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庙

太庙

在北京天安门东侧,明、清两代的皇家祖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嘉靖、万历及清顺治、乾隆年间曾多次修缮、扩建。庙外有三重围墙,一、二重围墙间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柏群。主要建筑为前、中、后三座大殿及东西两侧配殿。三殿均为黄琉璃瓦顶,雄伟壮丽。前殿为重檐庑殿顶,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为雕石护栏。殿内主要梁柱外包沉香木,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所制。整个建筑群为标准的中轴线布局。

☚ 灵谷寺无梁殿   天坛 ☛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處所 > 太廟
太廟  tàimiào

亦作“大廟”。天子之祖廟。春秋時,魯國稱周公廟爲太廟。《荀子·禮論》:“大昏之未發齊也,太廟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斂也,一也。”《禮記·祭統》:“君致齊於外,夫人致齊於内,然後會於大廟。”鄭玄注:“大廟,始祖廟也。”《公羊傳·文公十三年》:“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漢書·王莽傳》:“初獻新樂於明堂太廟,群臣始冠麟韋之弁。”唐·白居易《二王後》詩:“明堂大廟朝享時,引居賓位備威儀。”清·昭槤《嘯亭雜録·内務府定制》:“其祭儀祭器,一如太廟之制。”

太庙tài miào

〖名词〗
帝王的祖庙(1)。《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进入太庙,交还先王的箭。

太庙

帝王的祖庙。《论语·八佾》:“子入~,每事问。”《伶官传序》:“入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宗庙

宗庙

祠(灵祠;祠;明祠) 宫(宫庙;明宫) 灵宇 仪庙 高庙 庙庭 宗祧 宗祊 宗室
宗庙和朝廷:庙朝
供祀祖宗神位的屋舍:
供祀祖先的宗庙:祧(庙祧) 宗 祖(祖庙) 亲庙 家祠 正室
父与祖的庙:祢祖
五庙之一:祢(祢庙) 考庙 父庙
另立的宗庙:原庙
远祖的庙:祧 远庙
帝王的宗庙:神庙 庙庭 世室 太庙
太庙和明堂:庙堂
祠堂,神庙:祠宫
天子太祖庙:一庙
天子二、四、六世庙:昭庙
天子三、五、七世庙:穆庙
宗庙中藏神主之所:石室
宗庙的前殿:
宗庙的后殿:
宗庙的正殿和后殿:寝庙 庙寝
颓坏的庙寝:颓寝
太庙祀殇子之室:阴室
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
(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宗庙)

另见:帝王 诸侯 祭祀 祖先

☚ 宗庙   祠堂 ☛

太庙tài miào

天子的祖庙。《荀子·礼论》:“昏之未发齐也,~~之未入尸也。”

太庙

清代爱新觉罗皇室家庙。后金天聪十年 (1636),清太宗皇太极命于盛京 (沈阳) 城抚近门(大东门)外五里许建,供祭清四祖及太祖高皇帝、高皇后神位,有名将费英东、额亦都等配享。清入关后,遵明制迁于北京紫禁城午门之左。乾隆四十三年 (1778),将原太庙改移盛京皇宫大清门东,即今沈阳故宫太庙,用以尊藏历朝帝后册宝等物;清帝东巡,多拜谒于此。建有正殿、配殿、配房、正门、焚帛楼等。原太庙遗址现已无存。

太庙

清帝爱新觉罗氏家庙。始建于崇德元年 (1636) 位于盛京(沈阳)城抚近门(大东门)外5里处(今已不存),内供奉猛哥帖木儿、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四祖及努尔哈赤与叶赫纳喇氏(皇太极生母),并附宗祖礼敦巴图鲁等配享。顺治元年 (1644) 迁都北京后,复建太庙于北京紫禁城正门午门之左。清代太庙凡三殿,前殿为享殿,是大享时祭祀中殿神主,岁暮大袷时合祭后殿、中殿神主举行仪式的地方。殿内设金漆宝座、神牌,每代座数与寝殿每室神牌数一致。

太庙

中国明清两代祭祀祖先的建筑。位于北京故宫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太庙建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总建筑面积139650 m2,四周有围墙三重,3层大殿、戟门、石桥南北排列在中轴线上,大殿是这组建筑群的中心,明代为9开间,清乾隆晚年将大殿改为面阔11间,进深4间,大殿前面是5开间的戟门,门前是1条玉带河,河上有5座金水桥。前殿之后是9开间的中殿,后殿以1道红墙与前殿、中殿隔开。太庙以古柏著名,树龄多达100年以上,在外层围墙之间排列成行。

