世,对我国医药学贡献很大,后业遵为“药王”,他所居住和采过药的五台山被称为“药王山”。 孙思邈 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道士,医药学家。他崇敬老庄,对老庄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少年时就勤于学习。不求名利,隋、唐皇帝召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长期隐居在陕西终南山中的五台山,研究医药学,写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生论》、《保生铭》等多种著作。由于孙思邈精于医药,体谅人民的疾苦,认真给百姓看病,受到人们的尊敬。后世尊称他为“药王”,称他隐居的五台山为“药王山”,建药王庙。 孙思邈 《酉阳杂俎·前集》 卷二:
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相接,每来往互参宗旨。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曰: “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 宣公辞曰: “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孙谓曰:“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十首,尔传与予,予将救汝。” 老人曰: “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孙曰: “尔第还,无虑胡僧也。” 自是湖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孙复著 《千金方》 三十卷,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晓。及卒后,时有人见之。 玄宗幸蜀,梦思邈乞武都雄黄,乃命中使赍雄黄十斤,送于峨眉顶上。中使上山未半,见一人幅巾被褐,须鬓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夹侍立屏风侧,以手指大盘石曰: “可致药于此。上有表录上皇帝。” 中使视石上朱书百馀字,遂录之,随写随灭。写毕,石上无复字矣。须臾,白气漫起,因忽不见。 《列仙全传》 卷五: 孙思邈,华原人。七岁日诵千言。独孤信见之曰: “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耳。” 及长,好谈老庄。周宣帝时,以王室多事,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神,求度世之术。洞晓天文推步,精究医药,务行阴德。偶见牧童伤小蛇,血出,思邈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裹,放于草内。旬余出游,见一白衣少年下马拜谢曰: “吾弟蒙道者所救。” 思邈未即省。少年复邀思邈至家,易以己马,偕行如飞。至一城郭,花木盛开,金碧炳耀,俨若王者之居。少年延思邈入,见一人袷帽绛衣,侍从甚众,忻喜趋接,谢思邈曰:“深蒙道者厚恩,故遣儿子相迎。” 因指一青衣小儿云:“前者此儿独出,为牧竖所伤,赖道者脱衣赎救,得有今日。” 乃令青衣小儿拜谢。思邈始省昔日脱衣救青蛇之事。潜问左右此为何所,对曰:“此泾阳水府也。” 绛衣王者命设酒馔妓乐宴思邈,思邈辞以辟谷服气,惟饮酒耳。留连三日,乃以轻绡金珠相赠。思邈坚辞不受。乃命其子取龙宫奇方三十首与思邈,曰: “此可以助道者济世救人。” 复以仆马送思邈归。思邈以是方历试皆效,乃编入 《千金方》 中。隋文帝徵为国子博士,不就。尝密谓人曰: “过此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生民。”至唐太宗召,始诣京师。上讶其容少,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之徒,岂虚言哉!”永徽三年,年已百余岁。一日沐浴,衣冠端坐,谓子孙曰:“吾今将游无何有之乡矣。”俄而气绝。月余颜色不变,及入棺,唯空衣焉。后明皇幸蜀,梦思邈乞武都雄黄,即命中使赍十斤送于峨眉顶上。中使上山未半,见一人幅巾被褐,须眉皓白,二青衣童丸髻夹侍,指大盘石曰: “可置药于此。石上有表录谢皇帝。” 使视石,上大书百余字,遂录之,随写随灭,写毕,石上无复字矣。须臾白气漫起,因忽不见。成都有一僧,诵 《法华经》 甚专,虽兵乱,卒不能害。忽一日,有仆人至,云先生请师诵经。经过烟岚中,入一山居,仆云: “先生老疾起迟,请诵经至 《宝塔品》,欲一听之。” 僧诵至此,先生出,野服杖藜,两耳垂肩,焚香听经罢,遂供僧以藤盘竹著,秫饭一盂,杞菊数瓯。僧食之,绝无盐酪味,美若甘露。复赠钱一缗。仆送出路口,僧因问曰:“先生何姓?” 曰: “姓孙。” 曰: “何名?”仆于掌中手书 “思邈” 二字。僧大骇,视仆遽失不见。视钱,皆金钱也。僧自此身轻无疾。宋真宗时,僧已二百余岁,后莫知所之。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卷四九引《山西通志》: 孙真人庙,在猗氏县庄武王庙内。王讨叛有疾,唐德宗命真人孙思邈来医,因建祠于庙左,祷药即愈。 [案] 孙思邈为唐代名医,《千金方》 为中国医学名著。世人神其术,故复神其人。祀为药王,亦其宜也。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学家,生于北周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一生专心致力于研究医道和养生术。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关于导引的方法阐述很有价值。书中阐述了“腰痛导引法”、“天竺国按摩法”、“调气法”等具体操练方法。在《福禄论》、《摄生真录》、《孙真人摄生论》中还记载了他的逐月养生法。他身体力行,有丰富的锻炼经验。曾记载:“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 ☚ 巢元方 蒲处贯 ☛ 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拒绝唐太宗等要其任国子博士的聘请,长期居住民间,生活朴素,采种中药,研究医学,为人治病,著书立说。系统总结唐以前我国医学发展的丰富经验,结合个人80年临床经验,写成两部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在学术上,孙氏重视民间医疗经验,总结出用动物甲状腺防治甲状腺肿大; 用动物肝防治夜盲; 应用葱叶作为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记录流传的下颌脱臼整复法,一直沿用至今;他使用的硫黄伏火法则是我国最早的火药配方。此外对采药、炮炙、针药并用经验等,都有一定的贡献。尤为可贵的,孙氏对鬼神致霍乱、服石长生等持批判态度,正确论述霍乱的病因和养生之道。孙氏治学精神不墨守成规,出色地发展了仲景学说。 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幼年体弱多病,18岁起立志学医,刻苦钻研古代名医名著,学习民间的医疗经验。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后授予他官爵,他都加以拒绝。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散乱浩繁,求检至难,小人又多行诡计玷污医业,乃以人命重于千金为喻,撰写《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各30卷。