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头痛针灸治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头痛针灸治法

头痛针灸治法

头痛,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由于发病的原因、部位和涉及经络范围不同,其病名亦各异。从病因来分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和瘀血头痛等;从涉及经络的范围来分有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和厥阴头痛等。发病原因多为外感风寒、风热、风湿之邪,上干清空,导致络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或为内伤情志,恼怒伤肝,肝阳上亢所致;或为营血不足,血虚不能上荣于脑所致;或为思虑伤脾,脾虚湿盛生痰,痰浊上扰所致;或为跌仆损伤,脑髓震荡所致。一般重病、胀痛、掣痛、跳痛、灼痛,多属实证;昏痛、隐痛、空痛、痛势绵绵,疲劳则痛剧,多属虚证。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外,针灸治疗头痛,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通治法 由于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腑的气血都会于头部,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头部而发生头痛,针灸治疗多本着辨证归经,循经选穴的原则。例如阳明头痛(正头痛),可选手阳明经的合谷和足阳明经的解溪;少阳头痛(偏头痛),可选手少阳经的外关和足少阳经的侠溪;太阳头痛(后头痛),可选手太阳经的后溪和足太阳经的昆仑;厥阴头痛(头顶痛),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对虚证头痛,用毫针行补法,并可配合灸法;对实证头痛则用毫针行泻法。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风寒头痛 一般病情较重,且有拘急之感,形寒畏风,鼻塞流涕,肢体痠疼,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选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阳和足少阳等经穴,如风池、太阳、迎香、大杼、列缺和合谷等。用毫针行泻法,配合灸法。
风热头痛 头额胀痛较甚,有灼热感,或兼恶风、目赤,鼻流浊涕,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选手阳明、足阳明、足少阳和督脉等经穴,如风池、大椎、头维、曲池、合谷和解溪等穴。用毫针行泻法。
肝阳头痛 以兼眩晕为特征,甚则头角掣痛,常因精神紧张而诱发,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弦。治宜平肝潜阳。选足厥阴、足少阳和督脉等经穴,如百会、风池、悬颅、率谷、太冲和侠溪等。用毫针行泻法。
血虚头痛 以兼头昏为特征,痛势绵绵,神疲无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舌质淡、脉细。治宜补气益血。选任脉、督脉等经穴和背俞穴等,如百会、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合谷和足三里。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痰浊头痛 以兼头昏头重为特征,或伴目眩,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治宜化湿祛痰。选任脉、手阳明、足阳明等经穴和背俞穴,如风池、脾俞、中脘、合谷、足三里、解溪、丰隆等。用毫针行泻法。
瘀血头痛 以痛有定处时止时发为特点,痛如锥刺,舌质略紫,或有瘀斑,脉细或涩。治宜活血化瘀。选督脉、手阳明和足太阴等经穴,如百会、前顶、上星、膈俞、合谷和三阴交等。用毫针行泻法,或用三棱针于头部穴放血治疗。另外,奇穴太阳和印堂等也常用。
其它针法 常用者有:
皮肤针法 常在夹脊(颈3~7,腰1~骶4)及局部,或酌配风池、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太溪、昆仑等穴区进行叩刺,维持中等针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 选枕、额、脑、耳神门等穴,用中或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或用揿针埋藏。

☚ 多发性神经炎针灸治法   落枕针灸治法 ☛
000017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