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平御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宋李昉、扈蒙等奉敕编。一千卷。初名《太平编类》,后宋太宗命每天进呈三卷,一年阅毕,遂诏改名《太平御览》。全书按天、地、人、事、物为序编为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类。每类按经、史、子、集为序引用古代到唐代文献资料。所引各类书籍多达二千五百七十九种,今存者不过十之一二。本书分类细密,征引浩繁,且引书完整,宋以来学者多据以考订史传、校勘辑佚。亦可用来查找史实和名物典故。唯大多抄自以前类书,非尽出原本,校订欠精详。有中华书局1960年缩印涵芬楼影宋本。钱亚新编有《太平御览索引》,燕京大学引得编辑处有《太平御览引得》,可供查检参考。

☚ 初学记   玉海 ☛

太平御览

 宋代官修类书。李防等撰。李昉 (925-996) 生于后唐,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宋太祖时官至翰林学士,宋太宗时曾出任宰相,监修国史。太平兴国年间,他奉太宗之命,领衔编纂 《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大型图书,其中以 《太平御览》最为后代推重,与 《资治通鉴》 并称宋代的两大巨著。《太平御览》初名 《太平总类》,“太平” 是宋太宗赵炅的年号。在清本将要完成的前夕,太宗命每天进呈三卷,以备 “乙夜之览”,于是改赐今名。《太平御览》 比 《艺文类聚》 的规模更大,总共有一千卷,分为五十五部,这是根据 《周易·系辞》说的“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示包罗万象,其子目多达五千三百六十三门。《太平御览》 的编纂,主要目的并不是为文人写诗作文寻找典故提供方便,而是为帝王大臣提供“百科知识”,所谓“备天地万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治乱废兴之由,道德性命之奥”。据说,宋太宗听政之暇,日读三卷,如有耽误,翌日必补读,虽严冬之日,也必读完定数。大臣请少息,宋太宗说: “朕开卷有得,不以为劳也。” 凡与政教有关的故实,都一一牢记在心,与近臣相见,必援引谈论,以示劝诫。此书所引书目,据 《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共有一千六百九十种,其中十之七八今已失传。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看不到原书,还可以从 《太平御览》 中寻到些吉光片羽。如谶纬之学,既是两汉思想史上的大事,而对后世也有相当的影响,可是这些纬书在隋以后就失传了,赖有 《太平御览》引用了一部分,使我们还能知道其大概面目。这是 《太平御览》至今仍被学者重视的主要原因。