这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翼方》记载了1105种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炮制等内容,丰富了祖国的医药宝库,故孙思邈被人们尊为“药王”。《千金要方》中有“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个医德专篇,有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其医德思想与行为主要表现在:(一)医生应以救死扶伤为职责,不应沽名钓誉。“不得于性命之口,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二)对病人一视同仁,一心赴救,负责到底。“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不分“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尽力救治。(三)诊断要仔细、准确,下药不得差错,医治不怕脏臭。“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赡视,人所恶见者,……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四)用药只求经济适用,不必讲究贵重。如对于除热解毒,“今诸疗多用辛甘姜桂人参之属,此皆贵价难得,常有比行求之,转以失时;而苦参、青葙、葶苈、艾之属,所在尽有,除热解毒最良,胜于向贵价药也。”(五)医生应精研医术,谦虚谨慎;应相互学习,不应彼此嫉妒。“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夫为医之法,不得……訾毁诸医,自矜己德。”“愚医相嫉,贼人性命,甚可哀伤。”(六)反对医方保密。他批评“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甚可怪也。”他以刊印公布自己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实际行动,为人们树立了公开秘方的榜样。 孙思邈(约581~682)唐初,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是一个博通经史百家的医学家。曾受到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召聘。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等。其中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最为著名,是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编成的。此书从基础理论到各科临床,都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在疾病分类、证候记述、治疗等方面理法方药俱备,有许多宝贵经验。在我国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他的道教信仰,在著作中掺杂了不少的迷信成分,应当加以辨别。 孙思邈中国唐代医药学家。生于581年,卒于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自幼聪颖洞达,7岁就学,目诵千言,20岁,读百家书,善谈老庄,兼好释典。及长,明阴阳术数之理,尤精导引医疗之术,系统总结了唐以前中国医药学的丰富经验。所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遍涉临证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可谓中国最早之医学百科全书。书中强调医德,重视妇儿科和民间医药经验,又提出了包括食治疗法、脏器疗法、葱管导尿法、奇穴、阿是穴等一系列有价值的宝贵医学资料。故唐以后中国不少中医药的著作,多引据本书,并在朝鲜、日本也被奉为圭臬。他创立的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为后世以方类证的端倪。《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3卷,次为《少小婴孺方》2卷。在药物学方面,特别注重辨证用药。他以虚劳为例,论述辨证用药加减二十五法。 孙思邈581—682唐初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博涉经史,精通医学。长期隐居家乡,在为百姓治病之余,致力于医学研究。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唐太宗征为谏议大夫,皆推辞不就。在吸收前人成果,总经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写成《千金月令》3卷、《千金方》30卷、《千金髓方》20卷、《千金翼方》30卷,列举了8000余种药物的药性、采集时间和制作方法,记载了6000多个药方。不仅总结了唐以前各科医学的成就,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由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成果斐然,受到了后人的崇敬,被尊为 “药王”。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唐医学家。据《旧唐书·孙思邈传》,系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周宣帝时,隐居太白山,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唐太宗、高宗为他授爵拜官,均固辞不受。毕生研究学术,“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30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他为道士,既治病,又倡养生,使医学与养生学相结合。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千金方》。其余著作,仅有部分存留。北宋崇宁二年(1103),被追封为妙应真人。1124年以他的著作择要编成的《千金宝要》刻碑于华阴。明隆庆六年(1572 ),又刻《千金宝要碑》,竖于耀县五台山,并称该山为药王山。山上有孙思邈纪念祠及与他有关的碑刻数十通。 ☚ 索敞 李淳风 ☛ 孙思邈 095 孙思邈唐医学家。力倡和身体力行医务道德,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专门论述医德。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即取义“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跻之,德逾于此”。认为医生工作时要心静无欲,有仁慈同情之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精成论》)。任何一位品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都不会谋取私利,“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凶吉,护惜身命”(同上)。应全心全意为患者治病。主张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像对待父母兄弟一样。