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奥古斯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奥古斯丁354—430Saint Augustine西罗马帝国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生于北非塔斯特城。曾教授修辞学。初信奉摩尼教,386年皈依基督教,次年由圣安布罗泽施洗礼。396年被指派为北非希波城主教。后在西哥特人围攻希波城时,忧郁而死。主要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三位一体论》等。以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斯多噶主义的哲学来论证基督教教义。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提出信仰在先,信仰高于理性,只有信仰上帝才是人生的“享受”。鼓吹“三位一体”的神秘主义,认为上帝同时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重身份,实际上是同一个上帝。宣扬“原罪”说,主张“恩宠论”,认为人生来就有罪,要解脱罪恶只有靠上帝的恩宠才能得救。还宣扬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的教权主义。成为基督教教义的集大成者。 奥古斯丁354—430Aurelius Augustinus罗马帝国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公元391年任北非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教区神甫,后升任主教达35年。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城》(或译《神之都》),内容涉及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认为国家有两种: 一种是由上帝信徒所建立的由教会代表的国家,即“上帝之城”,另一种是由犯有罪孽的人所建立的世俗国家,即 “世人之城”。并从原罪说的前提出发,推演出法律的产生和惩罚的目的,还将犯罪原因完全归结为个人有恶的意志。这种理论是西欧中世纪天主教会神权政治的主要思想渊源,为教权高于王权的主张辩护。 奥古斯丁354—430Aurelius Augustinus欧洲中世纪哲学家、神学家、教父哲学的著名代表。生于北非(当时属罗马帝国的版图)的塔加斯特,父亲是异教徒,母亲是基督教徒。他生活放荡,但求知欲强烈。后在米兰受聘担任教师。在大主教安布罗斯的影响下,放弃摩尼教,皈依基督教,丢开情人和未婚妻,过清心寡欲的修道士生活。公元388年,他回到北非,任神甫、主教。以拯救人类自命,极力反对异教,捍卫基督教,并与教内各宗派论战,成为当时最强有力的教义辩护者和学术界的中心人物。著有《忏悔录》、 《教义手册》、 《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等。奥古斯丁运用新柏图主义理论结构论述了基督教哲学的基本原理。他认为,最值得具有的知识是关于上帝和自我的知识。我们的职责是了解我们所坚持的东西,看到我们信仰的合理性。“了解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可以了解。有些事情,除非我们了解,否则就不能相信;另一些事情,除非我们相信,否则就不能了解”。(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第171页)认为神是永恒和超验的存在物,是全能、全善和全智的;有绝对的统一性、绝对的智慧和绝对的意志。并由此出发,建立了他的伦理学说。他认为,人由于亚当的原罪而远离了上帝,因而具有自私和趋向邪恶的倾向。人只有信仰、热爱和顺从上帝,才能从原罪中拯救自己。幸福就是为上帝和敬事上帝所得的快乐,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脱离尘世的罪恶的“人间之城”,进入幸福的“上帝之城”。他认为,推动人类行动的力量不是理性.而是爱。爱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的爱,即自爱,它使人自私、骄傲、堕落,远离上帝而铸成罪恶;另一种是对上帝的爱,即仁爱,它使人慈善、谦卑、顺从,并不断接近上帝,达到至善。因此,对上帝的爱是道德的最高原则,热爱上帝是最高的美德,其他一切德性如果不是充满对上帝的爱,就没有任何价值。他还把爱与幸福联系起来,他这样对上帝说:“幸福生活就是在你左右,对于你、为了你而快乐;这才是幸福,此外没有其他幸福生活。谁认为别有幸福,另求快乐,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忏悔录》第10卷,第23节)他认为,这种以爱基督、爱上帝为快乐的幸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这种幸福,不要说求而得之,即使仅仅寄以向往之心,亦已胜于获得任何宝藏,胜于身践帝王之位,胜于随心所欲恣享淫乐。”(《忏悔录》第8卷,第7节)他还指出,尽管人由于原罪而丧失了自由,但由于上帝的仁慈,人又有了上帝赋予的意志自由,所以人就有了选择善恶的意愿和能力,而且只要人们愿意去做,他就有能力做到择善祛恶。奥古斯丁特别强调个人的内心斗争和良心的作用。他认为,只有“我和我自己斗争”的内心风暴,才能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上帝面前,通过忏悔和反省,接受良心的谴责,惩罚自己的罪恶;只有“我与我的决斗”,才能克制使人堕落的肉体欲望,挣脱束缚意志的情欲铁链,净化灵魂的自我,安贫、温良、纯洁、和平。在他看来,伦理学的问题不在于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应该做什么,而在于研究人的灵魂状态,在于心灵深处的忏悔。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对于经院哲学道德理论的形成和基督教道德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354—430Aogusiding Aurelius Augustinus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公元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尽管家庭不富裕,还勉强地完成了当时的三级制教育,随后在许多地方教授语法和修辞。年轻时求知欲甚强,思想颇为敏锐。一度信奉摩尼教,33岁时皈依基督教,391年升为神父,396年任北非希波的主教。430年8月28日逝世,被教会封为“圣徒”。著有《忏悔录》、《论自由意志》、《上帝之城》、《论真宗教》、《教义手册》、《论三位一体》等。