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妙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妙悟 妙悟深切领悟、体会某种难以名状的妙道奥义。原系佛家禅学语词,宋严羽《沧浪诗话》曾引以论诗。明徐渭首先引以论曲,见《南词叙录》:“填词(按,指作曲词)如作唐诗,文既不可,俗又不可,自有一种妙处,要在人领解妙悟,未可言传。”在徐渭看来,掌握戏曲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规律,首先还不在于文字是否“俗”这个皮相的问题,而在于一种内在的未可言传的“妙处”。这种妙处应来自作品的精神面貌,一种天机自动的自然情趣。后来王骥德《曲律》亦以“妙悟”论曲,并认为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的不同境界。如果只是探索戏曲语言之雅或俗等皮相特征,就是“一知半解之悟”;而深入探索戏曲在精神风致方面的根本性特征,才是“透彻之悟”。 ☚ 宜俗宜真 琵琶拜月优劣论 ☛ 妙悟 妙悟原为佛教语。宋代禅宗盛行,影响及诗,以禅喻诗,以妙悟论诗,成为时尚,其最著者为严羽《沧浪诗话》。在严羽看来,妙悟即作家在创作或鉴赏过程中进入境界,兴会淋漓,灵感倏至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文学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严羽以此来反拨宋人以文为诗、以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词作为继诗而兴的文学样式,故词论家亦常以“妙悟”来论词,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升庵词论云:“玉田‘清空’二字,词家三昧尽矣,学者必在心传耳传,以心会意,有悟入处,又须跳出窠臼,时标新意,自成一家。”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能寄言,则如镜中花,如水中月,有神无迹,色相俱空,此惟在妙悟而已,严沧浪云: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 绮罗香泽 性灵 ☛ 妙悟 妙悟古代诗学概念。讨论有关诗歌创作形象思维中的有关灵感问题。语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妙悟”一词由“妙”与“悟”两个词素组成。“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原是道玄及佛学中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后引入诗歌美学而具特殊审美意蕴。而“妙悟”之“妙”,正是指出了“悟”这一广泛运用于哲学领域的特殊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活动中所独具的审美内涵,使“妙悟”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把握和艺术思维方式。近代章炳麟《小学答问》云:“妙有二谊:一为美,《广雅》:‘妙,好也。’一为微……汉世多言微眇。”《老子》一章早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话,说明“妙”不仅是美好,而且是支配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过与一般的规律不同,它是精微奥妙,莫可名状,却又确实存在,只能强名之为“妙”。至于“妙悟”连称构成一词,佛学早有,如《肇论·涅槃无名论·妙存》云:“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即在于真。”严羽的“妙悟”说虽然可能据此引发,但却直接用之论诗,并赋予其新的特殊的审美涵义。他认为“妙悟”是诗人把握诗歌审美特质——“兴趣”的关键,是人们学诗、作诗以及赏诗的必经之路。而“妙悟”又是人们“熟参”古代优秀诗人作品的结果。因此,要“妙悟”又必须“熟参”。在这里,严羽的“妙悟”与今人所称的“灵感”近似,指的是诗歌创作如学禅者领悟真如佛性一样,必须领悟诗歌的“兴趣”及其艺术特质。诗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文章,诗人创作灵感的爆发,带有一定的直觉思维的非理性因素,因此应从审美整体去加以形象地把握。今人钱钟书《谈艺录》云:“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这样解释“妙悟”,基本符合严羽的本意。原来,佛学之“悟”有顿、渐之分。而严羽之“悟”,则揉合了顿、渐二门,由平素之渐悟(如所谓“熟参”),而入顿悟之门(即“妙悟”)。因为诗歌创作之“妙悟”,属直觉思维,这种艺术灵感,虽是骤然爆发,但却来之不易,是以多读书多穷理为前提的。所以学诗必须树立“真识”,熟读汉魏古诗到唐宋诸大家代表诗作,认真体味辨别,才能明白诗家三昧而恍然大彻大悟。一旦艺术之真是非了然于胸中,则由渐而顿,灵感纷至沓来,“妙悟”不求自至。严羽的“妙悟”说,对后代影响甚大,特别是明清以后的神韵诗派,更深受影响。还有像王夫之《古诗评选》也称:“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谓无理,正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耳。且如飞蓬,何首可搔? 而不妨之搔首,以理求之,讵不蹭蹬!”正是从诗歌创作活动中艺术思维、审美把握的特殊规律着眼来理解“妙悟”,启发了后世对于诗歌艺术特质的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 羚羊挂角 旨冥句中 ☛ 妙悟 妙悟善于领悟,超乎寻常的悟性。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清徐增《而庵诗话》:“夫作诗必须师承;若无师承,必须妙悟。虽然,即有师承,亦须妙悟;盖妙悟、师承,不可偏举者也。是故由师承得者,堂构宛然;由妙悟得者,性灵独至。” ☚ 炼神 天籁 ☛ 妙悟 妙悟聪明敏慧善于理解。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文) ☚ 宏达 神机 ☛ 妙悟 南宋严羽提出的诗论。严羽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 (今属福建) 人。生活在南宋后期,当时江西诗派影响特盛,一变唐诗的 “气象”与 “兴趣”,“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羽不满意这种诗风,认为 “诗而至此,可谓一厄,可谓不幸”。于是作《沧浪诗话》,特拈出 “妙悟” 二字,来表达他的心得: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又说: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禅家讲究 “顿悟”或 “渐悟”,即不假文字、不假推理的感悟。严羽以禅喻诗,认为作诗的奥妙也在这一个 “悟”字,他说: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这 “别材” 和 “别趣”就是 “妙悟”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趣”。只有 “妙悟”,才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境界。他用了许多比喻,来描述这种妙境: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如果将 “妙悟” 翻译成现代术语,那就是形象思维。严羽的 “妙悟” 说及其对盛唐气象的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明代的前后七子力倡 “诗必盛唐”,清代的王士禛标榜 “神韵”,都是受到严羽的启发。唐诗分初、盛、中、晚,虽定于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但却肇始于严羽,只是他没有标出“中唐” 之目,而曰 “大历以还”。总之,后人对唐诗的总体印象及其与宋诗的区别,其基本观念都来自《沧浪诗话》。 妙悟 妙悟经过反复揣摩,深入体会所达到的心领神会和彻底掌握的理解境地。是宋·严羽以禅喻诗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方法。严羽从佛家的“渐悟”、“顿悟”中借来“悟”的概念,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的主张,意思是说写诗与佛家参禅一样,达到“妙悟”、“透彻之悟”才能写出好诗。关于妙悟的方法步骤,严羽主张取法乎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次及汉魏古诗、乐府,再深潜玩索李杜二集,并以李白、杜甫为中心,“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然后再在悟入的基础上加广加深,达到心领神会,彻底理解掌握的“透彻之悟”、“妙悟”,就可以写出好诗来。关于妙悟的标志,严羽提高了“气象” (风格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不可“寻枝摘叶”)、“兴趣”(有唐诗写景、抒情的特点,能触物生情、情景交融、寓理于情)、“本色” (不加雕饰地写出情和景的本来面目)、“当行” (用典用韵自然贴切,无穿凿之痕)、“入神” (达到诗的最高境地,有“诗的极致”) 等五条,认为达到“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才能算是“透彻之悟”和“妙悟”。 ☚ 共鸣 领悟 ☛ 悟性 悟性悟心 达智 另见:悟道 领悟 觉悟 颖悟 ☚ 记忆力 观察力 ☛ 妙悟miào wù敏慧,机悟。《沧浪诗话·诗辩》:“大抵禅道惟在~~,诗道亦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