“若有恶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贵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同上)。医生出诊时,应“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同上),对“有患疮疾、下痢、臭秽不可瞻观,人所恶见者”,要“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同上)。他主张医生必须谦虚宽容,反对医生行医时“多语调笑,谈谑喧华,道说事非,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同上)。认为医生不遵医德就是“含灵巨贱”,主张医生应将己知的药方,广为传播。他力行医德,品德高尚,医术高超,深入细致察病治病,详细记录病情,总结研究,亲自护理病人。对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 颜之推 玄奘 ☛ 孙思邈 031 孙思邈581—682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因病学医,勤奋研学,攻读经史,博览医书,研究历代名医著述。青年时行医乡里,成为医术高明的医生。隋唐两代皇帝曾屡次招他做官,他因厌恶官场生活,都托病拒绝。他一生行医治病,致力于医药研究,在临证各科、药物学、养生学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他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都符合现代医学理论。他对脚气病有详细记载,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谷糠、黑大豆和鲜乳进行治疗,方法正确,较国外记载早1000多年。他注重辨证用药,讲究药物的保存与炮炙,还经常上山采药,被称为“药王”。他非常重视医德,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具有高尚医德,对病人不分富贵贫贱,一视同仁,认真诊治。他经常免费为人治病,并告诫医者不能以医疗技术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他积极提倡养生防病,主张未病先防,防重于治。告诫人们不要随地吐痰及过量饮酒,应经常运动,细嚼慢咽,饭后漱口。这是至今仍适用的卫生知识。晚年专心著述,编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书中记录了很多宝贵的临证治疗经验,整理了唐代以前的医疗处方,记载医方6500多个(包括国外传入良方)。对疾病的认识达到新水平,创立了脏病、腑病分类。书中首列妇科病、儿科病,为妇科、儿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书中论述针灸疗法、养生法、饮食疗法,并专论医德,确立医师道德规范,至今仍适用。此书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氏在医学上的卓越贡献,使我国医学发展达到了新的阶段。公元1081年,孙氏诞生500年之际,宋代为之刻碑立传。1961年中华医学会举办学术报告会,纪念孙氏诞生1380周年,并发行纪念邮票。 ☚ 陶弘景 巢元方 ☛ 孙思邈 孙思邈约581—682唐代道士、医学家、化学家。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诊治,以致家产耗尽。因而年轻时立志从医求道,博览群典,往来于川陕山中修炼及采药,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均召其做官,皆辞不就。晚年隐居磬玉山(又名五台山,位于耀县)。永徽三年 (652年) 著《千金要方》: 永隆二年 (681年),再著 《千金翼方》,总结采药行医与养生所得,颇多成就。后人尊为“药王”。宋徽宗时追封为“妙应真人”。尚著有《摄生论》、《保生铭》 等。 ☚ 陆修静 赵归真 ☛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唐朝著名医药学家。世称孙真人或孙处士。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孙氏从小多病,喜好读书,刻苦钻研医学,兼通佛、道之家。20岁时,即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他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凡是某方面有专长的人,他都不远千里去求教。对于病人的求治,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反映了孙氏崇高的医德,成为后世医家的楷模。孙思邈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散乱浩繁,难以检阅,因此博览群经,勤求古训,删裁繁复,并附已验之方,以“人命至贵,重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思想作指导,撰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卷,30年后又撰成《千金翼方》30卷。孙思邈埋头研究医药学,从事医疗实践达80年,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孙思邈 陕西郿县太白山碓窝 (孙思邈曾在此隐居) ☚ 陶弘景 孟诜 ☛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Sunsimiao隋末唐初的杰出医药学家。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博学而喜欢钻研医术。隋、唐两朝都曾授予他官职,被他拒绝。孙思邈总结了唐代以前人们的医学理论和大量临床经验,著《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他在继承和研究前人成果的同时又注重吸取民间同疾病斗争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古医书中一些不合理的药方进行了淘汰和修改,大胆采用了很多新方,首创“复方”,对医学发展作出重大建树,有的一方治多种病,也有一病有多种药方。他研究了妇女与男子、小儿与成人生理上的差别,首次提出独立设科。他十分重视药性和特效药物的研究,重视药物的采集方法和采集季节的研究,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 魏徵 唐太宗李世民 ☛ 孙思邈581—682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医术高超,不慕名利,提倡医德,为民解除疾苦。他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其中论病处方,以脏腑虚实分类,对祖国医学有较大贡献。参见“历史”、“体育”中的“孙思邈”。 孙思邈精医术,善导引养生。其养生术以医理为基础,注重导引行气。提倡胎儿和幼儿保健;强调有规律生活,反对服石。承前启后,发展了古代导引。参见“医药卫生”中的“孙思邈”。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我国唐朝医学家、养生家。少时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并收集整理了很多药方,在针灸和医治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很有成就,对祖国医学、药学和养生学都作出了较大贡献。