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孔子的美学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kongzi de meixue sixiang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孔子是从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一个角度切入美学研究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仁”或“不仁”,则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和主观修养。孔子发现,在人的主观修养过程中,审美和艺术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它们对人的精神的影响特别深刻有力。因此,孔子认为艺术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人的主观修养,应该从《诗》开始,用“乐”来完成,“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的这个思想也影响到他对审美和艺术的规定。孔子认为,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因此,孔子非常强调艺术必须是“美”和“善”的统一,必须是“文”和“质”的统一。《韶》乐尽美又尽善,所以孔子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审美享受,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孔子提出了它的审美标准:“和”。所谓“和”,其着重点并不在于音调本身的和谐,而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还对美感的心理特点作了分析,这就是他所提出的“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所谓“兴”,就是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所谓“观”,就是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云的情况,以及诗人之志意。所谓“群”,就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中起到交流思想情感、维持社会安定的作用。所谓“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在这里,显然孔子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是多种因素、多种内容的统一;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对人的精神具有感发作用,从总体上产生一种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他认为,自然景物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主要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孔子的这个命题直接引发了“比德”的理论,从而在我国美学史、文学史、艺术史上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审美活动 老子的美学思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