他用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来论证基督教教义,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认为神是无限的精神实体,人们只能通过内心思辩神秘地直观它。他继承“三位一体”的正统教义,论述和发挥了“原罪”和“救赎”学说,声称人生来都是有罪的,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得拯救。认为幸福就是为上帝和敬事上帝所得的快乐,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脱离尘世的罪恶“人间之城”,进入幸福的“上帝之城”。对上帝的爱是道德的最高原则,热爱上帝是最高的美德。他鼓吹教权主义,认为人们虽然应该服从世俗统治者,但人们更应信奉神,作“上帝之城”的臣民,而教会则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这一说法为中世纪西欧教会的教权至上论提供了理论根据。 ☚ 西塞罗 托马斯·阿奎那 ☛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354—430Aogusiding罗马帝国时代的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生于北非,曾任北非的希波主教。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城》、《忏悔录》。道德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与上帝融合,尘世生活是参拜上帝的旅程,人只有在天国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爱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动力,但人的爱有两种:一种是对他自身的爱,他建立了地上王国,这种爱使人藐视上帝;一种是对上帝的爱,它建立了天上的王国(教会),这种爱使人谦卑,因而爱上帝是最高美德,对上帝的爱是其他一切德行的源泉,是人类享受的最大快乐。奥古斯丁把道德看作是正确地组织起来的爱,即要使爱的行为安排得合乎宇宙的和谐的秩序,人的爱好和行动要遵循正确的价值秩序,这样才能使人达到与上帝的融合。奥古斯丁说,上帝是至善的,是道德的源泉和标准,人只有热爱上帝才能得救。他主张禁欲主义,认为自由就是人摆脱肉体的欲望、舍弃感性生活;甚至认为,夫妻的性生活,如果不是为繁衍后代,都是不道德的,有罪的。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是基督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结合的产物,它为以后的基督教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后来为托马斯·阿奎那发展成系统的理论。 ☚ 耶稣 哥白尼 ☛ 奥古斯丁354—430Aurelius Augustinus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本为摩尼教信徒,后改奉基督教,曾任北非希波(Hip-po,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主教。以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认为“精神”是实体,上帝是“真理”,只有信仰上帝才是人生的“享受”。提倡以神秘主义体会三位一体教义。宣扬“原罪说”。宣称世俗政权为“世人之城”,终将被完美、永久的“上帝之城”取代;教会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其学说是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教权至上论的理论依据,对后世基督教各派神学和哲学有一定影响。主要著作有《忏悔录》、《论上帝之城》等。参见“哲学”中的“奥古斯汀”。格列高利七世(Gregorius Ⅶ,约1020—1085)又译“额我略七世”。罗马教皇(1073—1085在位)。意大利人。曾领导克吕尼运动,以加强修道院组织管理,提高教会权力。1075年发布《教皇敕令》,宣称教皇权力高于一切,不仅有任命主教权,而且可废黜君王。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Heinrich Ⅳ1056—1106)争夺对米兰大主教区的控制权,于1076年宣布开除亨利四世教籍,迫使亨利于次年初亲赴教皇住地“悔罪”。亨利地位稳固后,在1084年占领罗马,另立教皇。格列高利出逃,死于意大利南部西岸港口萨莱诺城(Salerno)。安瑟伦(Anselmus,约1033—1109)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实在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曾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名经院哲学家。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1060年入法国柏克隐修院。历任圣斯德望隐修院院长和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拥护教皇统治,宣扬教权高于政权。反对英国国王干预教务。与英王争夺主教叙任权,曾两次遭驱逐。在神学思想上继承奥古斯丁理论,认为信仰是理解的基础;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的教义、道成肉身的必要性等都可用推理来证明。宣称当我们思考上帝时,是把他作为完美本身来进行的;而完美本身首先必须是存在的,因此上帝一定存在。这种论证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著作有《证道篇》、《独白篇》、《上帝为何降世为人?》等。参见“哲学”中的“安瑟伦”。 奥古斯丁伦理思想主要见于《忏悔录》和《天国》。主张万物皆由上帝所创;宣扬原罪说和预定论。认为人只有摆脱尘世的物质欲望,虔诚信仰上帝才能得救而获得幸福。提出以信仰、仁爱和希望作为基督教的三主德。参见“哲学”中的“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见“哲学”中的“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354—430Aurelius Augustinus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由信仰摩尼教改宗基督教,曾任北非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主教。他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推崇信仰,贬低理性。