古籍名著《太平御览》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是我国宋代一部门类齐全的大型综合性类书。宋太宗赵光义下令编撰,参加编修者有李昉、扈蒙、李穆、汤悦、徐铉等14人。此书始编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历时6年。初名《太平总类》,又称《太平类编》、《太平编类》。据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载:《太平编类》写成以后,呈进修文殿,太宗每日阅览三卷,用一年的时间把它读完,因之赐名《太平御览》。主要版本除南宋闽刻、蜀刻两残本外,还有明万历元年(1573)饶氏活字本;明万历倪炳刻本;清嘉庆十一年(1806)吴门汪昌序活字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常熟张海鹏照旷阁仿宋刻本;清嘉庆十七年(1812)歙县鲍崇城刻本;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宋刻本,收入《四部丛刊三编》,所据底本为南宋蜀刻本,所缺者用日本活字本补足,是近几十年来最流行和通用的本子;1960年中华书局据此本缩印为四大册,目录改为排印本,在每个门类的下面加注页码,查检起来,更为方便。
 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北宋文学家。五代后汉乾佑进士,历仕后汉、后周两朝。入宋后,累官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参加编纂《旧五代史》,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书,著有文集50卷,今已失传。
 该书1000卷,目录10卷,约五百万字,分为55部,这是根据《周易·系辞》所说的“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表示包罗万象的意思。55部计:卷1—卷15:天部;卷16—卷35:时序部;卷36—卷75:地部;卷76—卷116:皇王部;卷117—卷134:偏霸部;卷135—卷154:皇亲部;卷155—卷172:州郡部;卷173—卷197:居处部;卷198—卷202:封建部(以上中华书局新版影印本第一册);卷203—卷269:职官部;卷270—卷359:兵部;卷360—卷457:人事部上(以上新版第二册);卷458—卷500:人事部下;卷501—卷510:逸民部;卷511—卷521:宗亲部;卷522—卷562:礼仪部;卷563—卷584:乐部;卷585—卷606:文部;卷607—卷619:学部;卷620—卷634:治道部;卷635—卷652:刑法部;卷653—卷658:释部;卷659—卷679:道部;卷680—卷683:仪式部;卷684—卷698:服章部;卷699—卷719:服用部;卷720—卷737:方术部(以上新版第3册);卷738—卷743:疾病部;卷744—卷755:工艺部;卷756—卷765:器物部;卷766—卷767:杂物部;卷768—卷771:舟部;卷772—卷776:车部;卷777—卷779:奉使部;卷780—卷801:四夷部;卷802—卷813:珍宝部;卷814—卷820:布帛部;卷821—卷836:资产部;卷837—卷842:百谷部;卷843—卷867:饮食部;卷868—卷871:火部;卷872—卷873:休征部;卷874—卷880:咎征部;卷881—卷884:神鬼部;卷885 —卷888:妖异部;卷889—卷913:兽部;卷914—卷928:羽族部;卷929—卷943:鳞介部;卷944—卷951:虫豸部;卷952—卷961:木部;卷962—卷963:竹部;卷964—卷975:果部;卷976-卷980:菜部;卷981-卷983:香部;卷984—卷993:药部;卷994-卷1000:百卉部(以上新版第4册)。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如天部又分日、月、星、辰……,全书总计4558类。每类里不再加标目,类名下直接引用从古代至唐代的文献资料。每条引证都先写书名,次录原文,按时代先后排列,而不加己见。所采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小说与杂说引用甚少。凡一条中同引一书的,全排在一起,于最前列书名,后面只标“又曰”。其引文于正文作大字,注文作双行小字,极为清晰。其体例如卷25时序部·秋分类:
 《说文》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易说》曰:“秋分,阊阖风至,雷始收声,鸷鸟击,玄鸟归。”又曰:“兑,西方也,主秋分。”《孝经说》曰:“斗指酉为秋分。”又曰:“秋分,日在内衡。”《文子》曰:“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此天地之气和平,故万物得以生成故也)。《京房易候》曰:“虹,八月出西方,粟贵。”……《周书时训》曰:“秋分八月中,雷乃收声。不收声,即人民不安(又云:诸侯骄逸放荡于上)。蛰虫坯户。不坯户,即边方不宁(又云:人靡有赖)。水始涸。水不涸,即人多痼疾。”《历日疏》曰:“秋分,八月之中气也。秋分之时,日出于卯,入于酉,分天之中、阴、阳气等。昼五十刻,夜五十刻,一昼一夜,二气中分,故谓之秋分也。”
 这一条先取字书《说文》对“秋分”的解释,然后列举事类,集中了有关的引证,括号内为原文双行小注。
 《太平御览》的修纂是以《修文殿御览》(北齐祖珽等编)、《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文思博要》(唐高士廉等编)3部类书为蓝本进行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皇家藏书。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涉及的范围广,辑录的资料多。据卷首《经史图书纲目》载,所引各类图书共计1690种(实则1689种),古律、古赋、铭、赞、杂书等尚不包括在内。若总计起来,据今人马念祖考订,其中引书共有2579种(见《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虽不及《古今图书集成》之宏大,但也大大超过了以前的类书。
 该书非但征引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早已失传。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曾说:“……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鲍刻《太平御览》序)。可见此书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古籍、文献最多的一部。并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亦可从此书中找到许多可贵的文献资料。如谶纬之说盛于两汉,而书多不传,甚至书名亦不见史志。《太平御览》却还引用了一部分。明胡应麟指出其中所引如《易卦统通图》、《尚书钩命诀》、《礼记稽命曜》、《河图括地象》、《河图玉版》等书,盖为唐人编《文思博要》时从宋、齐诸类书内录出,《太平御览》又据《文思博要》载入,非诸书北宋尚存。今宋、齐诸书及《文思博要》等皆亡,《太平御览》所保存的这部分材料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因此,历代学者非常重视此书,把它视为“辑佚的宝山”,誉为“类书之冠”。清代学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孙星衍辑《苍颉篇》、任大椿、臧庸等辑《通俗文》、孙冯翼辑《皇览》以及鲁迅先生辑《古小说钩沉》等,都广泛地利用了此书。特别是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更是从中取资不尽,曾说:“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较诸类书尤为赅博。”清代周中孚称赞这部书说:“(《太平御览》虽多转引类书,不能一一出自原本,然包罗万象,总括群书,记历代之兴亡,备两间之名物,几如杜家武库,无所不有。而考其所引,传于今者,又十不存二三焉,洵考据之渊薮,非《册府元龟》诸大类书所可并也”(《郑堂读书记》卷61)。
 《太平御览》本身也具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主要是:1.由于类目繁多,故时有重复者,导致资料归属上的混乱;2.所标书名,往往有前后不一、舛讹错误者;3.有些资料转抄于前代类书,又未作校勘核对,因袭了许多旧有的错误。使用时须加审别考核。当然,如此一部大型类书,成于众人之手,又经过近千年的传抄版刻,内容上的张冠李戴,字词上的鲁鱼不分,也是难免的。
 使用本书有两种索引,可便于检索。一是钱亚新编的《太平御览索引》,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内容为篇目索引,据清鲍崇城刻本编制,用“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列;二是聂崇岐主编的《太平御览引得》,1935年出版。内容包括《篇目引得》和《引书引得》两部分,据清鲍刻本编制,用“中国字庋撷法”排列。

