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子弟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子弟书 子弟书清代曲种。又称“清音子弟书”。因首创于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子弟,故名。曾盛行于华北、东北地区,清末衰亡。早期以北京东、西两城地域为区别,分东城调、西城调两种,又称东韵、西韵,逐渐发展为两个流派。东城调沉郁粗犷,宜唱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 西城调低缓萦回,宜唱绮丽婉转的爱情故事。后又出现南城调、北城调两个支派,曲调轻快流畅。唱词为七言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演唱时以八角鼓击节。曲本篇幅可长达数十回,亦可短至数十句。多取材于明清戏曲、小说和当时社会生活。著名作家有罗松窗、韩小窗等。 ☚ 宝卷 大鼓 ☛ 子弟书 子弟书清代说唱形式。渊源于清初八旗军中流行的民间俗曲和满一通古斯语族萨满教的巫歌“单歌词”曲调。相传乾隆年间,伊犁将军阿桂所部军士配以八角鼓说唱其武功,称为“八旗子弟乐”。传至北京后,八旗子弟以此曲调,参照鼓词的七言唱词结构,形成一种说唱形式,称为子弟书。又以北京东、西两地域而有东韵(又称东城调)、西韵(又称西城调)之分。东韵粗犷,多说唱激烈愤慨的历史故事;西韵缠绵,多说唱爱情故事。嘉庆年间传入民间,产生职业艺人。同一时期,东韵传至盛京(今辽宁沈阳);西韵传至天津,并与当地民间曲调、方言结合而成为卫调子弟书(又称“西城板”)。在北京的子弟书于道光、咸丰年间又派生出南城调和北城调两个支派。约于光绪末年趋于衰落,但其曲调和曲目仍保留在北方部分曲种中。子弟书在流传过程中,各地作者曾创作大量作品,由其作者组成的组织称为“诗社”,如芝兰诗社、荟兰诗社等。著名作者有罗松窗、侣鹤氏(奕赓)、韩小窗等。今存子弟书作品据傅惜华《子弟书总目》,达四百四十六种。 ☚ 岔曲 四明南词 ☛ 子弟书 子弟书清代曲艺的一种。又名“清音子弟书”、“八旗子弟书”。因创于以满族为主的八旗子弟而得名。曾流行于北京及东北地区。子弟书由鼓词派生,源于清军中流行的巫歌、俗曲,八旗子弟以此类曲调参照鼓词形式制作而成。演唱时以八角鼓击节,无说白,韵文以七言为主。其流派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前者激越高昂,后者低回婉转。子弟书的内容多取材于明清小说、戏曲及现实社会故事。子弟书于清末衰亡,主要曲目有《白帝城托孤》、《千钟禄》、《长板坡》、《西厢记》、《玉簪记》等。 ☚ 小九连环 马灯调 ☛ 子弟书❶满族曲种。因首创于满族八旗子弟而得名。流行于华北、东北地区。原为清代军中流行的俗曲,乾隆初年传入北京,八旗子弟以此为基础,参照鼓词等形式,发展而成。伴奏乐器为八角鼓,曲调简单。当时重唱词,轻演唱。嘉庆年间传入民间,并产生了职业艺人。嘉庆三年(1798)京旗闲散被遣送盛京,同时传入东北。1900年前后逐渐衰落。在流行的一百多年中,涌现出大批作家和作品。对后来的东北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产生深远的影响。子弟书作品甚多,大多出于文人之手,文字工整,讲究对仗排比。有影响的东北作家,韩小窗、鹤侣氏等。流传较广的作品有《忆真妃》、《露泪缘》(13回)、《红拂私奔》等。据傅惜华先生《子弟书总目》载,共有446种。 子弟书原名“清音子弟书”。北方鼓词的一支。相传由八旗子弟始创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盛传于北京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地区。形式比一般鼓词体制有所改进。所采用韵目分为十三部,即北方戏剧曲艺所通用的十三辙。内容极其丰富:(1)取材于明清通俗小说;(2)渊源于元明清杂剧与传奇; (3)当时北京剧场上最流行的京剧题材; (4)描写当时北京社会情况以及风土人情等为题材的作品。其词雅驯, 其声和缓。乐调唱法分东城调和西城调两派。著名作家有鹤侣(代表作品有《借鞋》、《老侍卫叹》等)和韩小窗(代表作品有《白帝城托孤》、《露泪缘》等)。 子弟书 子弟书亦称“清音子弟书”。曲艺曲种。清乾隆年间至清末盛行于北京、东北等地。有东西调之分。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清曼殊震钧的 《天咫偶闻》 中说:“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西调尤缓而低,一韵萦纡良久。此等艺,内城士夫多擅扬,而瞽人其次也。然瞽人擅此者,如王心远、赵德璧之属,声价极昂,今已顿绝。”子弟书以短篇为主,一般为几回几十句至几百句,长者如演吕蒙正故事的《全彩楼》有三十二回。每句以七字为主,但可加添衬字。 ☚ 扬州评话 三弦书 ☛ 子弟书 子弟书清代说唱艺术,又称清音子弟书,曾流行于华北、东北地区。乾隆初年,一些满族八旗子弟在八旗子弟乐(远戍边关的旗籍子弟利用军中流行的俗曲和旧有满族单鼓曲调,编词唱曲抒发怀乡之情的各种小曲)基础上,结合民间鼓词的形式,创造出以八角鼓击节,无道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七言体唱段。至乾隆中叶,正式称为子弟书。其曲调因演唱风格不同而形成两大流派:西城调和东城调。西城调又称西韵,曲调悠缓而低,一韵萦纡良久,善唱男女爱情故事。内容多取材于《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明清小说,以及戏曲、传奇中的故事;东城调也叫东韵,曲调粗犷沉穆,善唱慷慨激昂、歌颂英雄豪杰的历史故事,如《白帝城托孤》、《宁武关》等。嘉庆年间,东韵子弟书随北京闲散宗室人员传入沈阳。后传入民间,北京、天津、沈阳都产生过职业艺人,并逐步废弃八角鼓,增加一把三弦伴奏。至清末,子弟书开始衰落。子弟书在清代盛行了一百多年,出现了一大批作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早期为罗松窗,晚期为韩小窗。 ☚ 词话 八角鼓 ☛ 子弟书zi di shu(in the Qing Dynasty) songs sung by groups of singers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a drum (a popular form of entertainment originated by Manchu boys) 子弟书zi di shuzidishu (a kind of quyi mainly performed by and named after Eight Banner Descendants) 子弟书满族旧日鼓词曲艺作品。全称“清音子弟书”。八旗子弟创作,故名。内容以明清小说或元明清杂剧、传奇以及北京风土人情为题材。有词有曲。词一般以7字句为主体,分短段与长篇。短段数十句乃至百句;长篇有数回乃至数十回。乐曲用三弦演奏,通常由大鼓伴奏。分东调(东城调或东韵)与西调(西城调或西韵)。东调高亢激昂;西调低缓萦纡。曲调押韵,词雅声和。作品种类繁多,作者多佚名。有些作品满语、汉语兼用,即所谓“满汉兼”。创作时间不明,一说草创于乾隆初或雍正时期,一说酿成于满族入关以前。据论述作品创作方法的《书词绪论》推测,盛行于乾隆时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