利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条,认为人生下来都是有罪的,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作为“人世之城”的世俗政权将为“上帝之城”所取代,教会是“上帝之城”的体现。这些思想为中世纪的教权至上主义和政教合一的封建神权国家奠定了基础。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城》、《忏悔录》等。参见“宗教”中的“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奥古斯丁 (354—430),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教文学的主要代表。公元391年,他开始任北非希波教区神甫,后升任主教,任职长达35年。编写了 《上帝之城》。该书内容很广,涉及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以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哲学观点接近于新柏拉图主义,是一位神秘主义的哲学家。奥古斯丁认为,人间世界之外有一个天国存在,即 “上帝之城”。在天国,除了神和天使以外还有上帝的选民。凡是死后经过 “末日审判” 升到天国的灵魂便可以得到永生,达到至善。他说: “天上社会的公民都享受着永久的和平。” 天国是永久和平的,他认为,与天国对立的是地国,或者说世俗的国家,凡不能升至天国而在人间受罪的人,只能生活在地国,即使将来可以进入天国的人,也要先在人间接受锻炼和考验。他从教义出发,认为人类祖先犯了罪,留在人间生活是接受上帝的惩罚。“我们在现在是无论如何不能达到至善的。” 地国的人,虽然生来有罪,大多数人属于 “没有理性的灵魂”,“一切生命短促的生物是指那些居住在人世间国家中享受和平恩惠的成员。” 他认为要维护人间的国家的和平,需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不良欲望: “一个没有理性的人,需要别人用命令来控制他的各种欲望。” 面对人间的不平等和战争,他辩称: “凡是缺少和平与处于动乱的国家急需秩序,可是由于自己的罪过而带来的灾难,即使想用一套秩序来维持和平也是徒劳的”。奥古斯丁发展了 《圣经》 上记载的夏娃、亚当偷吃 “禁果” 受到神惩罚的神话,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创立了 “原罪说”,这是宗教文学的中心思想之一,也是为教权至上辩护的重要论据。他宣称,只有通过上帝在地上的代表——教会,对人们进行洗礼,要求人们遵循教会的规定,人类才能得救。他甚至说,教会的产生,是人类得救的历史转折点,从原罪说的前提出发,他推出法律的产生和惩罚的目的。他说人类最初没有法律,上帝所创造的 “第一圣洁的人,只是牧羊人,而不是国王,上帝并指出他所要求的秩序和规定的标准。犯罪受到奴役的惩罚是公正的”。他又说: “政治社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 它的福利需要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规定; 这种规定不限于任何一个时期,而是应该对公民和他们后代都发生效力。” 这种规定就是法律,他称之为“人法”。用神学的观点去分析人们犯罪原因,他得出结论: “虽然坏的意志是坏的行为的原因,但坏的意志并没有什么事物是它的动因。……唯有那些还没有被其他意志所恶化,而本身就是恶的意志,才是第一个恶的意志。” 把犯法归罪于人的意志,把精神的作用看成是最根本的。但是,奥古斯丁还认为 “一切自然物必定都是善的”,因为上帝不可能制造恶,也就是说人最初没有恶念,只有善念。第一个恶念又不会来自外界,而是从善念中变来的。对这种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他进行了辩解,认为从那无上的存在,到那些比较低下的存在都有一种 “缺陷”,使得原来是善的意志,“反常而不正当地企求着一个低劣的事物”,“这种转变本身就是恶的缘故”。这种理论实在是荒谬透顶。为了替残暴的奴隶制辩护,他认为,把战俘变为奴隶是合乎上帝的旨意。他说: “这也不能离开罪的惩罚来讲,因为在正义战争中,总是由于一方的罪所引起,如果坏人竟至战胜,上帝的敕令,总是贬低战败者,不是改造他们的罪,就是惩罚他们。”这就是说,即使从事正义战争,被俘为奴隶也是上帝给他的惩罚,就该诚心诚意去赎罪,“愉快地善意地服从主人”。对现在的不公正现象要忍耐,等待死后的审判能升入天堂。他说: “因为我们是被许多罪恶围困着,这些罪恶,我们应该耐心忍受,有待于来世的解放,其本身将是我们的至福。” 至于惩罚的目的,他认为既是促使犯罪者改正错误,又是对别人给予教训。奥古斯丁对法官职责的看法,深受柏拉图影响,强调法官“要审判别人的良心”。 ☚ 诸葛亮 范缜 ☛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354—430基督教教父,哲学家,生于北非塔加斯特。曾是摩尼教徒,后改信基督教,在罗马、米兰从事研究和讲学活动,后任北非希坡教区主教,从柏拉图主义出发建立了一套神学体系,论证了上帝是惟一的主神; 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上帝无中生有、六天创造世界; 人人生来带有原罪,只有依赖上帝才能得救; 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等一系列基督教神学教义,这些教义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的精神支柱,他本人也被尊为“圣徒”,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等。 ☚ 伊壁鸠鲁 安瑟伦 ☛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354—430Aurelius Augustinus亦译“奥斯定”。古罗马基督教哲学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今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 (1) 在心身关系方面强调灵魂统辖身体,但又不像柏拉图主义那样完全否定身体的实体性。(2) 明确地提出内省法,成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内省主义者。(3) 研究创立官能心理学,提出人的灵魂具有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这三种官能各自独立而又统一于生命体。(4) 强调意志决定论。对中世纪的科学和文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论自由与意志》(391—395年)、《忏悔录》(394—400年)、《论三位一体》(399—412年)、《天主之城》(412—427年)。 ☚ 普罗提诺 奥斯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