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形容气势蓬勃、旺盛、热烈。郭沫若《骑士》: “各种各样的如火如荼的热辩,各种各样的如火如荼的狂呼,把十万人的工农大众的心血沸腾到了一百二十度以上。” ●《国语·吴语》: “吴王(夫差)昏乃戒,令秣马食士。……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 左军亦如之, 皆赤裳, 赤、 丹甲、 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鸟羽之矰,望之如墨。” 昏: 日暮,天刚黑时。秣(mo)马:喂饱马匹。旂 (qi): 上画龙形、竿头系铃的旗。矰(zeng):短箭。荼(tu): 茅草的白花。钺(yue):兵器, 状如大斧, 安装长柄。 (yu): 画有鸟隼图象的旗。吴王夫差曾于黄池会中连夜调兵遣将,列出中军、左军、右军,三个万人方阵,分别以白、赤、黑三色装饰三军,军容十分壮盛,夫差又亲自坐镇中军指挥,以压迫诸侯定盟。 如火如荼rúhuǒ-rútú荼: 一种开白花的茅草。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形容军队的强盛壮大。语出《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 、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和晋王争霸。公元前482年,夫差带领大军北征,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同鲁、宋、晋等国的国君相会。夫差想显示一下吴国的武力,压服晋国。一天,吴军3万人摆成三个正方形的队伍,中间白衣白甲,手拿白旗和缠着白羽毛的弓箭,“望之如荼”(看上去像荼草那样白),左面的全是红色,“望之如火”(看上去像火那样红),右面的全是黑色,“望之如墨”(看上去像墨那样黑)。晋王一看吴军如此雄伟,十分骇怕,只好屈从于夫差。 成语“如火如荼”即由“望之如火”和“望之如荼”两句而来。现在已多用来形容气势蓬勃、气氛热烈、情绪激昂等。 如火如荼rúhuǒ-rútú荼:茅草、芦苇等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形容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同】热火朝天 方兴未艾 【注意】 不要写成“如火如茶”。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成〉比喻军容的盛大,现在多比喻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勤工俭学活动如火如荼。 【同义】│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热火朝天。 【反义】冷冷清清│悄无声息。 如火如荼“如火如荼 ( tú) ”,形容热烈或旺盛。 “如火”,像火一样。“如荼”,“荼”是什么呢? 为什么像 “荼”一样? “如火如荼”原喻军容之盛。《国语·吴语》记载: 以万人为方阵,都拿着画有日月的白旗、画着蛟龙的白旗及白色的盾甲、白羽之箭,“望之如荼”。荼,是一种开白花的茅草,士卒所持皆白色之物,故 “望之如荼”。在这样的方阵中,“王亲秉钺 ( yuè) 载白旗,以中阵而立”。而左军也如此,都拿着画有日月的红旗,画有蛟龙的红旗及红色的盾甲、红羽之箭,“望之如火”。后世因之形成 “如荼如火”或 “如火如荼”之语,以形容热烈或旺盛。此语今多用于生产劳动活动中。 如火如荼荼,开白花的茅草。比喻军容很盛。《国语·吴语》:“令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旌、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旌,一种旗帜,用以集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如火如荼,军容何盛。”后用以形容气势的蓬勃旺盛。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成〉 ❶军容壮盛。〔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如火如荼,军容何盛。” ❷气势蓬勃,气氛热烈,情绪激昂。茅盾《清明前后》:“她跟着学校撤到武汉,就卷入了那时候如火如荼的抗敌高潮。”冰心《寄小读者》:“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的移向光明!”《文汇报》1991年6月28日第3版:“同时,我国首批实施‘燎原计划’的广大农村,科教兴农也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动词性,联合结构。像火那样红,像荼(古代指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来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比喻旺盛、热烈或激烈的场面,用于褒义。 【例】非洲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真是如火如荼,一浪高似一浪。(杨朔《蚁山》) 如火如荼(同)汹涌澎湃 风起云涌 如火如荼荼:茅苇之类的白花。像火一样,像荼一样。原形容军威浩荡;后多指某种运动声势浩大,场面热烈。春秋时,吴王夫差亲自率领三万大军讨伐晋国。夜半时分,吴军喂饱战马,整装待发。士兵排成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有一万人,军势威武浩荡。中间方阵穿白衣白甲,树白色大旗,佩白色箭羽,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白色荼花。左边方阵穿红衣红甲,树红旗,佩红羽,就像一片火海。右边方阵则一律黑色,气势威严深沉。(见《国语·吴语》) 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如荼如火];冷冷清清○轰轰烈烈hōng hōng liè liè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的群众运动。 ○热火朝天rè huǒ cháo tiān比喻群众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的技术革新运动|竞赛搞得~|工地上一派~的景象|掀起~的建设高潮。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形容气氛热烈,气势蓬勃,形势高涨:参加了~的五四运动|斗争正在~地进行着。也说〖如荼如火〗。 ●冷冷清清lěng lěng qīng qīng形容冷落,不热烈:儿子一走,家里~的|店里~,并无多少生意。 如火如荼 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形容气势蓬勃或声势浩大热烈。荼(tú):茅草花,白色。‖“荼”不读chá。 ☚ 如火燎原 如日中天 ☛ 气势旺盛 气势旺盛盛气(~凌人) 势众(人多~) 嚄唶 畅然 鹘起 轰腾 遮天 郁勃 汹赫 事物出现时气势旺盛:喷薄 气势蓬勃、旺盛:葱葱郁郁 郁郁葱葱 郁郁苍苍 郁郁芊芊 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如火如荼 如荼如火 气势迅猛、旺盛:骤盛 气势强盛:怒(~潮;~马;~放) 炎炎(势焰~) 雄雄 腾腾(热气~)滚滚 翻天 掀天 席卷(~全球) 气势炽盛:薰赫 熏赫 薰天 势炽 气势或怒气很盛:气冲斗牛 气冲牛斗 志冲斗牛 气势壮盛热烈:红旗招展 气势壮盛的样子:熊熊 气势极盛:熏天(熏天赫地) 薰天赫地 气克斗牛 事物鼓荡激动,气势很盛:鼓怒 ☚ 气势盛大 气势雄壮 ☛ 如火如荼成语。象火一般红,象荼一般白。形容军容壮观。后常用比喻气势蓬勃。荼:茅草开的白花。《国语·吴语》:“吴王昏乃戒,令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盩,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阵)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如火如荼像火一般红,像荼一般白。形容军容壮观,后常用比喻气势蓬勃。荼:茅草开的白花。《国语·吴语》: “吴王昏乃戒,令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盩,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阵)而立。左军亦如之, 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like a raging (prairie)fire; flare like a fire set to dry tinder; fiery; grow vigorously; in full swing; momentous; [of troops]massed together in splendid formation ❍ 过了两年 “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了的青春。(巴金《家》40) Two years later,in 1919,the May Fourth Movement began. Fiery,bitter newspaper articles awakened in Juexin memories of his youth./“九一八”以后,全国人民~的抗日爱国运动被反动的国民党的血腥屠杀镇压下去了。(杨沫《青春之歌》129) After the September the Eighteenth Incident,the patriotic movement to resist Japan which had been spreading like wildfir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ad been checked by the bloody massacres carried out by the Kuomintang. ❍ 在樱花盛开的时候,留学日本的周恩来同志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毅然从日本乘船回到了天津。海河两岸,迎接他的是~的斗争。(《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Ⅱ—5) It was the time when the cherry-blossom was in full bloom in Japan. Comrade Zhou Enlai,who was studying there. was too bestirred to remain abroad. He returned to Tianjin by boat and pitched himself right away into the struggle raging in the city. 如火如荼like a raging fire 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The struggle against apartheid was mounting like a raging fire./改革开放运动~。The vigorous campaign for reform and opening-up has been under way for quite some time.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荼:指茅草上的白花。形容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花一样白。原比喻军容壮盛,现多形容气势蓬勃、旺盛。like a raging fire, flaring like fire, like wildfire 如火如荼《辞源》此语独作“如荼如火”。其源云:《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荼,一种开白花的茅草,本指军营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的蓬勃旺盛。