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孔子百科辞典︱附录孔子年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孔子百科辞典︱附录孔子年谱
  • 位置: 首页/附录库/孔子百科辞典

附录孔子年谱

 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一岁。
 (1) 孔子姓名籍贯。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相传孔子母颜徵在因祈祷尼丘山而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2) 孔子生年。关于孔子生年有两种记载,据《穀梁传》,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公羊传》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公》、《穀》两传均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史记·鲁世家》: 襄公“二十二年孔丘生”。《孔子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并云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生。两说相差一年。司马贞《孔子世家》索隐说:“今以为二十二年,盖以周正十一月属明年,故误也。”周正建子,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司马贞认为《公羊传》所记的“十一月庚子,孔子生”是用的夏正,因此按照周正十一月当属于明年,所以《史记》就往后推了一年记在襄公二十二年了。按司马贞的说法,则《公羊传》、《穀梁传》所记都用夏正,自然应以《公》、《穀》为正。但是据研究《春秋》历法的学者考定,认为《春秋经》里成、襄、昭、定、哀都用的是周正。所以狄子奇说:“周正建子,十一月乃今之九月,安得属明年耶?”(《孔子编年》卷一)
 崔述云:“按《春秋》,郈、费之堕,在定公十二年而《孔子世家》在十三年,是《史记》之年,证之孔子所书而不合也。《鲁世家》及《年表》孔子去鲁,皆在定公十二年而《孔子世家》在十四年,是《史记》之年,即证之其所自为之书而亦不合也。故今从《春秋传》。鲁襄公之二十有一年,则周灵王之二十年己酉也。又案: 《春秋》是年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则庚子乃十月之二十一日,既无闰月则十一月中不得复见庚子,故今从《穀梁》。周正之冬十月,则今夏正之秋八月也。”(《洙泗考信录》卷一)
 孔广森《公羊通义》云:“陆德明《释文》谓‘庚子孔子生,传文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一本作十一月庚子’。今以十月庚辰朔校之,知旧作十一月者误,故定从《释文》本。”
 (3) 孔子出身。《史记·孔子世家》说:“其先宋人也。”在西周时,宋湣公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弗父何,次子叫鲋祀(又作鲂祀、方祀),鲋祀把宋炀公熙(宋湣公之弟)杀了,自己即位,就是宋厉公。弗父何这一支就在宋国为卿,孔子就出自弗父何这一支。据《世本》说:“宋湣公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甫(父),正考甫生孔父嘉,为宋司马,华督杀之而绝其世。(指绝其卿大夫世袭之位——引者)其子木金父降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为华氏所逼,逃奔鲁国为防大夫(“叔”是他的字,故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字名相连,故称叔梁纥,为陬大夫公邑宰,故《左传》称“陬人纥”)纥生仲尼。”(《诗经·商颂·那》疏引)《孔子家语·本姓解》所叙与《世本》基本相同,只是祁父作睾(皋)夷。江永说:“祁父盖即皋夷之字。”(《乡党图考》)今列表如下:


 孔父嘉的子孙乃以孔为氏。孔父嘉被宋太宰华督所杀,木金父降为士。到了防叔,为华氏所逼才逃到鲁国陬邑,以后为鲁人。杜预《左传》注认为木金父即迁鲁,今从《世本》。
 相传孔子兄名孟皮字伯尼(见《孔子家语·本姓解》)。
 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 三岁。
 孔子父叔梁纥卒。《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防山在曲阜东。《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
 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鲁襄公二十六年) 五岁。
 孔子弟子秦商生。据《孔子家语·弟子解》:“秦商,鲁人,字不慈,少孔子四岁。”故当生于此年。秦商应是孔子弟子中最长者。
 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 七岁。
 (1) 弟子颜繇生。颜繇是颜渊的父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颜无繇,字季路,又称颜路、季路。据《孔子家语·弟子解》说颜繇“少孔子六岁”,故当生于此年。
 (2) 周灵王卒,子贵立,是为周景王。
 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 八岁。
 吕元善《圣门志》谓弟子冉耕少孔子七岁,则当生于此年。冉耕字伯牛,为孔子早期弟子,列德行之科。
 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 十岁。
 (1)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当为十岁以前的事。
 (2) 弟子子路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3) 鲁襄公卒,子稠立,是为鲁昭公。
 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鲁昭公二年) 十二岁。
 弟子漆雕开生。《孔子家语·弟子解》:“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本名漆雕启,避汉景帝刘启讳,改作开。
 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 十四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少孔子十三岁。”则当生于此年。《家语·弟子解》作“少孔子三十三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隐、正义引)今本《家语》。又作“三十六岁”,未知孰是。
 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 十五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鲁昭公六年) 十六岁。
 弟子闵损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当生于此年。
 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 十九岁。
