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娄师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娄师德

 

· 刘 餗·


 李昭德为内史,娄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尀耐杀人田舍汉!”娄闻之,反徐笑曰:“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师德弟拜代州刺史,将行,谓之曰:“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据过分,人所疾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弟长跪曰:“自今虽有唾某面者,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已。以此自勉,庶免兄忧。”师德曰:“此适为我忧也!夫人垂面者,发怒也,汝今拭之,是恶其唾而拭,逆人之怒也。唾不拭,将自干,何若笑而受之。”武后年竟保宠禄。
 

〔选自《隋唐嘉话》〕

●●
 《隋唐嘉话》善以人物语言显示人物的性格心理,虽然常常仅是人物三言五语的摘编,就写出了他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色,表现出作者文笔描摹上的专长。这一篇《娄师德》又是一个明证。作者以娄师德与同僚、与弟弟的两次对话写出了三个人物,而重点在娄师德。从结构、写法上看,娄师德与同僚李昭德的对话,是对娄的性格的初步展示;娄与弟弟的对话则更鲜明地显示了娄性格上的主要特色:庸劣善忍,谄媚有方,全无对自身人格的尊重。娄师德在对话中的答话,常常出于常人思维轨迹之外,令人颇觉意外,而就在这“意外”中,娄师德虽然可厌但却鲜明的性格显现出来了。
 先看娄师德与李昭德的对话。二人相随入朝,体肥行缓的娄师德屡屡落在后边,而且李德昭多次回顾等待,娄却不能马上追赶上来,于是性情急躁的李德昭生气了,极不满地说:“真是烦死人了,你这个庄稼汉、乡下人!”语出不逊,含有蔑侮,是不大尊敬人的。谁知娄师德听后,不仅不气恼,反而慢慢地笑着说:“我娄师德要不是庄稼汉、乡下人,那还有谁是呢?”自认愚钝,毫无火性,充满笑意的脸上一副自视轻贱的安然表情。娄师德的回答及表情出人意外。这“意外”又告诉读者他是一个遇事能忍,遭侮蔑决不急不躁的人。你可以轻贱他,认为他庸俗、卑劣,却不能不认为他这性格确有特色,非同常人。这段对话还只是对娄师德性格的初步展示,接下来的又一段对话,则使娄师德的性格、人品,有了更具典型的表现,使这个人物以他独具的性格特色而深深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弟弟官拜代州刺史,赴任之前,娄师德前往送行,以兄长的身份向弟弟讲了几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并没有什么才能,而官居宰相,今天你又作了代州刺史,我们所享有的是太多了。这样会招来人家的嫉恨,你将用什么方法保全自己呢?”话说得很实在,也很清醒,说明娄师德头脑并不糊涂,他对仕途经济、人情世态认识清楚,弟弟临行之前提出如何保全自己的问题,也确实包含了他为官的体验和对弟弟的深切关心。弟弟也深切了解哥哥,于是他长跪于地,深深感谢兄长的关怀,并针对兄长的忧虑,讲出了一番自以为会使兄长放心的想法——别唾于自己面颊,擦去痰迹而已,决不说什么,因为他知道哥哥最怕的是自己不能隐忍,抗颜犯上惹来灾祸。能做到这一点,真是让人放心了,所以弟弟最后自信地说:“以这样的精神促策我自己,兄长可以免去忧虑了。”谁知娄师德竟又出人意料地说:“这恰恰是我忧虑不放心的呀!”然后加以分析:“人家唾你的脸,是生了气了,你今天去擦痰迹,是讨厌他唾你的表现,不是会激起人家的怒气吗?”最后语重心长地说:“痰迹不擦,会自己干的,为什么你不笑着就让他唾呢?!”一番精细深情的语话,实在是把奴才哲学、谄媚诀窍阐发分析到了极致!娄师德性格、为人的特色也因而得到了最具典型性的表现!他才华平庸却得作高官,凭借的就是这一处事原则。他不仅是庸劣,也不仅仅是善于隐忍,他是谄媚有术,而且术艺高超。一段话,使娄师德的性格、思想、为人,尽示于众。以人物的语言写人物,本篇确具特色。娄师德就凭他的语言,而在汪洋如海的文学人物之中独异而出,形象鲜明。作品最后说:“武后年竟保宠禄。”(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武则天执政期间,竟然保住了他的受恩宠的官禄爵位。)一句话,看似平平,实际是透露出了作者对娄师德,对武则天执政的看法,于隐锋不露的话语中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厌恶娄师德,不满武则天的统治。
 另外,本文虽主要是通过娄师德的语言,刻画娄师德这个人物,对其他人物着墨不多,但也能显现特色(像李昭德的急躁,娄师德弟弟对哥哥的深有了解等等),而且也主要是靠他们自已的语言显现他们的性格特色的。

