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守

太守

官名。本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秦设郡守,管理一郡政事,汉景帝时更名太守。

☚ 中郎将   江夏竟陵 ☛
太守

太守

官名。战国时为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王莽时改太守称大尹。东汉复称太守,历代相沿不改。南北朝时设州渐多,州郡区别渐小。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罢郡,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州刺史实代太守之任。以后隋炀帝和唐玄宗曾一度改州为郡,刺史称太守,不久均复旧。

☚ 司隶校尉   郡守 ☛

太守

 秦汉时为地方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在边地置郡,防守边郡,其长官称守,尊称为太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每郡设郡守,负责治理全郡,权力甚大,除县令由朝廷任命以外,其余郡内属吏都由郡守从本郡辟举,治郡方略,朝廷也不干涉。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太守。其职权类似秦代郡守,上与天子剖符(虎符、竹使符,各执其半),下得刑赏和任命除县令以外的郡吏。太守的任务在劝农桑,平狱讼,督赋税,选孝廉,典兵禁,备盗贼。每年年终上报朝廷,以考核太守政绩的优劣。隋代,废郡守之名,改称州刺史。宋代改设知州,而习惯上仍以太守为别称。

太守

官名。汉代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相沿不改。至隋初废郡存州,改称刺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又改州为郡,刺史遂称太守,至乾元元年(758)复旧。后太守也常用作刺史的别称。参见“刺史”。

太守tài shǒu

一作“五马”。宋代市语谓知州 (职官)。《绮谈市语·君臣门》:“知州: 太守; 五马。”

太守

☚ 府尊   太守 ☛

太守【同义】总目录
太守五马铃下

天台/都吏/押衙/庠老

☚ 铃下   天台 ☛

太守

太守

宋以后知府、知州的别称。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宋以后改郡为府或州,太守已非正式官名,只用作知府、知州的别称。明、清时专指知府。

☚ 知府、知州   知府、知县 ☛

太守tài shǒu

〖名词〗
官名。本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隋、唐以后是刺史或知府的别称(18)。《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先前是太守逵,选拔我为孝廉。《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太守就派人跟他前去。《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

太守

官名。汉代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宋以后郡改为府或州,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陶潜《桃花源记》:“及郡下,诣~,说如此。”欧阳修《醉翁亭记》:“~与客来饮于此。”

州官

州官

牧(州牧;邦牧) 州郡 知府 郡守 太守 邦伯 黄道 黄堂
一州之长,州牧:州尊
汉代、唐代的州长官:刺使 使君
清代的州长官:知州
对知府﹑知县等官吏的尊称:太爷
对州县官的称呼:父母官
对州官的尊称:天台
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府君
太守的敬称:铃下
太守的代称:五马
(州署中的属官:州官)

☚ 诸侯   县官 ☛

太守

官名。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秦设郡县制,郡之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汉初沿置。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主管全郡的民政与刑狱。《续汉书·百官志》:“太守掌治民,决讼检奸。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设州渐多,其辖区与郡已无大区别。至隋初废郡,专设州,太守一职则为州刺史所代替。惟隋炀帝与唐玄宗时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此后太守已非正式官名,习惯仍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作为知府的尊称。

太守

太守

官名。汉代始置。为一郡的地方行政长官。至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郡取消后,太守亦废。《汉书·百官公卿表》: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太守。”《隋书·百官志下》: “罢州置郡,郡置太守。上郡从三品,中郡正四品,下郡从四品。”

☚ 太史   太监 ☛

太守

官名。原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正式称郡太守,为郡之长官。后代相沿。南北朝时州郡区别渐小,至隋初废州存郡,刺史即代太守之任。后只有隋炀帝、唐玄宗暂改州为郡,置太守。宋以后,习惯上称知府、知州为太守。

太守tai shou

the chief of a prefecture

太守

后赵太祖武帝石虎年号。349年,凡1年。石世、彭城王石遵即位后,沿用其年号,未改元。

太守tài shǒu

 官名,为郡的长官,总掌该郡军政。战国时有的在边地置郡,以便攻防,其长官称守,尊称太守,多为武官。秦灭六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之长官称守或郡守。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内一州属司隶校尉,外十二州各置刺史一人,总揽军政。外十二州共辖九十八郡国,其中二十七王国,七十一郡。王国置相,掌王国之政;郡置太守一人,总掌该郡军政,为郡的长官。西汉原称郡守,景帝改称太守,俸二千石;有丞,边郡有长史,俸比六百石,掌兵马。东汉仍称太守或郡太守,俸亦二千石,有丞一人,佐太守治郡;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掌兵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世多沿其称,有时也称太守。

太守

官名。战国时期为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中二年(前148)改郡守置,为郡中最高长官,掌民政、军务、司法、财赋等,可自辟僚属,秩二千石。新莽改称大尹,东汉复旧。魏晋南北朝沿置,但南北朝后期州、郡数量大批增加,其实际地位有所下降,魏、晋、南朝宋五品,陈依郡大小分为三等,分为五、六、七品。北魏前期每郡设太守三人,中期后复为一人,亦分郡为上、中、下三等,分为四、五、六品。北齐分郡为上上至下下九等,三等上郡太守从三品,三等中郡太守从四品上,三等下郡太守从五品。隋初沿置,上郡太守从四品上,中郡太守从五品上,下郡太守正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罢郡为州,遂省。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设郡,复置。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肃宗乾元元年 (758) 复改郡为州,遂废。

太守

官名。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改郡守称太守,秩二千石,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南北朝时州郡差别不大。故隋初废郡存州,州刺史取代郡守之任。隋炀帝及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复置太守;不久仍复旧。宋以后皆称州、府,太守已非正式官,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指知府。

太守

官名。战国时郡的长官称“守”,尊称为太守。汉初改称郡守,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太守,太守始为正式官称。至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又改称太守为郡守。隋炀帝与唐玄宗时复称太守。宋代以太守为知府的别称参见“郡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33:48