 孔子娶丌官氏女为妻。《孔子家语·本姓解》:“至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案丌又作亓,古其字,音基,丌官,复姓。韩[[!GF8CE]]造《孔庙礼器碑》云:“并官圣妃在安乐里。”字作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三)顾蔼吉《隶辨》吴玉搢《金石存》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都以作“并”为是。
 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 二十岁。
 孔鲤生,字伯鱼。孔子二十岁为委吏(主管仓库),据说孔鲤生时正好鲁昭公赐孔子鲤鱼,故名鲤(见《孔子家语·本姓解》)。
 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一年) 二十一岁。
 孔子为乘田(管理牛羊牲畜)。《论语·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鲁昭公十七年) 二十七岁。
 孔子学于郯子。郯子来朝鲁,讲到古代官制。《左传》说:“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 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昭公十七年)
 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 三十岁。
 (1)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2) 弟子冉求、商瞿、梁鳣、冉雍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梁鳣,字叔鱼,少孔子二十九岁。”冉雍,字仲弓,《家语》云:“少孔子二十九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隐引)知四人均生于此年。
 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一年) 三十一岁。
 (1) 早期弟子颜路、曾点、冉耕、子路、闵损等当在此前后从学。
 (2) 弟子高柴、巫马施、宓不齐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高柴,字子羔,少孔子三十岁。”“巫马施,字子旗(又作期),少孔子三十岁。”“宓不齐,字子贱,少孔子三十岁。”知三人当生于此年。
 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 三十二岁。
 (1) 子贡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2) 本年四月,周景王贵卒,周敬王匄立。
 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三十四岁。
 (1)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左传》昭公七年:“孟僖子将死……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孟僖子卒于昭公二十四年二月,可见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学礼当在此年。因《左传》记此事在昭公七年孟僖子病时,连带叙述了他死时的话,《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年十七孟僖子卒”,乃误记于昭公七年。孟懿子即仲孙何忌。南宫敬叔名说,又作阅,即仲孙阅(说),因居南宫故以为氏,字叔,谥敬,故称南宫敬叔。
 (2)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史记·孔子世家》:“南宫敬叔言于鲁君曰: 请与孔子俱适周。……盖见老子云。”又见《孔子家语·观周解》。《礼记·曾子问》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阎若璩说:“唯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有食之,见《春秋》,此即孔子从老聃问礼时也。”(《先圣生卒年月考》)《孔子家语·观周解》云:“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礼记·乐记》载孔子与宾牟贾言亦有“吾闻诸苌弘”的话,但后人考证,对观周的事多有怀疑。
 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三十五岁。
 因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到齐国。《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三十五……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鲁乱,孔子适齐。”
 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三十六岁。
 《论语》记齐景公问政,孔子在齐闻韶乐,当在此一、二年间。
 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三十七岁。
 (1) 延陵季子(吴季札)聘齐,其长子死于齐,孔子往观其葬礼说:“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礼记·檀弓下》)
 (2) 弟子樊迟、原宪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樊须,字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孔子家语·弟子解》谓:“樊须鲁人,少孔子四十六岁。”则当生于前505年。《左传》哀公十一年“季孙曰: 须也弱”。二十曰弱,则《家语》近是。《孔子家语·弟子解》:“原宪,宋人,字子思,少孔子三十六岁。”知当生于此年。
 (3) 孔子由齐返鲁。《史记·孔子世家》:“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前514年(周敬王六年,鲁昭公二十八年) 三十八岁。
 晋灭祁氏、羊舌氏。魏献子(名舒)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委派贤能者为县大夫。孔子闻魏子(舒)之举说:“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前513年(周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 三十九岁。
 (1) 颜回生。李灼《至圣编年·世纪》:“鲁昭公二十九年戊子冬十一月十一日颜子生,少孔子三十八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索隐及《文选·辨命论》注引《孔子家语》,并云颜回“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列子·力命篇》说:“颜回之才不出众人,而寿四八。”“四八”有误为十八的(《淮南子·精神篇》高诱注,宋本《列子》均误为十八),当以四八为是。颜回三十二岁死,而其卒年当在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孔子七十岁时,《史记·弟子列传》记颜回“少孔子之三十岁”,盖有误。