《娄师德》全文和鉴赏 - 古代微型小说 - 可可诗词网

娄师德

 

·王谠·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唐语林》〕

●●
 狄梁公即狄仁杰,与娄师德均是唐武则天时的名臣。蔡东藩说武则天时“嬖幸擅权,盈廷荒秽,无一非武氏家奴,惟娄狄二公,以功名终,颇有重名。”对二人的功绩人品,特为推誉。但这两位名重当朝的相臣,曾有一度存有暗隙。这篇故事便摭此掌故,记载下来,特别突出了娄师德的容人雅量。
 说起娄师德的量怀,在历史上可说颇为有名。史书说他“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则逊以自免,不见容色。”他于唐高宗上元初年进任监察御史至武则天圣历二年殁世,其间近30年。这期间,武则天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奖励告密,使得大狱屡兴,罗织不绝,杀人成风。据统计,死于武则天淫威之下的有唐宗室贵戚数百人,大臣数百家,中下层官吏和平民百姓在此制度下受迫害而死的不计其数。而娄师德却出将入相,从未殃及,便是缘于他与人无争,遇事辄让的明哲保身的涵养功夫。
 也许正因为娄师德处事不争,只务圆融,使得狄仁杰与其不甚投合,入相以后,多次挤他出外。先是出讨契丹,事平归来,又被外调为陇右诸军大使,管理屯田事宜;继复调往并州长史,兼天兵道大总管。这数番出调的情景,武则天看在眼里,于是亲自出面,调解两位股肱大臣的关系,产生了本篇故事所叙的这一幕。
 该篇小说在写法上颇为生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题突出,剪裁精工。本篇故事主要在说明娄师德的容人雅量,所以选材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取舍。史录中武则天与狄仁杰关于娄师德“贤乎不贤”、“知人不知”的议论均略去,而沿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狄仁杰反而排挤娄师德这一线索,通过武则天道出实情,在此上面抑扬生发,曲折造势,构成故事的波澜,收到不枝不蔓,突出中心的效果。
 二、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凸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讲:“文似看山不喜平。”作为小说,更是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这篇故事尽管短小,情节简单,仍然写得曲折生姿,读来有味。《古代文章学概论》一书谈到:“讲究抑扬,也可以使文章曲折多变,摇曳多姿。……按下为抑,飏起为扬。一下一上,一束一放,两相对应,互相彪炳,就会形成波澜起伏之势。”这篇故事正是运用抑扬手法来制造情节的波澜的。史录中武则天说出娄师德推荐狄仁杰事只是一句直陈句,这篇故事则变演为武则天与狄仁杰的设问对答。通过狄仁杰的对白,着意刻画他昂然自负,心高气壮的情态;而后通过武则天说明:“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并将师德的“十许通荐表”赐给狄,使其赧然愧作,恐惧引咎,形成文势的跌宕。从而显出娄师德为国荐才的诚挚和度量。结尾狄公出叹:“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作为点睛之笔,突出娄公荐贤不求报,受挤更能涵的高尚人品和过人胸次。
 三、隐而愈显,笔墨生色。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说:“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这篇小说可说得其妙旨,通篇并无娄师德出场,而娄师德的高尚人格和宰相度量,映托得十分感人。作者用语十分讲究,寓有深意。例如武则天“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从此可见娄相为国荐才,一荐再荐,竟上有十几通荐表,必使贤才为用方罢,表现出为国荐贤的拳拳之忱。又如狄公出叹:“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借狄公之叹,回应娄师德虽力荐狄仁杰,却从未在其面前露出丝毫倨恩之色,反映了娄师德施不求报的高尚人品。语言运用上,有时一词点缀,便十分生色。如听了狄仁杰甚为自负的一番话,“则天久之曰”,一个“久”字,勾画了武则天沉吟,斟酌怎么说话的情态,从而也看到作者的文笔功力。