《太平御览》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太平御览》

 大型类书。初名《太平总类》,又称《太平类编》、《太平编类》。北宋李昉等奉敕编。李昉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受诏领修此书,至八年(983)成书。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说:书成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年读完,故赐今名。此书在前代类书基础上大量扩充而成,征引浩博,共一千卷,目录十卷,约四百七十万字。内容分: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亲、州郡、居处、封建、职官、兵、人事、逸民、宗亲、礼仪、乐、文、学、治道、刑法、释、道、仪式、服章、服用、方术、疾病、工艺、器物、杂物、舟、车、奉使、四夷、珍宝、布帛、资产、百谷、饮食、火、休征、咎征、神鬼、妖异、兽、羽族、鳞介、虫豸、木、竹、果、菜、香、药、百卉等五十五部,每部又分若干子目,共五千三百六十三类,类内又有附目六十三,总共五千四百二十六类。此书在前代类书如北齐《修文殿御览》、唐《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初学记》等基础上修成,但增引广博,大大超过前代类书,实为集大成巨著。据前附宋人增编《图书纲目》,引经史图书一千六百九十种,而杂书古诗赋尚不计在内。又据近人马念祖考订,其引书为二千五百七十九种,今十之七、八已佚。《修文殿御览》、《文思博要》今亦佚。所录资料,皆赖此书得以保存。这部巨著学术价值很高,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把此书和《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称宋代四大学术著作。前代广博的文史资料,是当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和镜鉴,太宗在宋平定天下之后,亲自抓这部类书的编纂,实为太平兴国、繁荣文化的英明之举,有宋一代以“文胜”(《宋史·艺文志》),与此书及上述三大书的编纂有直接关系。另外,此书分类排比精细,可索一知百,查寻同类资料、考订名物,极为方便;征引文献注明书名,对校勘典籍、辑佚古书、了解失传遗事,皆有价值,因此在现在仍是一部使用率很高的古代资料书。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类书名。初名《太平总类》,又称《太平类编》、《太平编类》。北宋李昉(925—996)等奉敕编撰。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五代后汉乾佑进士,历后汉、后周两朝,入宋官右仆射。有文集50卷,已佚。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奉命领修此书,至八年(983)告竣。全书1000卷,约470万字,分天、时序、地、皇王等55部,每部又分子目,凡5363类。每类征引有关资料,主要辑自北齐《修文殿御览》,唐《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书今仅存《艺文类聚》,另二部皆佚。其引经史图书2570余种,今十之七、八已佚。该书资料浩博珍贵,又析类排比,注明文献出处,故于校勘典籍、辑佚古书、考订名物,以及研治诗赋等,皆甚有价值。其缺点在于类目繁杂重出,部居难寻,所注书名时有讹误。日本存有宋庆元五年(1199)蜀刻残本,正文945卷。宋闽刻残本351卷。《四部丛刊》影宋本,以蜀刻本为主,以闽刻本等补齐。1960年中华书局据商务印书馆影宋本复印出版,另编卷目索引刊于卷首,凡4册,最通行。