 (2) 冬,晋铸刑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孔子曰: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前512年(周敬王八年,鲁昭公三十年) 四十岁。
 (1) 孔子自谓“四十而不惑”(《为政》)。
 (2) 弟子谵台灭明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谵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当生于此年。
 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鲁昭公三十一年) 四十一岁。
 弟子陈亢生,《家语·弟子解》:“陈亢,陈人……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当生于此年。
 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鲁昭公三十二年) 四十二岁。
 十二月鲁昭公卒于乾侯(今河北成安县东南),鲁季孙氏立昭公弟公子宋,是为鲁定公。
 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鲁定公元年) 四十三岁。
 弟子公西赤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知生于此年。
 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鲁定公二年) 四十四岁。
 孔子在鲁。
 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鲁定公三年) 四十五岁。
 弟子卜商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
 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鲁定公四年) 四十六岁。
 弟子言偃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
 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 四十七岁。
 (1) 季桓子打井发掘出一件古物,请孔子辨认,说是“坟羊”。《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土之怪,坟羊。’”此事见《国语·鲁语下》,司马迁取之,系于定公五年下。
 (2) 弟子曾参、颜幸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颜幸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六岁。”当生于此年。
 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鲁定公六年) 四十八岁。
 (1) 季氏家臣阳虎,权势日大,孔子谓“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左传》定公六年:“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2) 阳虎在鲁擅权,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阳货即阳虎,此事当在这一、二年间。
 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 四十九岁。
 弟子子张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当生于此年。
 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 五十岁。
 (1) 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2) 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召孔子,孔子欲往,但终未去。《论语·阳货》:“公山弗扰(即不狃)以费叛,召,子欲往。”《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江永说:“不狃与阳虎共谋去三桓,故《论语》以为叛,其实未尝据邑兴兵也。”(《乡党图考》)
 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 五十一岁。
 (1) 阳虎欲去三桓,谋杀季氏,不遂。鲁伐阳虎,阳虎出奔齐,逃至晋。《史记·鲁世家》记定公九年:“鲁伐阳虎,阳虎奔齐,已而奔晋赵氏。”《左传》定公九年:“仲尼曰:‘赵氏其世有乱乎’!”
 (2) 孔子为中都宰。《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中都在今山东汶上县西。
 (3) 弟子冉孺、曹[[!GF8A6]],伯虔,叔仲会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冉孺字子鲁,少孔子五十岁。曹[[!GF8A6]]字子循,少孔子五十岁。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弟子解》:“叔仲会,鲁人,字子期,少孔子五十岁。”知四人当生于此年。
 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 五十二岁。
 (1) 孔子为鲁司寇,夹谷(今山东莱芜县境)之会,孔子相礼。定公十年夏,齐侯与鲁侯会于夹谷。齐国想以莱夷兵劫持鲁定公。孔子有所察觉,他为鲁司寇,要参加相礼,他说:“有文事必有武备。”事先做了准备,两君相会,齐国以奏四方之乐为名,戈矛剑戟一拥而上。孔子立刻命鲁国的军士阻止,并且说:“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齐国看到鲁国早有准备,齐景公才命令莱夷的兵退下。齐国在这次会盟中失礼,结果把侵占的郓、[[!GF9A8]]、龟阴的田归还鲁国(见《左传》定公十年及《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世家》载孔子“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司徒、司马、司空为鲁国三卿,乃由三桓之族担任,位在司寇之上。马骕说:“侯国司寇亦不称大,此云由司空为司寇,是由卿而大夫矣,进退无据。……疑孔子为司空非实。”(《绎史》卷八十六)
 (2) 相传孔子为鲁司寇,诛少正卯。孔子诛少正卯的传说,最早见于《荀子·宥坐篇》:“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毛奇龄《经问》说:“宰相为秦官,周无是也。”“夹谷之会,孔丘相,其所谓相,即傧相之相。《周礼》所谓接宾曰傧,诏礼曰相者,凡盟会坛坫,必有一诏礼之官,而孔子为之。”江永《乡党图考》也说:“摄相乃是相礼。”崔述云:“《传》所谓相者,谓相礼也,非相国也。相国者,治一国之政;相礼者,但襄一时之礼,与国政无涉也。……《史记》误以相为相国之相。”又云:“春秋之时,无以相名官者,秉政之卿,谓之相某君,非官之名,不可云摄,盖夹谷之会,当使上卿相礼,以孔子知礼,越次而使之。……故或谓之摄相,传闻不知,遂误以为相国之相耳。”(并见《洙泗考信录》卷二)孔子当时为鲁司寇位在季孙氏之下,没有诛杀大夫权力。《史记》这里的摄相事,很可能是由于上文夹谷之会孔子摄相而误。其次就时间上说也不对,《史记·卫世家》记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来,禄如鲁。”卫灵公三十八年即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定公十三年,孔子已离开鲁国至卫,不可能在定公十四年诛乱政大夫少正卯。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从思想上看,一上台就杀大夫也不是孔子的主张。这件事后人怀疑的很多。