娄师德630—699

唐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西)人。字宗仁。弱冠,第进士·上元初,累补监察御史。时吐蕃犯边,朝廷募猛士以讨之。他请为猛士。高宗大悦,令其从军西讨。频有战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与吐蕃战于白水涧(今四川广元东北),八战皆捷。天授初,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衣皮裤,率军屯田,积谷数百万,兵食充裕,无转运和籴之费。证圣(695年)中,与王孝主拒吐蕃于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战素罗汗山,军败,贬原州员外司马。后复为陇右诸军大使,领屯田事宜。圣历二年(699年),突厥入寇,任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九月,卒于会州(今甘肃靖远)。为将相三十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多次主持屯田,成效甚著。

娄师德

娄师德630—700

唐大将。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进士擢第,调江都尉。上元初,为监察御史,以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与吐蕃战于白水涧,八遇八克。天授元年(689),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武后降书劳之。复以为河源、积石、怀远军及河、兰、鄯、廓州检校营田大使。入迁秋官尚书,封原武县男,改左肃政御史大夫,并知政事。圣历三年(700),突厥入寇,诏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卒于会州,赠幽州都督,谥曰贞。

☚ 王孝杰   唐璿 ☛

娄师德630—699

唐朝大臣。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西)人。字宗仁。进士擢第。上元初,任监察御史。后以讨吐蕃,应诏从军,任河源军司马、检校丰州都督等职。在今青海省东南经理营田。长寿元年(692年)以后,相继以夏官侍郎、左肃政御史大夫,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数度入主朝政。又曾出任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河、鄯、廓等州检校营四大使及陇右诸军大使等官,以主持屯田事务。后卒于天兵军大总管任上。

娄师德631~700

唐代将领。大臣,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西) 人。 字宗仁。 仪凤三年 (678年),应诏从军,攻吐蕃于白水涧(今四川广元东北),八战八捷,因功擢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屯田于河源。圣历三年(700年),突厥入寇,授天雄军大总管,卒于会州。

娄师德630~699

唐大臣。字宗仁。唐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贞观时进士擢第。授江都县尉,累迁为监察御史。上元初,吐蕃犯塞,师德以文臣应募,从军西讨,以功迁殿中侍御史,知营田事。天授初,累授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仍知营田事。主管北方营田10余年,取得积谷数百万斛的巨大成绩,获得武则天的嘉与朝政。不久,又任西北等地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边军屯之盛,以师德主管时为最。圣历二年(699年)八月卒于会州(今甘肃靖远)。师德出将入相,总边任前后30余年,以谨慎忍让出名。

娄师德

唐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进士出身,高宗上元(674—676)初,为监察御史。时吐蕃东进,师德自请从军,屡有战功,因拜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后在甘青一带检校屯田。后累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二年(699),突厥进犯,师德充天兵军大总管,是年九月卒。

娄师德630—699

唐大臣。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西)人。进士擢第。上元初,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仪凤三年(公元678年), 应诏从军,攻吐蕃,八战八胜,因功擢河源军司马、丰州都督,在今青海省东南经理营田。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掌管朝政,总管边要三十余年。后多次主持屯田事宜。

娄师德630—699

字宗仁。唐郑州原武(河南原阳)人。进士出身。曾任监察御史。仪凤三年(678)吐蕃进犯陇西,朝廷召募勇士御敌,师德以文臣应募从军,屡有战功。后任河源军司马、丰州都督等职,长期在青甘一带主持营田。取得积谷数百万斛的成绩,边军粮足,获得武则天的嘉奖。长寿二年(693),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不久,再主管西北边疆屯田事。师德数次出将入相,主管西北边防三十余年,成绩显著。为人以谨慎忍让闻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