☚ 艺文类聚   太炎文录 ☛

太平御览

综合性类书。一千卷。宋·李昉等编。初名《太平编类》,因是写给宋太宗赵炅( jiong)看的,故改名《太平御览》。全书约500万字,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类。按天、地、人、事物为序编排,各类不再加标目,直接引用上古到唐代的文献资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先录书名,后录原文。引书达2579种,其中今存者仅十之二三。该书保存了古代社会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博物等方面的资料。清·阮元《太平御览·序》: “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因此后人常借此书校勘辑佚古籍,或考证名物。今有1960年中华书局缩印本。

太平御览

工具书。宋人李昉(925—996)等编。一千卷。昉有《太平广记》已著录。此编系奉敕编成,编于太平兴国二年至八年(977—983)。初名《太平总类》,因专供宋太宗阅读,故改今名。书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约五百万字。体例与《艺文类聚》相仿,征引浩博。所引古书达一千六百九十种(多已失传,今存者十之二三)。引书比较完整。除查找一般诗文外,还可作校勘、辑佚之用。有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影宋刊本,收入《四部丛刊三编》。一九六○年中华书局影印本。钱亚新编《太平御览索引》(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四年印)、前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太平御览引得》(一九三五年印),可资检索。

《太平御览》

宋代类书。李等奉命编撰。始撰于977年,983年成书,历时6年。初名《太平总类》,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共1000卷,以天、地、人、事、物为序编成五大类,分55部,取《周易·系辞》“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示包罗万象、巨细无遗之意。部下分子目,共有4558个子目。此书资料详实,引书达1690余种。其通行版本有4种。

太平御览

076 太平御览

北宋类书,李昉等人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奉旨编写。本书在前代类书的基础上增删而成,全书约470万字,分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宗、州郡、居处、封建、职官、兵、人事、逸民、宗亲、礼义、乐、文、学、治道、刑法、释、道、仪式、服章、服用、方术、疾病、工艺、器物、杂物、舟、车、奉使、四夷、珍宝、布帛、资产、百谷、饮食、火、休征、咎征、神鬼、妖异、兽、羽族、鳞介、虫豸、木、竹、果、菜、香、药、百卉等55部,每部又分若干子目,凡5363类,类内又有附目63,凡5426类,每类征引有关资料。此书内容主要辑录自北齐《修文殿御览》、唐《艺文类聚》、《文思博要》。

☚ 敦煌莫高窟藏经   太平广记 ☛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taipingyulan

一部大型类书。宋代李昉等14人奉敕编撰。该书编辑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7~984),初名为《太平总类》,后因宋太宗为了夸耀自己好学,命每天进呈3卷来供他阅读,用1年时间把全书阅完,因而赐名为《太平御览》。
此书门类繁多,共分55部(即分55个大类),是根据《周易·系辞》的说法:“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来表示包罗万象。每部之下又分若干门,全书分4558门,每门之下又分许多细目。在子目下,引证古书的体例是:先写书名,次录原文,按时代先后编排,不加己见。所引古书多是经史百家之言,小说、杂书极少引用。一条中引自同一书资料的,都排列在一起,再引时标明“又曰”。该书引文体例,比其他类书更好,区分正文与附注,正文作大字,附注作双行小字,比较醒目。
该书共1000卷,计500万字。引用古书相当丰富,达2579种(一说1690种),然而这些古书大部分已失传,今存者不过十之二三。失传的古籍中有汉人传记百种,旧地方志200种,这些难得的珍贵资料,都在《太平御览》中保存下来,而且该书引文比较完整,大多是整篇整段的文字,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些失传古书的概貌。由于《太平御览》保存大量的古书资料,对于后代的学术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如《御览》所收的农业专著《汜胜之书》,比现存的《农政全书》早几百年。崔鸣著的《十六国春秋》(现在的世传本是明人伪撰),是综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料。据有人考证,它在北宋时就已经失传。而《太平御览》却保存了近500条,对于研究“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是极有价值的。
《太平御览》不仅可以校勘书籍,弥补某些历史事实,而且还可以查找成语典故的出处。例如“固若金汤”这一成语的来源,可见一二九卷“居处部二○、城上”:
《说苑》曰:金城郡,汉昭元始六年所置。应劭云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凡城皆称金,言其固也。墨子称金城汤池。
由于材料、门类繁多,要查找一条材料,很难判定是哪门哪类。有一本《太平御览引得》(原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可以使我们比较迅速地查到所需材料。

