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针灸治法
奔豚,是以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特征的病证。古代又名“肾积”。因其气如豚之奔而得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有关神经官能症。本证多由七情内伤,肝肾之气上逆,或因下焦素有寒水之气,乘虚循足少阴、足厥阴和冲脉上冲引起,并可伤及心神。
通治法 以理气降逆为主。选背俞和足阳明、足少阴、手厥阴、足厥阴及任脉等经穴,如肾俞、天突、期门、巨阙、关元、归来、内关、太冲、太溪和涌泉等,每次3~5穴。用毫针行泻法,可因病情需要而酌情用灸。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肝肾气逆 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胸中烦满,惊悸不安,恶闻人声,或有腹痛,喘逆,呕吐,口渴,乍寒乍热,自觉气降则止,常反复发作,舌苔白或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泄热。选天突、膻中、巨厥、气海、气穴、气冲、太冲和涌泉等穴。用毫针行泻法。
寒水上逆 先常脐下悸动,旋即有逆气上冲感,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治宜温阳行水。选肾俞、巨阙、气海、气穴、三阴交和涌泉等穴。用毫针行泻法,并配合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