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地趟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地趟拳

地趟拳

拳种之一。又称“地功拳”、“八折拳”、“地躺拳”。因其拳多用滚、跌而得名。其源传说有二,
❶称与醉拳同源。地趟拳只吸取了其中的摔跌法;
❷说源于明代。《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载:“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皆今之有名者。”其三十二势中又有“抢背卧牛双倒”、“打滚”、“后靠跌”等多处有关“滚、跌”法的记载。其时有名的腿功、跌法大都见用于后世地趟套路。现此拳盛行于陕西、四川、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广东等地。
地趟拳的特点为腿法奇猛,跌法巧妙,腰身柔灵,随机就势,顺水推舟。交手实战讲究形退实进,上惊下取,“地术”占先,败中取胜。注重一个“巧”字。其腿法有蹬、踹、剪、绞、缠、绊、勾、扫、捆、踩等,尤以“剪”为最。剪腿又分上风剪、中风剪和下风剪;跌(包括摔)法有扑跌、仰跌、侧跌、跳跌、撞跌、绊(推)跌、锁(勾)跌、靠跌、缠跌、硬跌、软跌等数十种;滚法有抢背(抢腿)、前滚(翻身打)、后滚(倒蹬)、斜(肩)滚、横滚等。主要流传套路有:地躺拳、地术、金刚地躺、地功十八滚、八仙地功、十八连珠及地躺长、中、短套、八折拳等。器械有地功刀、滚躺刀(分单双,也有称地堂刀者)、滚龙枪等。另有综合拳套,如地功戳脚、地功醉拳、螳螂九转十八跌等。其有名的招式如“狗咬粽”、“倒背镰”、“金后剪”、“蝙蝠腿”、“兔子蹬鹰”及现代武术套路中常用的“扑地蹦”、“头顶转”、“腾空反剪”、“连续头翻”等。此拳对人体的协调、灵敏、柔韧、速度及内脏功能均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内中一些技法和练法亦为其他拳种所采用。


地趟拳

☚ 壮拳   拦手 ☛
地趟拳

地趟拳

中国拳术之一,也称地功拳。因套路多由跌扑滚翻组成而得名。关于地趟拳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在醉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区别是醉拳以醉形进行摔跌,而地趟拳只有摔跌而无醉形;另一说是各种拳术都掺用摔跌动作,只是地趟拳以摔跌动作为主,古称“九滚十八跌”,俗称“就地十八滚”等。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载有“山东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的说法,可见地趟拳的产生历史很久。地趟拳初盛行于山东,后传至全国。
地趟拳的特点主要是以跌扑滚翻的摔跌动作来诱敌入彀,败中取胜。例如,摔跌动作有翻身楔(单手直臂支撑全身倒立,用身体砸向对方)、鲤鱼打挺(两脚蹬地跳在空中,仰身平衡,两腿交叉蹬直,挺身,以便用两脚蹬倒对方或用两大腿里侧冲倒对方)、地趟绞剪(分为三种:上风剪用腿击打对方头部、胸部;中风剪击打躯干、腰部;下风剪扫打腿部)、抢背(上体前倒回手搂抱对方腿部,再借滚翻惯力用腿击打对方)、前滚翻(倒地翻身楔打)、后滚翻(两手扶地用脚后蹬对方)等。《纪效新书》载有“滚躺刀”、“滚躺双刀”、“滚龙枪”等,都是用摔跌动作以克敌制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趟拳列为武术比赛项目,深为武术爱好者所喜爱(图5)。

图5 地趟拳

☚ 地术犬法   光板螳螂拳 ☛

地趟拳

武术拳种。以身体触地来完成的动作颇多,因称。以攻防动作为基础,配以跌扑滚翻,风格独特。套路中翻、跃、跌动作衔接合理、巧妙、自然。技击性明显。

地趟拳

地趟拳

武术拳种,也称地功拳。其套路多由跌、扑、滚、翻等各种趟地动作组成的拳术,故名。源于明代之前,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已有记载。近代地趟拳初盛于山东,后流行全国。拳套中常出现的摔跌动作有抢背、盘腿跌、摔剪、乌龙绞柱、鲤鱼打挺、扑地蹦、扑虎、栽碑等。趟地时常与踹、蹬、剪、扫、勾、撩等腿法配合。技击性强,动作难度大。实战时常佯跌假摔,诱敌深入,以腿胜手。

☚ 百戏   刘仲甫 ☛
000051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