☚ 艺文类聚   古今图书集成 ☛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北宋李昉奉太宗敕撰。一千卷。初名 《太平总类》、《太平编类》。因书将成时,日进呈太宗御览而诏令改名。亦简称《御览》。太宗日览三卷,一年内读完。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 (983)。在前代类书基础上修著增删而成,以引书繁富著称,其引征书目1690余种,实引征资料为2579种,今十之七八已佚。内容分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亲、州郡、居处、封建、职官、兵、人事、逸民、宗亲、礼义、乐、文、学、治道、刑法、释、道、仪式、服章、服用、方术、疾病、工艺、器物、杂物、舟、车、奉使、四吏、珍宝、布帛、资产、百谷、饮食、火、休征、咎征、神鬼、妖异、兽、羽族、鳞介、虫豸、木、竹、果、菜、香、药、百卉等55门。下分4558类。依时代先后排列,先列书名,再录原文。较前代类书完整、且注明出处,保存了大量古代佚书遗文。在宋代几经刊刻,明清亦有多种刻本。长期为历代宫廷教育所重视。

☚ 初学记   册府元龟 ☛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初名《太平总类》,又称《太平类编》、《太平编类》。(宋)李昉等奉敕撰。10000卷,目录10卷。在前代类书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分天、时序、地、皇王等55部,每部又分若干子目,凡5363类,类内又有附目63,共5426类。资料浩博珍奇可观,析类排比索一知百,引征文献注明书名。对校勘典籍、辑佚古书、考订名物等皆有价值。中华书局1960年据《四部丛刊》本影印。

☚ 锦绣万花谷   太平御览引得 ☛

太平御览

初名“太平总类”。类书名。宋李昉等编。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类。清阮元《仿宋刻太平御览》称其所引秦汉以来之书至1690余种。多为当今不可得之书。现有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类书。1000卷。宋李昉等14人编撰。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昉,扈蒙等奉太宗之命编撰,6年后编成,初名《太平总类》,经太宗阅后赐名《太平御览》。全书共55部,每部之下再分若干子目,总共4558个子目。此书引书甚多,内容十分丰富。卷首有从经史图书纲目列举引用之书1690余种,而杂书和古诗赋还没全部开列。但所引之书,不全是录自原书。每条引证都先写书名,次录原文,按时代先后排列,不加己见,条目比较清楚。世所传宋以前的书,可考见古籍佚文的,仅存六七种,即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其中之一就是此书。明清学者多尚藉之以订史传。因所引之书大多今已亡佚,故借此保存了一些古书的本来面貌。因此,它虽然有分类繁杂失当等缺点,我们还是应重视这份文化遗产。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宋刊本,编入《四部丛刊》三编,1960年中华书局据影宋本缩印为近代较好版本。使用本书可用以下两种索引查找:
❶1934年钱亚新编《太平御览索引》商务本。
❷1935年哈佛燕京学引得编纂处洪业编《太平御览引得》。

☚ 辞通   永乐大典 ☛

太平御览tài píng yù lǎn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3)。类书名。宋·李昉等奉敕临修。成书于977~981年,1000卷,目录10卷。初名《太平编类》,又称《太平类编》、《太平编要》。是书在前代类书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分55部,每部又分若干子目。资料浩博珍奇可规,析类排比索一知百,引征文献注明书名、于校勘典籍、辑佚古书、考订名物、了解失传遗事皆有价值。然其类目繁杂重出,居难寻,所注书名有误。