 前499年(周敬王二十一年,鲁定公十一年) 五十三岁。
 孔子为鲁司寇。
 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二年,鲁定公十二年) 五十四岁。
 (1) 孔子为鲁司寇,子路为季氏宰,将堕三都。叔孙氏毁了郈城(山东东平县境),季孙氏毁费城(山东费县)。孟孙氏的成(山东宁阳县境)被围,但未攻克。《公羊传》定公十二年:“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 家无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师堕郈,帅师毁费。”公山不狃以费叛,“仲尼命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遂堕费。”定公八年公山不狃欲以费叛季氏,曾召孔子。现因为季氏要毁费城,就反叛了,出兵袭击鲁定公。孟孙氏不支持堕成,《左传》(定公十二年)说:“冬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2) 弟子公孙龙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公孙龙,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当生于此年。此公孙龙并非战国时名家讲“白马非马”的公孙龙。
 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 五十五岁。
 (1) 春,孔子去鲁到卫国。颜回、子路、子贡、冉有从行。《论语·微子》:“齐人归(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孟子·告子下》:“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膰肉不至,不脱冕而行。”孔子去鲁适卫的年代,《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及《鲁世家》认为在定公十二年。《孔子世家》系于定公十四年。《卫世家》言卫灵公三十八年即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来。”江永《乡党图考》认为送女乐事在定公十二年冬或十三年春,孔子“去鲁,实在十三年春。鲁郊尝在春,故经不书,当以《卫世家》为正。”
 (2) 孔子在卫国居住了十个月,由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被匡人围困。《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居十月,去卫,将适陈,过匡。……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近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考证说:“孔子过匡、蒲,则其时当鲁定公十三年冬,或十四年之春也。”
 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鲁定公十四年) 五十六岁。
 (1) 孔子回到卫国,曾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史记·孔子世家》:“过蒲,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2) 郑子产卒。《史记·郑世家》: 郑声公五年(前496年)“子产卒。”《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十五年) 五十七岁。
 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蒋立。
 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鲁哀公元年) 五十八岁。
 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问于孔子。《国语·鲁语》:“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吴堕会稽在哀公元年。
 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鲁哀公二年) 五十九岁。
 (1) 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于孔子。《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孔子去卫,经过曹国到宋国。《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
 (2) 本年夏,卫灵公卒。
 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三年) 六十岁。
 (1) 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孟子·万章上》:“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论语·述而》:“子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2) 过郑到陈国。《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郑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过郑的事后人颇多怀疑。到陈国“为陈侯周臣”(《孟子·万章上》)。陈侯周即陈湣公越。
 前491年(周敬王二十九年,鲁哀公四年) 六十一岁。
 (1) 孔子在陈,陈湣公问石弩。《史记·孔子世家》:“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楉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湣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 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国语·鲁语上》记此事,把陈湣公误为陈惠公。
 (2) 季康子欲召孔子返鲁。《春秋经》哀公三年:“秋七月丙子,季孙斯(即季桓子)卒。”《史记·孔子世家》:“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3) 孔子离陈到蔡。《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陈迁蔡。”
 前490年(周敬王三十年,鲁哀公五年) 六十二岁。
 (1) 孔子自蔡到叶,有与叶公问答。由叶返蔡与长沮、桀溺、荷筿丈人等隐者途中相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 近者说(悦),远者来。”又有“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是否正直的问答。又由叶返蔡。《史记·孔子世家》:“去叶返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论语·微子》载子路与长沮、桀溺、荷筿丈人等隐者的对答。