他曾拒绝为皇帝当医官,而甘愿留在农村为贫苦百姓治病。主要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孙思邈强调要根据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来摄生养性,重视身、心两方面的保健。博采诸家养生之道,用歌诀的形式提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主张“去思虑”,“去烦恼”,并告诫人们要运动,但不要运动过分。还提出“善养性者,则治未治之病”,强调预防为主。除著书讲述大量保健知识外,孙思邈还创编了许多自我按摩、气功等中国传统的健身法,并亲身实践。每天坚持三种体育锻炼:练两遍自编的健身拳;作一次按摩;练一遍气功,数十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打拳时,思想高度集中,甚至听不见别人喊他,按摩时则注意触及全身各关节。同时非常注意气功中精、气、神的锻炼,做到动静相兼,内外结合。气功和按摩的许多长处一直流传至今。正因为注意养生,他的身体由少年多病变为老而犹壮。90多岁以后身体各系统仍然健康,耳不聋、眼不花,记忆力不衰。他的医学名著《千金翼方》就是在他年近百岁时完成的。 ☚ 中国名人长寿录 华佗 ☛ 孙思邈581-682sūn sī miǎo《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历代诸家本草(196)。人名。唐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世称孙真人或孙处士,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善谈庄老,通百家说,兼好佛教经典,学识广博而淡于仕途,尤以医道见长。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 (今陕西耀县) 人。少时因多病而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诸子学术,兼通佛典。他总结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个人行医实践,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首列妇女、儿童疾病,对中医妇科、儿科创立发展有重大贡献。倡导脏病、腑病分类、在证候记述、治疗方法、药物方剂上都有创新,有“药王”美誉。其对医德,不仅详细论述,而且身体力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 孙中山文化基金会奖 孙子兵法 ☛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唐代名医,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 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在临床方面,注意探讨病源及如何用药,尤其注意切脉,对于药草的搜集,付出过辛勤的劳动。特别是他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整理各家药方、针灸等,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首次提出妇女、幼儿疾病分科,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因而后人尊他为药王。 ☚ 文成公主 玄奘 ☛ 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长期在民间采药行医,重视民间医疗经验。积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两部学术著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各科兼备、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他的 《大医精诚论》较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医生必须恪守的道德标准,痛斥了当时医界的不良风气,其中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的名言,赢得了后世医家的普遍推崇。由于他在医药方面的卓越贡献,后世尊之为 “药王” ,立祠纪念。 孙思邈(581—682)sūnsīmiǎo唐代著名医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 人。博通经史百家, 少年时因病学医,长期在家乡隐居。采集唐以前许多医药文献, 结合个人经验, 编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 卷, 系统总结了我国唐以前各科医学的成就, 尤其重视妇、儿等科。在疾病分类、证候记述、治疗理法方药等方面, 有许多宝贵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其中也有一些糟粕。 孙思邈 孙思邈 孙思邈孙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使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仍坚持攻读经、史和医学科学知识,二十岁即以良好的治疗效果行医于乡里。此后,他更加勤奋地钻研古代名医名著和四处寻求采访流传在民间的医疗经验,往往为一个单方或一味药的炮炙方法而不远千里去求教。对于患者的求治,他强调:“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照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嶮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因此,他的医疗思想和道德品质为历代所称道,成为后世医家之师表。 ☚ 杨上善 苏敬 ☛ 孙思邈581—682唐杰出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学识广博,精通经史百家,少时因病学医,久在家乡隐居。隋、唐二朝均请为官,坚辞不受。他采集唐前诸家医药文献及自己经验,编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系统地总结唐以前各科医学成就。提出医家要“大胆心细,智圆行方”,更须刻苦钻研,以忘我精神救治病人,才可成为“苍生大医”。 孙思邈581—682唐医学家。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据云出身农家,幼时体弱多病,立志学医,并精通老庄百家学说及佛教经典。二十一岁时,开始行医。隋文帝、唐太宗、高宗时,均征召作官或授以爵位,不受。高宗上元元年(674)赐长安光德坊宅第居住。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注重从人的生理上和客观自然界的关系来探讨病源,临床时,注意用药和切脉。曾广泛收集和研究药草,创立复方,后人尊他为“药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写成《千金方》三十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的贡献。(参考图338、339)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