太平御览

一千卷。初名 《太平编类》,又称《太平总类》、《太平类编》。北宋李昉(925—996)、扈蒙等十四人,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奉宋太宗之命编撰。历经八年编成此书。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所载: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周读,故赐《太平御览》之名。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省)人。五代后汉乾祐年间考中进士。后归北宋。后汉时任秘书郎、右拾遗。后周时为记室、知制诰、翰林学士等。入北宋拜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李昉为人和厚多恕,好接宾客,与人和颜语温,为官小心循谨。为文慕白居易,浅近易晓。据《宋史》本传载: 著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又奉敕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太平御览》全书约四百七十万字,分为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宗、州郡、居处、封建、职官、兵、人事、逸民、宗亲、礼义、乐、文、学、治道、刑法、释、道、仪式、服章、服用、方术、疾病、工艺、器物、杂物、舟、车、奉使、四夷、珍宝、布帛、资产、百谷、饮食、火、休征、咎征、神鬼、妖异、兽、羽族、鳞介、虫豸、木、竹、果、菜、香、药、百卉五十五部。部下又分五千三百六十三类,类内尚有附目六十三。每类征引的有关资料,主要辑录自北齐《修文殿御览》,唐《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书现仅存《艺文类聚》,另两部皆佚。但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的古籍非常多。书前附宋人增编的《图书纲目》,称引经史图书一千六百九十种,杂书、词赋等尚且不计算在内。据近人马念祖考订、其引书为二千五百七十九种,但其中十之七八都已亡佚。所以此书尤显得特别的珍贵,为我们保存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资料。世所传宋以前的书,可考见古籍佚文的仅存六七种,如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孝标的 《世说新语注》,李善的 《文选注》,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还有李昉的《太平御览》。明清的学者,多用于校勘、查找史实和诗文典故。书中所引资料,先列书名,后录原文。原文按时代先后排列,不加己见,条目清楚。一些古籍正文与注相连,不便分别。此书正文为大字,注文为双行小字,分别清楚。该书缺点是,所用资料,不少转抄自其他类书,未能核对原著,所以姓名颠舛,世代鲁鱼的情况也给读者带来麻烦。此书版本较多。有宋刊本,皕宋楼藏有此残本,后归日本静嘉堂文库。宋庆元五年(1199)四川刊本。明万历元年(1573)活字版印本。明万历年间倪炳校刊本,或称黄正色本。清嘉庆十一年(1806)吴门汪昌序活字版印本。日本安政二年(1855)江都喜多村氏学堂活字版印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积山书局石印本。《四库全书》本。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宋刊本,收入《四部丛刊三编》。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四部丛刊三编》本。查阅此书,可利用钱亚新编《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 《太平御览引得》。

太平御览tai ping yu lan

Taiping Imperial Encyclopedia,completed in 983 on the authorization of Emperor Taizong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太平御览》tai ping yu lan

Imperial Digest of the Reign of Great Tranquility→comp. 李昉 (Li Fang)

太平御览

书名。北宋李昉等奉敕编修。1000卷。太平兴国二年(977)始修,6年后成书。宋代著名类书。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加以编次,分: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亲、州郡、居处、封建、职官、兵、人事、逸民、宗亲、礼仪、乐、文、学、治道、刑法、释、道、仪式、服章、服用、方术、疾病、工艺、器物、杂物、舟、车、奉使、四夷、珍宝、布帛、资产、百谷、饮食、火、休征、咎征、神鬼、妖异、兽、羽族、鳞介、虫豸、木、竹、果、菜、香、药、百卉等55部。每部之下再分子目,计共有子目4558个。所采多为经史百家之言,依时代先后排刘,先列书名,再录原文。卷首有《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载征引的书目1690余种。其来源有的为当时尚存的典籍,有的则自北齐的《修文殿御览》,唐代的《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类书转抄。其优点是引书比较完整,并且注明出处,较以摘录词名为主的唐代类书更为有用。此外,本书所引古籍,十之七八今已亡佚,赖其存在,得以保存大量古代佚书遗书,是在文化上的一种贡献。通行有《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刊本。

太平御览

书名。一千卷。宋李昉、扈蒙、李穆、汤悦、徐铉等十四人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成于八年。宋太宗为夸示自己好学,命日呈三卷供其夜读,诏名此书为《太平御览》。全书分天、时序、地、皇王等五十五部,各部又罗列各细目,总计细目不下五千。内容引自一千六百九十余种书籍,行文皆注出处。其中书籍十之八九已散佚,故此书历来为校雠辑佚家所重。(参考图4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