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奏鸣曲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奏鸣曲式

音乐曲式结构。分成3部分:呈示部(陈述部分,包括主部和副部2个部分)、展开部(发挥部分)、再现部(重述部分),有引子、尾声。1750年后用于3种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形成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叶,经3人(普拉蒂、斯卡拉蒂、巴赫)实践,到海顿时期定型。代表作品: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等的第1乐章。

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

是器乐创作中一种最为复杂的大型曲式结构。它从18世纪到19世纪经过漫长的道路,由比较简单的古奏鸣曲式发展到典型的奏鸣曲式。一般说来,典型的奏鸣曲式的总轮廓好象是一个三部结构,它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与三部曲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两端是以双主题为基础。在奏鸣曲式呈示部的前面往往加有引子。最后还加有结尾。这样,典型的奏鸣曲式的总布局是:

在较早的奏鸣曲式里,它也象三部曲式一样各个部分都可重复,如:‖: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后来通常只重复呈示部,甚至不重复。呈示部——是用于陈述对置主题的部分,通常分为:主部(第1主题)、连接部、副部(第2主题)和结束部(紧接在副部后面)。在呈示部里,主部、副部的主题是以对比和矛盾为基础,偶而也有相互补充的。在调性上,主部、副部的安排有一定规律,它似功能和声关系一样总是进行到属,因此副部通常在其属调(或属方向的调性)上。连接部是用于主部与副部之间平稳过渡连接两个主题的部分,它以不分乐段为特征。结束部的独立意义较小,常作为副部的补充。这样,整个呈示部从主部开始到结束部为止有似一个半终止,好象提出了一个问题。展开部——是位于呈示部与再现部之间的中间部分,从性质来说是不稳定的。一般引自呈示部所陈述的材料(多半是主部主题)运用模进、转调,或采用复调手法加以引申和发展。有时展开部中有新的独立的主题和比较完整的结构,称之为“插部”。展开部的调性布局常是下属系统的调性占优势并避免主调。因此,整个奏鸣曲式总的调性布局则是:T·D·S·T,它与和声进行的顺序正好相反。再现部——最大的特点是调性服从。按呈示部的顺序,在连接部的末尾作调性上的移动使副部在主调上进行或最后回到主调。再现部可以是严格的或动力性的再现。此外,还有先再现副部、后再现主部的所谓“倒影”再现部。结尾——早期奏鸣曲式的结尾常是再现部结束部后的补充。自莫扎特后期创作开始,经过贝多芬进一步发展,在三部性奏鸣曲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第4部分——结尾,成为具有结论意义的段落,被人称之为第二展开部。引子——典型的现象常与奏鸣曲式之间有速度的对比(总是慢的),有时还有调式的对比。结构是比较多样化的。以上是奏鸣曲式的典型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变体,如: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以及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相结合成为一种综合的奏鸣回旋曲式等。奏鸣曲式常用于写作交响曲、协奏曲、各种乐器的奏鸣曲和重奏曲,也可作为独立的大型器乐曲——如:序曲、交响诗等的曲式结构。而在声乐创作中则用得比较少。
☚ 回旋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

奏鸣曲式

指包括奏鸣曲、重奏曲、交响曲、协奏曲等大型器乐套曲中某一乐章(多为第一乐章)常用的曲式结构。一般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先后呈现出两个互相对比的主题,称呈示部;两个主题中间起桥梁作用的段落,称连接部。第二主题后面有一补充性质的段落,称结束部;第二部分以各种手法发展呈示部各段落的音乐成分,称展开部。它在结构、调性上均不稳定。第三部分有变化地重复呈示部,使两个主题都在主调上出现,达到调性的统一,称再现部。现代作曲家多不再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奏鸣曲式

sonata for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