太庙

太庙

位于北京市天安门东侧,现劳动人民文化宫所在地,是明清两代皇室的祖庙,专为祭祀祖先。它创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与天安门西侧的社稷坛呈对称局面,是按照所谓“左祖右社”的皇宫旧制布局。
太庙的建筑非常雄伟,占地面积200余亩,其平面呈南北长方形,长475米,宽294米,三重朱红围墙,上覆黄琉璃瓦顶,和中央的天安门色彩统一,格调一致。前、中、后三座大殿及配殿是太庙的主要建筑,前面有琉璃砖门和戟门,两道门之间有七座石桥相通。其中正对戟门(太庙正门)的大殿,是太庙的中心建筑。大殿建在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上,面阔11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是一座重檐庑顶式建筑。大殿主要梁柱均外包沉香木,其他构件则由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配以贴赤金花的天花板,更显豪华富丽,此处便是明清两代皇家举行祭祖仪式的场所。因是祖庙,所以太庙除三座大殿及配殿外,还配有神厨、神库、宰牲亭和治牲房等。
太庙于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广大劳动者游玩和休憩的场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北京艺术博物馆 ☛
太庙

147 太庙

是明清两朝祭祀本朝祖先的地方。位于北京市故宫东南处太庙街。明朝定都北京后,计划按“左祖右社”的设计原则修造太庙。北京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太庙平面呈南北长的长方形,占地近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是用两重内外高墙围合成封闭式的建筑。内墙内建三殿,前殿、中殿、后殿。前、中二殿建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后殿与中殿之间用墙隔开。前殿是皇帝祭祀祖先时行礼之处,明建九间。清乾隆皇帝晚年将前殿改为11间,重新装修,梁柱包以檀香木,其构件皆为楠木所制,无花等处用贴金代替彩绘。两侧各有配殿15间,分别庑列有功之臣。中殿9间供奉历代帝后神位,两侧各建配殿5间储存祭器,后殿9间供奉世代远祖神位,又称祧庙。整个建筑庄严肃穆。

☚ 沈阳故宫   长陵 ☛
太庙

太庙

古代帝王的祖庙。《礼记·祭统》: “君致斋于外,夫人致斋于内,然后会于太庙。”郑玄注: “太庙,始祖庙也。”春秋时期,鲁国对周公的庙也称太庙。《春秋公羊传》文公十三年载:“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古代帝王宗庙之制,有五庙、七庙、九庙等。周代的制度是天子七庙。汉代每帝一庙,不序昭穆。王莽始创九庙之制。唐太宗议立七庙。唐玄宗创制九室。宋徽宗崇宁年间设立九庙。明清两代宗庙之制多以九庙为准。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即原明清两代帝王的太庙。

☚ 庙   七庙 ☛
太庙

太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此后屡经重修,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是根据“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永乐八年建都城时已按《周礼》“左祖右社”古制,在紫禁城前东西两侧,对称地规划为太庙和社稷的所在地。端门前开有东庑一门和西庑一门,分别通往庙、社,也称太庙门和社稷门。占地19.7万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由三重围墙构成封闭式庭园。在自北而南的中轴线上有石桥、戟门和前后三座大殿依次排列。四周植有浓密古柏,气氛庄严肃穆。前殿是太庙的主殿,为皇帝行祭祖典礼处,原为九开间,乾隆晚年改建为十一间,进深四间,面积2240平方米,重檐庑殿黄琉璃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石栏围护,望柱雕以龙凤纹。殿内主要梁架外包沉香木,其余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天花及四柱皆贴赤金花,不施彩绘。大殿两庑有连檐通脊的配殿,东殿供奉有功皇族神位,西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中、后两殿均为九开间的庑殿顶黄琉璃瓦大殿,中殿称寝殿,清代为供奉太祖至穆宗历代皇帝牌位之所;后殿称祧庙,有红墙相隔,殿内奉祀清朝远祖神位。两侧还有井亭、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戟门五开间,原列有铁戟120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全部盗走。辛亥革命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改为和平公园,1928年废公园名,收归故宫博物院管理。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 正阳门   文天祥祠 ☛

太庙tai miao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太庙

帝王的祖庙。


太庙

唐先天中置于皇城内,在今陕西西安市城区北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