也作“如火如荼”。 按,此语所源不错。此语之出,四川辞书出版社《汉语成语词典》补逸云: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正是:如火如荼,军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此语后一义,诸本补逸颇多,仅摘居前例以示。孙中山《致黄兴书(一九一四年三月)》:“三军无主,卒于失败,……(何)海鸣难为善后,而如火如荼之民气,于是歼灭无疑。”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原指军容盛大。后形容气势旺盛。“荼”,古代指茅草的白花。《国语·吴语》:“吴王昏乃戒,令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zeng,短箭)望之如荼……左军以如之,皆赤裳,赤𣄊,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如火如荼春秋时代后期,吴国国力逐渐强盛,吴王夫差想当中原霸主,于公元前482年,带领大军来到卫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约天下诸侯前来会盟,要大家推他为盟长。为了显示实力,夫差在一夜之间把带来的三万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摆成一个方阵,他亲自高举斧钺,以熊虎为旗号,指挥中军前进。中军全体将士,全都身穿白色战袍,披上白色铠甲,打着白色旗帜,插起白色箭翎,远远望去,好像遍野盛开的一片白花;左军一万将士,一律身穿红色战袍,披上红色铠甲,打着红色旗帜,插起红色箭翎,望去好像一片熊熊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犹如一片乌云。 三路大军,开到会盟地点附近,摆开阵势。天刚蒙蒙亮,吴王夫差亲自鸣金击鼓发令,三万人一齐大声呐喊,那声音简直像天崩地裂一般,惊动了到会的各路诸侯。 吴军军容如此盛大,军威如此整肃,各国诸侯都不敢和夫差相争,不得不承认吴国为盟主。黄池之会,就在吴王夫差显示如火如荼的盛大军容后,取得成功。 “如火如荼”这一成语,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花一样白,用以形容军容盛大。现常用来比喻气势旺盛。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火:红色。荼:茅草的白花。比喻军容壮盛。后形容气势蓬勃、场面热烈或情绪激昂。《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zēng,短箭),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yú,旗的一种)、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例】乒乓球比赛正~地进行着,观众不停地为双方加油。 〔反〕方兴未艾 〔注〕“荼”不能写作“茶”。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释义】比喻气势十分旺盛。 荼:??? ?? ??. 《?????(国语?吴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句】1.募捐行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 ???? ??? ?? ???? ??. 2.“3·1万岁事件”如火如荼的独立斗争唤醒了他的觉悟,使他从此走上了独立运动道路。 ‘3·1????’? ???? ???? ????? ?? ??????, ? ? ?? ????? ?????. 【近义词】方兴未艾 热火朝天 【反义词】一潭死水 死气沉沉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荼:茅草的白花。像火一样红,像荼一片白。 ❶ 形容军队气势雄壮、盛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八回:“~,军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❷ 形容气势磅礴,场面热烈。丁玲《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在这一个时期中,中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在南方~,而我们却蛰居北京,无所事事。” 〔出处〕《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矰zēng:箭。旟yú:古代一种旗,上面画有鸟隼。) 〔近义〕 ❷ 热火朝天 如火燎原 汹涌澎湃 风起云涌 〔反义〕 ❷ 一潭死水 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如火如荼;如荼如火格式 比喻式。 释义 荼tú:一种开白花的茅草。像火那样红,像荼花那样白。 出处 《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 望之如荼… 左军亦如之,皆赤裳…望之如火。” 举例 如火如荼,军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火:红色。荼:茅草的白花。原比喻军容壮盛。后用来形容气势蓬勃、场面热烈或情绪激昂。 〔例〕《张爱玲文集》(卷四):“南美洲的曲子,~,是烂漫的春天的吵嚷。” 【提示】“荼”不能写作“茶”。含褒义。 如火如荼rúhuǒ-rútú《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荼:开白花的茅草。后以“如火如荼”形容军容很盛。也用以形容气势旺盛或气氛热烈。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解释 荼:茅、芦之类的白花。原本形容军容的盛大。现多用来形容行动、场面的旺盛、热烈。 出处 《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望之如火。” 