 (2) 相传佛肸召孔子,孔子欲往。《论语·阳货》:“佛肸召,子欲往。”刘宝楠《论语正义》谓“佛肸之召孔子,当在哀公五年无疑”。但《韩诗外传》、《新序》等载佛肸以中牟叛,乃赵襄子时事。崔述说:“襄子立于鲁哀公之二十年,孔子卒已五年,佛肸安得有召孔子事乎?”(《洙泗考信录》卷二)后人怀疑的也很多。
 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 六十三岁。
 (1) 困于陈蔡之间,绝粮。《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荀子·宥坐》:“孔子南适楚,阨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饥色。”《吕氏春秋·慎人》:“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孔子弦歌于室。”又见《庄子·山木》、《让王》、《韩诗外传》卷六、《史记·孔子世家》、《说苑·杂言篇》及《孔子家语·困誓》。《左传》哀公六年:“吴伐陈。”楚国出兵救陈,在战争中,孔子绝粮于陈。
 (2) 由楚返卫,遇楚狂接舆。《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楚返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前488年(周敬王三十二年,鲁哀公七年) 六十四岁。
 孔子在卫,有回答子路“正名”之说。《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鲁哀公八年) 六十五岁。
 孔子在卫。吴伐鲁,被击退,与鲁盟,孔子弟子有若参加了此次战役(见《左传》哀公八年)。
 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鲁哀公九年) 六十六岁。
 孔子在卫。
 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 六十七岁。
 孔子在卫。夫人丌官氏卒。
 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 六十八岁。
 (1) 冉有为季氏宰,齐攻鲁,冉有帅师与齐战,胜之。《史记·孔子世家》:“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2) 孔子自卫归鲁。《史记·孔子世家》:“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年而反乎鲁。”
 (3) 季孙欲以田赋,问于孔子,孔子反对重赋。《左传》哀公十一年:“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古代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成公元年“作丘甲。”四丘为甸,每甸为六十四井,原来出三甲士,“作丘甲”,则每丘各出一甲士,已增加三分之一的赋敛。“用田赋”,则于田税之外,再增加军赋,比“丘甲”所赋更重,故孔子说:“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前483年(周敬王三十七年,鲁哀公十二年) 六十九岁。
 (1) 《春秋》哀公十二年:“春,用田赋。”
 (2) 孔子正乐。《论语·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又《八佾》:“子语鲁大师乐,曰: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3) 鲁昭公夫人孟子卒,孔子往吊。《左传》哀公十二年:“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孔子与吊。”
 (4) 孔子答季孙问冬十二月出现螽。《左传》哀公十二年:“冬,十二月螽。季孙问诸仲尼,仲尼曰: 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
 (5) 孔鲤卒。《史记·孔子世家》“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于鲁昭公十年(前532年),年五十,当卒于此年。
 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鲁哀公十三年) 七十岁。
 (1) 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 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史记·孔子世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起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3) 颜回卒。《论语·先进》:“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鲤也死,有棺而无椁。”“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为恸而谁为?’”又《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 七十一岁。
 (1) 这年春狩猎获麟,相传孔子在此时作《春秋》。《春秋经》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惧,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获麟……乃因史记,作《春秋》。”
 (2) 齐国的陈恒弑齐简公姜壬,孔子请讨陈恒。《左传》哀公十四年: 六月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今山东薛县)。”《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前480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 七十二岁。
 孔子闻卫国政变,子路被杀。卫出公辄的父亲蒯聩,在晋国利用卫国的浑良夫与孔伯姬(孔悝之母)劫持卫大夫孔悝为内应,出公辄被赶走,逃到鲁国,蒯聩即位,是为卫庄公。子路为孔悝的邑宰,在这次政变中被杀。《左传》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乱,曰:‘柴(子羔)也其来,由(子路)也死矣。’”《礼记·檀弓上》:“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 七十三岁。
 夏四月孔子卒。《左传》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GF8CF]][[!GF8CF]]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礼记·檀弓上》:“孔子早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今山东曲阜县北二里有孔林、孔墓。

钟肇鹏

☚ 孔子百科辞典︱孔学传播与影响大事年表   学生多功能汉语词典 ☛
000113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