春秋时期,吴国和晋国争夺霸主,两国约定第二天中午决战。当天黄昏,吴王夫差就发布命令,让士卒饱餐、喂足战马。半夜时分下令全军三万人每一万人组成一个方阵,分成左中右三军。吴王亲自拿着钺,身旁竖着白色的军旗站在方阵中间。中军的一万人都穿上白色的裤子,打着白色的旗帜,披着白色的铠甲,带着白色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就像一片白色的芦花。左军也像中军这样排列,但都穿着红色的裤子,打着红色的旗帜,披着红色的铠甲,带着红色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就像一片鲜红的火焰。右军也像中军那样排列,但都穿着黑色的裤子,打着黑色的旗帜,披着黑色的铠甲,带着黑色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就像一片黑色的乌云。吴王三军气势十足地向前行进,鸡鸣时分摆定阵势,距离晋军只有一里路。天色刚刚放亮,吴王亲自擂起战鼓,三军齐声呐喊,声震天地,晋军大惊,不敢出来应战。由于被吴国武力所震慑,晋君派去使者,表示愿意让步,同意夫差为诸侯霸主,吴王于是撤兵回国。 近义 热火朝天 反义 悄无声息 例句 老师组织的学习互助小组活动在班级内开展得如火如荼,极大地带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 ❶ 原形容军容壮观盛大。 ❷ 现多形容气势蓬勃、气氛热烈或情绪激昂。荼: 一种开白花的茅草。也作“如荼如火”。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解义】 荼:一种茅草,花白色。原指军容壮盛。现形容气势盛大或气氛、情感热烈。 【典故】 春秋时,公元前482 年夏,吴王与众诸侯在黄池盟会。吴王夫差为争做霸主大肆炫耀其武力。一夜之间便把他的三万大军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为白服、白旗、白箭,像遍野白花;左军为红装、红旗、红箭,像遍野红花;右军为黑装、黑旗、黑箭,像满天乌云。第二天早上,夫差亲自点兵、擂鼓,三万士兵随鼓声一起欢呼,欢声雷动。在场各路诸侯为之震慑,不得不推夫差为霸主。(《国语·吴语》) 【用法】 本来是形容军容的用语,现多用于形容群众运动非常热烈。 【辨析】“ 荼”不能写成“茶”。 【例句】 洪灾过后,农民的生产自救搞得~。 【近义】 方兴未艾、轰轰烈烈 【反义】 无声无息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荼: 开白花的茅草。像火一样红,像荼一样白。《国语·吴语》中说: 春秋时,吴国与晋国交战,吴军摆好了阵势,中军白衣白旗,“望之如荼”,左军红衣红旗,“望之如火”,右军黑衣黑旗,“望之如墨”。后来就用“如火如荼”形容军容壮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八回:“~,军容何盛。”现在多形容气氛热烈,气势旺盛。茅盾《清明前后》:“她跟着学校撤到了武汉,就卷入了那时~的抗战高潮。” ◆ 也作如荼如火。注意: 荼,音tú。 如火如荼ru huo ru tu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指军容整肃雄伟。后用以形容气氛热烈或声势浩大。 【近】风起云涌轰轰烈烈 【反】冷冷清清灰飞烟灭 如火如荼 方兴未艾rú huǒ rú tú;fāng xīng wèi ài荼:开白花的茅草。如火如荼,谓像荼般白,像火那么红。喻气势旺盛。艾: 停止,完结。形容某种事物正处于兴旺发达,蓬勃发展时期,其势不可阻挡。李文刚《我的乡村之旅》:“‘知青’已成为昨天,而‘农青’进城打工正~。”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rú huǒ rú tú;zhēng zhēng rì shàng蒸蒸:上升的样子。形容某项事业蓬勃发展,兴旺发达,飞速进步的景象。卓培荣等《国之光荣》:“正当秦山工程~的时候,苏联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物质泄漏事故。” 如火如荼rúhuǒ-rútú荼:茅草、芦苇开的花,白色。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威雄壮。今多形容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旗)、素甲、白羽之矰(zēng,古代用的拴着丝线的箭),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yù,古代一种军旗)、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例】在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里,在革命战争的熔炉里,锻炼了多少个钢铁战士啊!(陈荒煤《解放集》) ❍ 冰封雪冻的北国文坛在两个年轻共产党人的组织领导下,生机勃勃,如火如荼。(金玉良《记罗烽与白朗》) 【提示】“荼”不能写成或读成“茶(chá)”。 NHNC【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现用以表示气势旺盛,气氛热烈。荼:茅草的白花。 如火如荼rúhuǒ-rútú〔并列〕 荼,开白花的茅草。既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红,又像盛开的荼花那样白。原比喻军容壮盛,后形容气势蓬勃、气氛热烈。语本《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张贤华《欲海沉浮》:“正是在那次~的誓师大会上! 他邂逅了同校同年级却不同班的李小青。” ※ 荼,不读作chá,不要写成“茶”。 △ 褒义。多用于描写状态程度。 【近义】汹涌澎湃 风起云涌 轰轰烈烈 热火朝天 方兴未艾 〖反义〗冷冷清清 死气沉沉。 也作“如荼如火”。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荼:茅草的白花。即像火一样红,像荼一样白。形容军威壮盛。现形容声势浩大,情绪热烈。也作“如荼如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